一元公益画:你敢说你的爱心就做了慈善吗

2017年08月31日 10:3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华刚兄

  来看日前一次爱心公益的事件。刷爆朋友圈的“一元购画”活动的名字叫“小朋友画廊”, 是腾讯公益、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和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机构合作的线上线下互动公益项目。竟创造了半天时间筹集1500万元、581万人次线上参与的互联网公益众筹的“奇迹”。网友以一元钱的价格捐款给WABC无障碍艺途项目后,可以将电子画作保存为屏保。善款用于帮助精智障碍者(患有脑瘫、唐氏综合症等精神智力障碍的特殊人群)。

  事情看起来非常美好,也是一种良性的模式。网友评论,这是秀、晒、炫的朋友圈最美最温暖的刷屏。不过有心人总会质疑,这是一场“营销炒作”,所售画作不是这个群体画的,是有人代笔。善款的去向也遭到质疑,为何不是用于创作者本人身上,倒用在某些公益机构那儿。

  公众质疑这个问题,就像大象质疑蚂蚁能否搬动比它自身重数倍的东西一样,都因为对事态本身判断不足,产生的模糊结论。首先何为“营销炒作”,任何一件跟销售有关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和巨大的社会关注,都可以称为“营销炒作”,因为结果就证明炒作的成功。诸如“海天盛宴”,诸如“郭美美”。但我个人觉得,这因为涉及了1500万巨款,所以被硬套为“营销事件”,其实更像一次“网络炒作”。这是事先安排好智障群体,他们接受绘画训练,而且主办方还抓住了“不强调艺术天才,而只提及这个群体的‘天生缺陷’,集中展示他们平时容易被忽视的一面”。主办方强调了事件参与方的天生属性,并加以放大,靠此吸睛和品牌效应扩散,赚取到海量的人气。

  关注弱势群体,天生残疾或者有缺陷的群体的生存问题,我觉得这无可厚非。而且这一批弱势群体确实太缺社会关注了,他们本身无足轻重,不会得到社会资源的青睐,更很难在社会上拥有话语权。这个活动,似乎让公众关注了一次“智障”群体,我觉得,产生了一次间接的意义。

  这个事件后续,是不是会有持续的推广,那就不为人知了。

  还有,这些画是否有人“代笔”,那其实不是重点,我看过“自闭症”、“智障”群体的绘画作品,想象力超乎寻人,只有更大胆,没有畏手畏脚的画风。即使有“代笔”,人家做的是公益,“智障群体”画的或者“残疾群体”画的,你觉得重要吗?你花钱不是为了买一幅电子画,是为了做一次爱心。而且买的只是电子画,连原作都不算。

  这个事件最重点应该是,1500万的善款究竟流向何处。网友们每人掏1元钱做这次慈善爱心,善款能不能真正花到实处,谁知道呢?这能不能经得起推敲。据主办方的口吻,他们也没明确这笔善款具体怎么用,捐款主要是用于艺术疗愈项目,有可能部分用来支持建设一个原生艺术中心。“脑瘫”和“自闭症”是挺适合绘画的,但“艺术疗愈”能否解决这一群体的生理和心理问题,那则需要科学检验了。

  为何这类型的慈善公益事业在网上开展得蓬勃红火?一方面这激发起众多普通人的同情心,他们捐款做公益,感觉良好的认为做了一次爱心行为;另一方面,这些刷爆朋友圈的画作估计让大伙“上了瘾”,买回去做个屏保挺有新意的不是。

  这样门槛低、有新意、又能凑热闹的活动,网友恨不得一头热的栽进去,却忽略了善款的监管程序,“脑热”的爱心能不能得到真正的释放,这有思考过吗?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