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圈的“网络社交”:爱自拍点赞也爱啪啪啪

2017年09月01日 07:5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华刚兄

  互联网是什么回事?艺术圈的互联网又是怎么一回事?

  那些诸多的“聊天软件”、“朋友圈”、“自拍”,众多构建人与人关系的虚拟工具,让人们在这个世界中不用见面,却能达成交流。

  诸多的二手消息和社交利益却是从这里产生的。互联网的改革发生了太多的天翻地覆,艺术圈在这互联网的围墙里,玩什么“网络社交”,你Y的懂不懂啊?你知道艺术圈的“网络社交”是啥吗?

  最直接的案例是台北故宫贡献出7万多张馆藏图像供公众免费下载,而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在线上发布由228张高清图片组成的 3D 模型,观众可进行旋转、缩放,多方位观看石碑细节;此外还上传了200余件展品的 3D 照片。这或可称为全球博物馆的资源开放数字化策略,通过互联网向全球数亿观众输出其馆藏资源,而且优势很明显。譬如说,今年5月被热传的线上兵马俑展览,在无数个手机屏幕的方寸之间大放异彩,200亿像素和360度全景可以让人看清每一个陶俑身上的每一个细节,这样的展览甚至有着实体展厅无法相比的优势。

  如果这些看展网络平台,还能边看展览、边和朋友们互动聊天,这是不是自有一种嗨感。仿佛在海边晒日光浴,一边端着橙汁,一边点击鼠标,看方寸间无数的画面。这是不是也意味着,不用出门,不用去博物馆现场,就能获得乐趣。

  就是这种非真实的观赏感,能不能带来现实当中的游玩之乐?在网络上用屏幕代替了亲身参与的存在感,会有神经元、毛细血管的刺激么?譬如,你在博物馆现场来个自拍、那个展品旁来个亲昵照,再发到社交软件上去,赚取几百上千的点赞,这是不是件很美好的事啊?我们用天生的聪明才智,去玩一种Instagram-friendly(社交媒体友好度)和 Selfie-friendly(自拍友好度)的游戏,在人与人、物与物之间获得社交平衡。与男性相比,女性更爱自拍和发朋友圈。在艺术圈这个小范围里,在展览开幕式上得意“摆拍”,成了艺术圈美女的最经典的杰作。

  我没法统计艺术圈里分享随手拍的美女的数量,但至少这种即时式的分享,会让本来处冷漠状态的朋友,有了互动的诉求,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在互联网中,人与人间不信任的基础就在于陌生感,因为没见面产生的陌生感让交流产生隔阂,缺乏情感释放的触点。故以讹传讹的事,却能迅速在朋友圈流传开。

  譬如几年前生编白造的“葛宇路”,因为存在就是合理的,得到“高德地图”的收录,它在很快我们的互联网和朋友圈传播,兼之,参与使用这条路的人们都认可了这一名字。这属于“网络社交”的有效传播, 向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艺术圈的社交传播不在散出多少流量,要看能不能造势,形成群体性的“约定俗成”。

  网络社交虽然不能造出充足的信任感,却可以利用权威机构在小范围内形成大影响。网友们平时欠缺特定的释放内心潜意识的机会,如果在网络上出现类似的机会,譬如借助弱势群体造势,利用权威性网络平台为其背书,再名不起经传的小机构也能快速捕捞热钱,让同情心泛滥的不行的吃瓜群众成了“埋单者”。譬如最近腾讯公益平台上的“一元购画”事件。

  所以艺术圈里的“网络社交”,我们如果单纯看数据多么高大上,不如看事件背后的真相,希望不会是可怖的深渊和荆棘。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