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一幅画卖到12万 就可以做中国的毕加索

2017年09月13日 17:2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平之

  一个被称为中国“毕加索”的农民画家熊庆华,迅速蹿红了网络,其实这位艺术家从2010年就开始在网络上为人所知。他的画面都是乡村景象,站在拖拉机上务工的人、小时候玩的弹珠,画面中人人物一改中国传统书画的稳重娟丽,变得俏皮而失重,色彩鲜艳而有趣。

  类似的励志故事,好像也不止熊庆华一个,给自己的名号冠以“中国XXX”的称号,打着励志的旗号,这种套路并不鲜见。据熊庆华本人所说,1994年,辍学在家他偶然间看到了初三(下册)美术教材,看到一幅毕加索的抽象画,瞬间被击中,“原来画画还能这样”。

毕加索的这幅画影响了熊庆华毕加索的这幅画影响了熊庆华

  毕加索出生于1881年10月25日,这个战争年代恐怕无法复制。他之所以能成为众人皆知的明星艺术家,也是因为作品抛下权威、抛下传统、没有英雄,在毕加索眼中,艺术传统就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就是要作战到底。

  每个艺术家都会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作品,毕加索也一样,童年时期、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毕加索一生37000件作品,为情人画肖像、设计戒指,凌乱的情史一直是大家最顺口的谈资,而他最负盛名的《格尔尼卡》,才能向世界说明,毕加索不是谁都能叫的。

《格尔尼卡》《格尔尼卡》

  放眼看去毕加索的这幅《格尔尼卡》,除了捉摸不透外,好像失去了古典艺术的传统美感,没错,这正是他要颠覆的第一步,这在毕加索更早期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到,同样是表现女性,毕加索也总能以一种肆无忌惮的先锋形象表现出人性的另一侧面。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

  战争惨无人道,5月1日毕加索获悉了这场惨绝人寰的空袭。表现一场罪恶屠杀,怎样让画比100吨炸药轰炸更为强烈,即使已经爆炸平息,我们闭上双眼!力量是否长久存在?仅仅几个星期,毕加索就完成了这幅创作,305.5*781厘米。

  仰首的牛嘶吼的马,女人拖着畸形的腿从着火的屋上掉落,痛苦母亲与已死的孩子,战士的尸体,断了的手上握着剑,剑旁是朵正生长着的鲜花。。。

杀害无辜者 鲁本斯杀害无辜者 鲁本斯

  同样作为战争题材,这是鲁本斯的《杀害无辜者》,武器、斗争、标准的人体以及痛苦的情绪气氛,如同舞台剧一般华丽而真实。与此相比,这俨然是毕加索向传统发起挑战的第二发——颠覆绘画母题。

  说到这里,熊庆华也许真的只能在中国过一把“毕加索”的瘾。

  艺术,是一门既具观赏性也兼备体验感的学科。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艺术家作品必然具有不同时代的特性,战争时代的毕加索也必然与21世纪的熊庆华相去甚远;相对应的,对于画面,观者也能敏感地嗅到到不同时代的“气味”。

  熊庆华是一位艺术家,但或许并不需要冠以“中国毕加索”的名号。

  在多年的艺术创作中对作品有了自己的感悟,受到其他艺术家的启发,试着去尝试新的表现方法,这也是大多数艺术家都会经历的过程,毕加索也一样。但他们不同的是,毕加索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一反传统艺术,用扭曲的元素、阴郁的色彩来表现内心的愤懑,给人带来恐惧、悲痛甚至不适的感觉,既是对一场战争的写照,更是对一个时代的反应。而倘若仅仅对试验性的绘画表象邯郸学步,或许能被称为“中国毕加索”,但以后却很难有人愿意称作“中国熊庆华”。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