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大排长龙为哪般 观众苦恼博物馆无奈

2017年09月14日 09:42 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8月25日14时,国博门前依旧排着长队 8月25日14时,国博门前依旧排着长队

  本报记者 郑 娜文/图

  公共文化场所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现和表达了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成果。暑假期间,由于学生群体的增加与一些知名特展的举办,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出现了每天3至4小时排队的火爆现象。烈日骄阳下,虽然一些博物馆人性化地提供了遮阳长棚、自动喷淋水雾、大型风扇等降温设施,排队者中暑晕倒、疲惫不堪的新闻仍然屡见报端。博物馆为何成了排长队的“重灾区”?博物馆该喜还是该忧?其中反映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哪些问题?引人思考。

  知名博物馆排队成常态

  对于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来说,排队并不是只有暑期才出现的现象,只不过暑假时间更长而已。

  家住上海的雒女士记得,几年前她带着亲戚去上海博物馆就排了很长的队,那时不是节假日,也没有什么名气特别大的特展,就是很普通的一天。在西安市文联工作的吴女士表示,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口通常都是排长队的状态,前几日虽然已过了暑期,但她上午10点开车经过时,还看见门口双排队皆达上百米。而对位于首都北京的国家博物馆来说,排长队更是不足为奇,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黄琛告诉记者,平日里参观国博排一个小时的队是挺常见的事。

  “不仅是国内,世界上许多知名博物馆都有这种情况。”黄琛说。据了解,国外的意大利乌菲齐美术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梵蒂冈博物馆,如果没有提前预约,排队也得按小时来计算,进馆后在一些珍贵展品前,也常常是里三层外三层。

  观众苦恼博物馆无奈

  在记者调查采访的人群中,不少人表示,曾经因为害怕排长队就打消前往博物馆观展的念头,也有人强调,如果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展览,排长队也愿意。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认为,博物馆参观是一个过程,有参观前、中、后。进馆前,观众心情通常是激动和期待的,所以进馆前尽管有些等待,但观众通常会耐心等,把等待作为参观的付出或成本,他会认为这是值得的等待。但是过长的时间,确实也容易身心疲劳,这种状态会影响参观体验,影响对展览的评价。

  “站在观众的立场,没有人喜欢排长队。”黄琛坦言,但是作为博物馆来说,心情更为复杂。他们一方面觉得挺高兴,这说明大家认可并且喜欢这家博物馆,反映了公众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作为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他们多少也有些无奈。

  前不久在“2016博物馆指数报告”中,国博首次超越法国卢浮宫参观人次排名世界首位。去年,国博参观人次上升了3.6%,“2016博物馆指数报告”将这一增长归因于人口规模、免门票政策以及该馆位于北京主要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据黄琛介绍,国博目前年接待观众量在750万左右。有的人质疑为什么不能多开几个入口和检票口,黄琛表示,多开几个口并不难,但博物馆是封闭空间,加设入口可能导致人潮一下子涌入,增加馆内安全隐患和藏品的受损风险。

  对高品质博物馆要求旺盛

  博物馆门前进馆参观的“长龙”,有些人认为是民众文化消费水平提高的表现,有些人则认为是博物馆的服务意识不足的表现。在宋向光看来,排长队的主要原因在于“有限的博物馆公共服务空间赶不上快速增长的观众数量”。与他持相同看法的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处何晓雷认为,归根究底还是“高品质博物馆、展览数量满足不了民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博物馆的观众数量增长60%,2009年增长83%,近年来仍以接近10%的速度增加。反观博物馆发展,2009年增长19%,以后逐年回落,近年来仅有6%左右的增加。

  宋向光向记者分析,目前观众对博物馆需求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几方面:一是博物馆展览质量的提升,对公众吸引力增大。博物馆积极组织馆藏精品展览,组织与当下时事有关的展览,如首博的“妇好”展、“海昏侯”展,故宫的“石渠宝笈”展。同时,许多博物馆也积极举办国外博物馆优质展览,如国博、上博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天津博物馆、山东博物馆、云南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合作引进的古罗马帝国文物巡回展等。人们对这些精品特展力求“一睹为快”。二是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成为人们了解目的地历史文化的重要来源。三是人们学习意愿的加强,在假期期间的“游学活动”中,各地知名博物馆成为人们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选择。

  “其实,并不是所有博物馆门前都大排长龙,有的博物馆门庭冷落,这说明现在观众对高品质博物馆的要求更旺盛,也更多样化。”何晓雷说。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博物馆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