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见“故宫跑”成为文化景观

2017年09月20日 08:29 新华日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化眼

  “起大早,排长队,大门一开冲前位。”这样的景象,最近发生在故宫。故宫年度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刚刚拉开帷幕,诸多传世名作亮相,而堪比《清明上河图》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更是备受关注。几天来,“冲刺”看名画的“故宫跑”,再次成为热词。上一次的“故宫跑”,发生在两年前的“石渠宝笈特展”上,彼时的《清明上河图》,同样引来观者如云。面对屡次上演的“故宫跑”,一些舆论表示担忧,认为这种“乱象”干扰了文化环境,也不利于真正的文化普及。而笔者以为,公共文化产品面对的就是大众,大众热情追捧,即便是并不真正懂画,只是附庸风雅而已,也是一道值得欣慰的文化景观。

  有人说,很多游客和观众对传世古画根本不懂,争先恐后的“故宫跑”纯粹是为了围观、凑热闹,应该采取措施限制人流量,甚至要甄别观众身份“区别对待”。其实,这种说法的前提有失偏颇。确实,很多人缺乏对古代名画的鉴赏能力,但这些显然不是“拒绝”他们看名画的理由。文博场馆面向大众,尤其是此类年度大展,更是为了普及文化经典。在文化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众懂的、不懂的一拥而上,本身就体现了对经典文化的热爱。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定基础的可以“更上一层楼”,而缺乏基础的则可以弥补知识盲点,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故宫跑”根本不同于街头上猎奇式的围观,更不同于超市大促销中的“趋之若鹜”,它本身是一道富有内涵与生机的文化景观。一个社会多一些这样的景观,就多了一份高尚的气质与蓬勃的活力。

  从文化发展、传播的规律来说,“附庸风雅”本是文化传承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为例,它们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与“铁杆粉丝”息息相关。他们不但奉献了人力、物力,而且用执着、热情的“追捧”,支撑着传统戏曲的各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是“专业”人才,“热爱”本就是一种强劲的文化动力,基数越大力度越大。尤其是昆曲,数百年历史几度沉浮,上世纪90年代一度式微,后来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无数人“附庸风雅”,无论男女老少,言必称昆曲,一些唱着流行歌曲的大学生也热衷于“赶时髦”。就这样,一个几乎要被人遗忘的戏曲变成了“时尚”,甚至成功跻身“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要知道,这些粉丝中,有很多人一开始就是“戏盲”,甚至于也谈不上骨子里的喜爱,然而,正是他们的真诚投入,成就了戏曲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

  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日益追求精神文化上的丰盈,因此,这些年来,大凡优秀的文化活动,总是得到大众的热烈欢迎,一些质量上乘的演出或展览甚至一票难求,如每年由海外著名乐团演出的新年音乐会、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展,等等,都成为空前的文化热点。这些年来的传统文化热,更是点燃了大众前所未有的文化热情。很多传统文化活动中,大众积极参与,弥补自己传统文化方面的空白,甚至于挖掘文化底蕴,焕发文化自信。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活动之中,无论他从事什么职业、文化基础如何,只有积极参与,才有可能提高文化修养,甚至于在全社会形成一股蓬勃向上的文化潮流。“故宫跑”多次出现,其实正蕴藏着这样的可能,我们理所应当给予积极的理解与接纳。

  当然,从另一角度来说,我们也希望一些观众争相观赏优秀文化展览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尤其是要更加关注文化本身,而不能一味地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否则,不但自己无法得到艺术的熏陶,而且客观上浪费了公共文化资源,挤占了别人的观展机会。同时,我们也希望故宫等公共文化部门,在组织类似展览时,更加注重科学合理安排,如时间节点调节、现场秩序维护、网上时间预约、合理疏导人流,等等。数据显示,我国博物馆总数超过4000家,仅2016年接待观众数量就达8.5亿人次。大众的欣赏水平、文化需求都在水涨船高,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供给侧”上强劲发力,从多方面挖掘展览潜力,丰富优质展览资源并且逐渐走向常态化,最大程度地缓解大众的文化饥渴。这样,类似的“故宫跑”里没有无序与盲目,只有对文化的热情与尊重。

  贾梦雨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