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先行 双年展激活安仁古镇

2017年10月29日 10:30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特约撰稿 莫菲 安仁报道

  只要花费20元,就可以在电动车上实现一次安仁古镇游。“半部刘氏历史,一座公馆小镇”,10月28日,镇子里来了新“客人”,安仁双年展以散布小镇全境的方式,开启了古镇的新篇章。在乡镇纷纷打出“艺术牌”时,新晋入场的安仁镇在众多模式之中建立了自己的属性——将安仁历史特色与当下结合的“共生”状态。

  工业清零 艺术登场

  始建于唐代的安仁镇,1956年即与艺术结缘,以当地为原型创作的大型泥塑《收租院》是新中国雕塑艺术里程碑式的作品, 2017年安仁双年展总策展人吕澎正是将这组作品作为缘起,提出“今日之往昔”的策展主题,从历史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下的艺术。双年展采取国际惯常的总策展人负责的策展人小组机制,策展小组由蓝庆伟+杜曦云、卢迎华+刘鼎、刘杰+吕婧、马克构成,四组策展人分别策划“谱系修辞”、“十字街头”、“回不去的未来”和“四川故事-戏剧与历史”四个单元。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散布在小镇各处,藉由这种“寻宝式”的看展体验,来一场古镇的艺术总动员。

  双年展落户安仁,除了历史的必然性,也有时代的机遇性。2009年,这座距离成都41公里的小镇获称“中国博物馆小镇”,随后,不符合这一定位的工业迁出,产生了大片闲置用地以发展文博产业。“倒空”了的安仁为文博业的发展扫清道路,展览主办方安仁华侨城邀请著名建筑师刘家琨对此前的工业大户宁良厂房进行改造设计,并令其成为安仁双年展的永久展馆。

  以增加文化内涵为路径,实现乡镇的产业转型升级,这是近些年的一种常见方式。在华侨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中,把艺术活动作为留住人的重要途径,除了通过与原住民共同建设小镇,还想让客人们有一个常住的理由。安仁华侨城代表向雪松介绍,举办双年展是践行华侨城“文化+”的战略目的,“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中,文化是核心,旅游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城镇化,激发安仁的文化内核,在挖掘安仁古镇文化脉搏的同时,提升其文化氛围。

  1990年,美国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随后全球各地都在以不同方式践行这一概念。“软实力”的核心理论是依靠自身的吸引力发挥作用。目前,我国软实力的整体规模依然比较小,以文化产业为例,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长期保持在个位数,而西方发达国家平均达到10%以上,美国的比重甚至超过20%。文化软实力在当下的中国,俨然成为一剂常用药,从近些年鳞次栉比的乡镇艺术项目来看,艺术这味药还很畅销。

  艺术频繁介入乡镇

  道滘新艺术节、国际竹建筑双年展、中国(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近三年,不同形式的艺术节纷纷入驻乡镇,在内容上填补了乡镇发展的空白。在自身文化发展比较薄弱的乡镇中,不能仅仅依靠农耕以及劳务输出创造生产力,通过软实力形成良性经济循环的需求更为急迫。最终,实现旅游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正是这些艺术项目背后的真正诉求。

  以艺术介入乡镇建设,并非是新生事物,早在21世纪之初已有先行者。上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在历经经济泡沫化冲击后,位于日本新潟县南部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成为振兴地方产业的一项意外成果。1996年,新潟县邀请策展人北川富朗去越后妻有做村庄调研,他发现这里每一个村庄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如果把当代艺术放进这些村庄里,或许会很有意思。2000年起,艺术节每三年举办一次,通过鼓励艺术家融入当地,创造出数百件与大自然及社区共生的作品,每届艺术节都会留下一些优秀且易于保存的作品,成为当地环境的一部分。现在,该艺术节作为一个成功的品牌,每一届可以为新潟县创造出大约50亿日元的经济效益。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已经成为无数乡镇艺术项目的教科书,北川富朗把大地艺术节称作“地域特定艺术”,强调艺术与地域的“共生”状态。通过这一定位,该艺术节协助乡镇将原有落后的单一农耕业和劳务输出方式,转型升级为可以留得住人,并产生经济效益的文化小镇。

  毫无疑问,以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这种形式进行乡镇转型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该艺术节用了十余年的时间,中国此种模式的先行者也经历了十年不等的时间。分别创立于2001年和2005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以及连州摄影年展,现今已经蜚声国际。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以政府为主导,从公布的展后成果来看,第三届时创办平遥国际摄影博物馆,大展期间观展总人数达13万人次,门票收入127万元,同期增长188.76%;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则直接走上国际路线,一群致力于推动中国摄影事业的专业人士与连州市政府,成功打造了一张老城的文化新名片。第一届连州摄影年展举办时,参展人员在土路上颠簸着,一路到了连州;现在,柏油路铺到了连州,路通了,经济也起来了。

  模式决定成败

  中国近些年来通过艺术升级乡镇的案例颇多,其中也不乏昙花一现的项目,很多的豪言壮志在一年过后就过眼烟云。并不是通过艺术就一定会成功,路径是相似的,模式是不同的,模式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相对于早期艺术介入乡镇项目实施的艰辛,随着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以及前车之鉴做指引,现今做起艺术项目来似乎轻松了许多。

  通过实施艺术项目进而热度日高的乌镇,算得上是近些年最为成功的案例。乌镇的文化牌最早是从2013年的乌镇戏剧节开始的,首届乌镇戏剧节引起了国内外高度关注和好评,这是中国内地第一个以戏剧为主打的文化平台,也渐渐成为乌镇在发展旅游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吸引力的利器。享受到艺术的“甜头”之后,乌镇于2016年3月举办“乌托邦/异托邦——当代艺术展”,整齐的国内外艺术家阵容在国内展览中亦不多见,诸多艺术大腕的作品齐聚小镇景区内外。总策展人冯博一说:“将乌镇打造成艺术与文化的中心,是为了能够吸引精英层次的访客。”

  通过大腕儿吸引精英阶层,再通过精英阶层带动粉丝经济,这是乌镇模式成功的关键。显然,文化已经成为乌镇一张最亮眼的名片,也成为企业应对风险时重要的武器。乌镇的开发建设者中青旅曾经在年报中可能面对的风险一栏中,提到了充实景区内的文化内涵以应对风险的对策。

  现在,通过文旅产业的注入,中国很多小镇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激活了新的生命力。作为这一模式的新生力量,安仁镇的产业升级有着更多的可借鉴经验做参考,并在现有的模式中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延续古镇的民国文化、乡绅文化、公馆文化、建筑文化等,通过衍生和创新打造世界文博小镇,建立一种共生文化。让《收租院》和当代艺术共处一地,这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向雪松曾说“让客人留8个小时,就要提供20个小时的内容”,乡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内容创造者,此时,他们集体选择了艺术。(编辑 董明洁 许望)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