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熟人米开朗基罗 但这十件旷世之作你都了解吗

2017年11月20日 11:0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本笃十六世在梵蒂冈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礼拜堂进行洗礼。图片: by Franco Origlia/Getty Images本笃十六世在梵蒂冈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礼拜堂进行洗礼。图片: by Franco Origlia/Getty Images

  当我们提及文艺复兴的高峰时期,便不得不说起米开朗基罗·布奥纳罗蒂(1475-1564),那高峰之上的制高点。作为一位举世无双的雕塑家、杰出的工匠、犹疑却技艺超群的画家,米开朗基罗不仅在他所处年代是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更可能是迄今为止最举世闻名的艺术家之一了。

  米开朗基罗也许总有些头脑发热: 他与达芬奇和拉斐尔的竞争都记录在案。他还不止一次冲出西斯廷礼拜堂(Sistine Chapel)。但米开朗基罗又是那样的卓尔不群,并没有因此而拉低了他的身段。与他同时代的人们将其称之为“神明“(Il Divino或the divine one),因为这些人认为米开朗基罗卓越工艺与那些凡俗之辈并不可相提并论。另外,米开朗基罗的这个别称还为大都会博物馆于11月13日开幕的“米开朗基罗:神圣的绘图师与设师“(Michelangelo:Divine Draftsman and Designer)展览定名提供了不少灵感。

  在此,我们调查了米开朗基罗最受欢迎的10件作品(利用它们在谷歌图片上出现的情况以了解公众对这些作品的兴趣)。在此,我们根据我们认为这些作品所持有的立场,更确切地说是按照米开朗基罗的丰功伟业依次排序。

10。《圣灵耶稣受难像》,149210。《圣灵耶稣受难像》,1492

  米开朗基罗年仅18岁时就制作了这座裸体耶稣受难像(San Spirito Crucifix)。他以这尊雕塑向佛罗伦萨圣神大殿的奥古斯丁修士们致以谢意。在米开朗基罗的赞助人洛伦佐·德·美第奇(Lorenzode Medici)于1492年去世后,是这些修士们为米开朗基罗提供了暂时的栖身之所。基于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在其著作《艺术家们的人生》(Lives of the Artists)中关于米开朗基罗的记叙,这位艺术家正是在圣灵大殿开始解剖尸体 “以学习解剖学的细节并开始精进他随后掌握的高超设计技艺“。

  尽管这尊雕塑是照实写生,但精心制作的耶稣受难像却未能给予米开朗基罗的职业生涯多大助力,可以说,多数人甚至淡忘了他还创作过这幅作品。在失踪了数世纪之后, 这尊层积着数百年劣质油彩的雕像于1962年在一家修道院重见天日,并刮起了一阵媒体争相报道的风暴。在今年早些时候,这座雕像再次抢占头条,因为它终于回归了自己的家乡——佛罗伦萨,而这也许是其“招致恶名“的原因。

  这尊耶稣受难像描绘的是一位青年的形象,这也是我们为何将其放置于名单最后一名的原因。这尊耶稣像不具有米开朗基罗所擅长的肌肉表现。事实上,米开朗基罗似乎只是简单复刻了前辈艺术家们的描绘手法。艺术史学家Margrit Lisner将这尊耶稣像的苗条体态归咎于赞助人的愿望。此外,米开朗基罗这位艺术家在当时还很青涩稚嫩,所以他就在其他艺术家早先塑造的范本中寻求启发并进行创作。

9。《布鲁日圣母像》,15049。《布鲁日圣母像》,1504

  艺术史学家Erwin Panofsky在描写米开朗基罗的《布鲁日圣母像》(Madonna of Bruges)时所赞誉这位艺术家:一尊完美的雕塑可以从山坡滚落仍旧毫发未损。依据这样的标准,米开朗基罗的这尊雕塑几近完美。圣母玛利亚与耶稣基督坚固、坐立的构图使人联想到该雕塑原石的大小与其紧致的体积。

  可以肯定的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这个造型在当时来说尚属新颖。这尊塑像高六英尺,以一块大理石整石雕刻而成。当时几乎没有哪位雕塑家尝试创作过这种具有如此复杂程度、这般体量规模的巨作了。

  尽管《布鲁日圣母像》展现了米开朗基罗卓越的才华并且是这位艺术家生前唯一一件离境意大利的作品,但是这件艺术品所拥有的标志性地位还需归功于1945年纳粹对其的窃掠。艺术史学家Willam E。 Wallace指出,这件作品曾经只获得了零星的关注。以至于同时代研究米开朗基罗的权威机构都对其知之甚少:“这件作品曾是那样鲜为人知,以至于米开朗基罗的传记作者乔治·瓦萨里与Ascanio Condivi都错误地认为这座雕塑是青铜铸造的。《复活的基督》(Risen Christ) 和《布鲁日圣母像》都对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的名声贡献微小“。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这座雕塑显然不是这位艺术家最令人记忆犹新、印象深刻的作品。因此,我们将它排在了第九位,无论它是否有能力从山坡上滚落下来(而完好无损)。

8。《酒神巴克斯》,14978。《酒神巴克斯》,1497

  《酒神巴克斯》(Bacchus)是米开朗基罗为完成意大利枢机Riario(注:枢机是教宗治理天主教会上主要的助手和顾问之职务,由教宗亲自任命,职位仅次于教宗)的委托所创作的第一件大型雕塑,也是他少数几件非基督题材的作品之一。米开朗基罗将这座塑像轻度倾斜,使其微微失去平衡,从而颠覆了古典主义对立式造型的固有稳定性。艺术家使罗马酒神巴克斯展现出一种适度的微醺醉意。截至米开朗基罗的时代,在对钟爱派对的巴克斯的描述之中,这种程度的写实主义可谓前无古人。而这尊雕塑也揭示着米开朗基罗正如他后来为人所知的那样,是一位高尚的完美主义者。

  相关报导指出,枢机Riario也许曾拒绝接受这尊完工的雕塑,这表明他觉得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还未达到水准。历史学家Ralp Liberman解释道,许多其他人也和枢机一样对这件作品表示厌恶。Liberman也许会对我们将这尊雕像排在榜单的靠后位置表示赞同:“Riario本人拒绝接受这尊巴克斯雕塑的原因也许与后来许多讨厌这件雕像的人们的评语一致:别扭的姿态、略显低俗的面容与柔韧的女性化身躯“。

7。《垂死的奴隶》, 1513-167。《垂死的奴隶》, 1513-16

  《垂死的奴隶》(又名《入睡的奴隶》,Dying Slave)原本的设计是与另一件作品《反叛的奴隶》(Rebellious Slave)一起放置于教皇朱利叶斯二世墓穴两侧的摩西塑像边。为了挑选出适合放置于教皇安息之所的完美大理石,米开朗基罗远赴意大利卡拉拉(Carrara,注: 意大利一座以开采白色或蓝灰色大理石而著称的城市,距佛罗伦萨西北方100千米)的采石场选取石板。当他返回时,他便开始以一种逼近死亡式的疲倦开工锤凿完美的人型标本。然而,随后朱利叶斯却改变心意并取消了这份委托。

  《垂死的奴隶》是米开朗基罗于数年间为教皇创作的六件奴隶塑像之一。朱利叶斯高效地清空了教皇的钱箱,以努力创造一个开启其死后生活的完美空间。但这项工程却并没实现,这使得米开朗基罗懊恼不已。尤其是他为该项目曾在采石场附近耗费了近一年时间。

  如果不是受阻于朱利叶斯的轻浮躁动,《垂死的奴隶》可能成为米开朗基罗痴迷完美地更好范例吗?这一切很难说。正如Richard Fly所指出的,这个奴隶好像在为它自身的情况感到沮丧。米开朗基罗似乎希望将这个人物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形象作为他身为艺术家与创作材料抗争的比喻:

  即使是米开朗基罗也无法对其使用的材料保持上帝般的霸权地位。而且在一些具有挑衅意味的作品中,米开朗基罗似乎承认无形的惰性因素几乎得以抹杀他的创造力。他的《垂死的奴隶》表现了生命在无情的死神降临前投降的那个瞬间……作品之媒介材料拥有扭曲、挫败与削弱艺术家在创作上所做的努力的能力,而在这种能力中还可能蕴藏着一些恶魔般的否定式暗示:一种关于侵入性的乱局的暗示。

6。《天使》,14956。《天使》,1495

  这尊手持烛台的跪地天使高一尺半,是米开朗基罗最早的作品之一。它为博洛尼亚的Arca di San Domenico所创造,是艺术家Niccolo deli‘ Arca先前创造的一尊天使塑像的配套件,并被整合到这座建筑的设计方案中。这座雕塑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正是以这件作品为起点,米开朗基罗开始展现他的标志性风格:

  Arca的天使柔软而女性化,以拘谨的姿态有爱地环抱着烛台,而米开朗基罗则以明晰的肌肉线条与鹰状的翅膀描绘了一个强健的青年形象。尽管规模不大,但《天使》(Angel)却展现了艺术家对其创作材料的早期要求。虽然正如艺术史学家Ellen Longsworth所提到的那样,这件作品的功能就像这位艺术家更著名的那些作品的开胃小菜:

  即使在远处来看,米开朗基罗小圣人塑像富有表现力的整体性也显而易见。塑像的主轮廓传达着能量与决心,而它的剪影于华丽神殿的背景下完美地清晰呈现。直到米开朗基罗接下《大卫》的委任前,他都没有再接受过类似的挑战。《大卫》的轮廓比St。 Proculus的造型简单。它顶天而立,位于圣母百花圣殿其中一个庭院的上部。《大卫》造型中表现出的笃定姿态与清醒头脑即使是在远处也清晰可辨,而这两种特质也都在米开朗基罗的这尊小圣人身上展现出来。

5。《摩西》,1513-15155。《摩西》,1513-1515

  伴随着《大卫》的完工,米开朗基罗的公众成功将其推入了教皇朱利叶斯的雷达区。紧接其后,他创作了《摩西》(Moses)。1505年教皇委任米开朗基罗为他设计墓穴,而这件《摩西》则表现了圣经中摩西故事的一个具体瞬间。当摩西扛着印着十诫的厚重石板从西奈山往下而行时,他看到他的人民开始崇拜一个异教象征:金牛犊。摩西自然十分生气,而米开朗基罗正是将这份怒火十分精妙地在他的这尊八尺高的坐立雕塑上展现出来。然而摩西并不仅仅是坐下的。他的左腿与臀部转向左侧,而他的肌肉发达的躯干却面向右侧。整个造型紧张而富有力量。尽管摩西望向左侧,但他的胡须却扫向右侧,从而展现出一种迅捷的动感。

  我们讨论着米开朗基罗,而截至此榜单的本部分,每件作品都似乎是一个不合格的超级巨星。但至少站在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尊雕像拥有关于它自己的一番评论。

  这尊《摩西》处于榜单的中间位置,是因为米开朗基罗对这个圣经角色的描绘过佳。Freud半打趣地表示,对摩西的这份解读 “优于历史上或传统意义上的摩西“。他还认为这尊雕像所具有的世俗意义多于它的神圣意义,因为它是一种抑制着“内在激情”以实现更高尚追求的人的象征。

  因此,这样一个蕴藏着巨大身体能量的巨型框架,便成为了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精神成就的具体体现:为了他为之献身的事业而成功抵御自己的内在激情。

4。《哀悼基督》,1498-14994。《哀悼基督》,1498-1499

  在15世纪,与意大利不同,圣母玛利亚将从十字架上被取下的基督揽入怀中,又名“哀悼基督“的主题经常出现于北欧艺术作品中,而在意大利的作品中并非如此。所以当一位法国红衣大主教请求年仅23岁的米开朗基罗为他的葬礼纪念碑雕刻一尊该主题的塑像时,他欣然接受了这个挑战,因为他知道自己将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战绩。正是这尊《哀悼基督》(Pietà)使人们记住了米开朗基罗的名字。正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兼建筑师的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所描述的那样:

  一位艺术家的双手可以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如此准确地创造出这样崇高且令人仰慕的作品,这无疑是令人纷纷感叹的,从最开始的形状不规则的石头到最后创造出连大自然都难以勾画的肉体的完美之境,这无疑是一个奇迹。米开朗基罗在这件作品中注入了如此多的爱与劳力(他于任何其他作品中都未付出这样多)。他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那条镌刻着 “圣母之胸“的佩带之上。

3。《最后的审判》, 1536-15413。《最后的审判》, 1536-1541

  “具有深度的扭曲和为逃离此时此地的显像面所做的挣扎与努力使米开朗基罗超越了前辈希腊艺术家们,而这些风格特点也奠定了米开朗基罗后期作品的基调“,Kenneth Clark曾如是写道,“《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ement)那样巨大的噩梦正是由这样的努力编织而成。这件作品是一切处于剧烈运动中的身体之艺术的集大成者”。           

  即使是上述形容也可能显得轻描淡写。《最后的审判》绘制于西斯廷教堂祭坛之上的弧拱。它戏剧化地描绘了基督的第二次降临与他对人类的审判。米开朗基罗将300个肌肉发达的人物挤进庞大的场景之中,一些代表着圣人,另一些则只是升上天堂或是下坠地狱的凡人,一切都取决于他们所面临的最终审判。这是一个充斥着激烈运动、恐惧、崇敬与裸露的场景。《最后的审判》自身已经成为了一个接受诸多审判的主题。人们通常会批评它所表现出来的忙碌之感。与此同时教皇审查组织也常常为其进行掩护。

  这件作品所表现出的动荡感也许是其引起今人共鸣的原因。那些于受虐的运动中被束缚与羁绊着的熙熙攘攘的身体正是米开朗基罗最鲜明的标志。艺术家的晚期作品抛弃了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那份神圣的和谐以追求一些更具风格主义和更现代的东西。

2。《创造亚当》,1508-15122。《创造亚当》,1508-1512

  教皇朱利叶斯终止了米开朗基罗为教皇陵墓所做的长期功绩,转而让他去绘制了西斯廷礼拜堂的天顶画。这位艺术家并没有多少兴趣接受这样的委任。毕竟,他是位雕塑家而非画家,但是在重压之下他还是接受了这项任务。于是,米开朗基罗,一位超凡的雕塑家,也许创作了西方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幅画作。

  这幅史诗般巨作的核心便是《创造亚当》(The Creation of Adam):上帝伸出他的手指指向一个全新铸造的人,那就是亚当,并将即刻赋予他生命。几乎没有任何艺术家像米开朗基罗那样戏剧化地描绘这个场景。而且即使是在我们所生活的世俗年代,这幅画实际上也常常被作为整个《创世纪》故事的转喻出现于当代文化中。它出现的次数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也许会忘记它是艺术剧院中令人赞叹的一幕。

  这也是为何作家Paul Barolsky会在他激情饱满的文章《米开朗基罗 “创造亚当“之天才与艺术史之盲目》(The Genius of Michelangelo‘s Creation of Adam and the Blindness of Art History) 中洋洋洒洒地做出如下论述:

  是什么令米开朗基罗的壁画如此令人震撼?答案便在于它的张力。它使你感觉到那项只有在上帝的指尖触碰到亚当时才能完成。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在米开朗基罗的壁画中上帝得以永久静止,一切就停留在他指使亚当获得灵魂前那未完成的一刻。而这便是未完成的终极神圣……在我们后基督时代的世界中,现代学者们并未对米开朗基罗壁画的空间意义表现出深切关心,而这也是令人理解的。但是无视米开朗基罗将自己的意思展现出来的方式就等于对艺术天才与诗意想象视而不见。

  换作任何一位其他艺术家,《创造亚当》极富创造力的描绘都能登顶榜单。但是他并不是任何一位其他艺术家,所以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1。《大卫》, 1501-15041。《大卫》, 1501-1504

  第一名必须是《大卫》(David),对不对?

  米开朗基罗雕刻大卫时年仅26岁。即使是在当时,这尊雕塑也以其无敌的技艺使这位艺术家声名鹊起。这尊雕塑高13尺。米开朗基罗开始雕刻《大卫》时。这块大理石已经被另一位艺术家开始雕刻,但那位艺术家由于石材结构上的局限而中途放弃。可是这些情况并未打击米开朗基罗接下这个任务的决心。他明白,即使这块石头有再多缺点,他还是掌握了足够的技艺以创造这一传奇。

  “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位见过这尊雕塑的人都不需要再对任何一尊在我们这个时代或是任何其他时代的任何艺术家所创作的雕塑表示关心“,瓦萨里在他的《艺术家们的生活》中如是写道。瓦萨里将米开朗基罗塑造为他的艺术史巨制中的核心角色和文艺复兴时期最受瞩目的人物。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任何早于他的艺术家所塑造的《大卫》形象都不同。大卫的原形取材于圣经故事中一位与巨人歌利亚搏斗的年轻男孩。当其他人都选择强化大卫的弱小时,米开朗基罗选择把《大卫》塑造成个巨人,那是一个肌肉发达、准备迎接战斗的自信男人。古往今来,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令人赞叹的地方便在于这件作品不仅是对生命不息的英雄的描绘,更符合了对这个勇敢的小家伙的典型刻画。

  来源:artnet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