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之
行为艺术,这种动不动就脱光,时不时来点血腥,总被吐槽是打着艺术的幌子在招摇撞骗。然而正是因为艺术形式的激进,群众对行为艺术的接纳程度不高,简直就像倒地不起的老太太,让人毛骨悚然,恨不得绕道走。
最近,在上海上演了一个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与以往的行为艺术有些不同。活动由艺术家杨烨炘在2014年发起,邀请了近百名书报亭主,以“一天不说话”的沉默方式,缅怀传统阅读时代,表达对中国当代艺术脱离社会,成为少数人自圆其说的艺术。
近百名书报亭主…静坐…那么下一步要干啥?少了以往行为艺术离奇惊悚的惯用伎俩,真有些聚众闹事或者XX大法的歧义。而从2014年有关“今天不说话”的报道看,艺术家杨烨炘召集100万个人,用“不说话”的方式,在4月2日国际自闭症日这天为自闭症儿童捐款,带上“不说话”的蓝色口罩,用沉默支持自闭症儿童,募捐100万元。据说,一个简简单单的口罩,只因多了“今天不说话”这五个字,五天内的销售数量破千,第一批几乎脱销。
从关注自闭症群体、到缅怀传统阅读时代……这个行为艺术,好一锅浓浓的广告鸡汤……
而行为艺术,这个艺术形式在上世纪起源于欧洲,往往为艺术家们所用,通过一些稀松平常、或者离经叛道、血腥残忍的行为,而不再仅仅是静止的架上艺术,来与周遭人群或者空间交流,以此来表达社会、政治问题、生态问题等等,从艺术的角度表明政治态度、社会立场。一些行为艺术家也因他们骇人听闻的艺术形式,以争议的形式为我们所知。
。2014年,瑞士女艺术家米洛·莫伊尔站在活动梯子上,用私处将注有颜料的鸡蛋排出,掉落的鸡蛋在地上放置的帆布纸上砸出鲜艳的颜色;
2013年,艺术家彼得·帕弗伦斯基赤身将自己的睾丸固定在莫斯科红场的地面上,以谴责弗拉基米尔·普京的“极权统治”;
2012年,日本艺术家杉山真央(Mao Sugiyama)用外科手术切除了他的睾丸,试图以此提升公众对“性别少数群体,无性人群体”人权的关注………
相比之下,“今天不说话”这个所谓的行为艺术是不是也太文艺小清新,惊人的销售量却让人联想到公益活动或者广告。把艺术家的名字“杨烨炘”敲在百度搜素栏,“广告经验、创意总监,首位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当代艺术引入到广告领域的跨界艺术家”……等等信息扑面而来。当下援引艺术、艺术作品来参与到产品中的设计师、广告人已不在少数,从gucci、prada与艺术家的联名合作,到每年都要对它竖起大拇指、不得不服的杜蕾斯。
创意、设计、广告,这行业与艺术难脱干系,艺术作品被运用在设计、产品中来太过常见,但并不代表艺术就等于设计,并不代表行为艺术就等于创意广告,毕竟二者的动机不同,艺术家,尤其是行为艺术家仅仅是为了让心中的声音得以传达、对社会问题有所反馈;而后者是通过一种创意的方式销售产品,我们还是不能被杂乱的呻吟所混淆。但在“今天不说话”这项活动中。他艺术的成分还是有所积极指向意义,让我们缅怀起了传统阅读中与纸张的接触和朗朗读书声;也让社会增加了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