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看展跑”热潮 长龙排到美术馆东街

2017年12月04日 15:4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华刚兄

  北京固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熏陶着走近它跟前的每个人。无论北京故宫,或者国家博物馆,还是中国美术馆,有无数的游人都受不住诱惑,排队一公里,“好大喜奔”的跑去观赏。

  最近中国美术馆也受“故宫范”影响,换了“画风”:由原先的展览开幕时才有的人头涌涌,到了现在展览期间也排起了千米长龙,当然从门口排到三联韬奋书店的说法未免夸张,实际排满了美术馆门口旁边的那条五四大街,而且不停有人从后面加塞进来。一进了美术馆,大伙就奔向展厅,向着自己心仪已久的展品冲去。据数据粗略统计,上周中国美术馆的参观量已突破2万人次,远超美术馆日参观6000人次的上限。

  在目前的“刘海粟绘画大展”、“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回眸600年——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等大展中,那参观者的人头密集得生出恐惧症,把展柜都挤满了,旁边想看的观众连边都找不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观展热潮?应该是“故宫跑”的现象造势,推出了传统艺术、文化精粹的好展览,形成了传统艺术精粹的文化气场,并通过互联网等平台的推波助澜,在民众当中打造出功能强大的“名片效应”,将故宫的文化活动向百姓日常的文化诉求相结合,也成功得到了实际的变现,于是乎,“故宫跑”传播出了看文化展览、赏传统艺术的一张时尚名片。“千里江山图”、赵孟頫、清四僧,还有明清画家的高大上画作。于是,传统艺术的观赏热在民众当中打下了名片烙印,不论专家学者,发烧票友,学艺青年,都会慕名前来,没有年龄观念的隔阂。

  当然了,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在时空中会无限延伸,与传统艺术精粹邂逅是一场美丽的故事。中国美术馆时下的艺术展览, 极大的满足了各种群体的文化需求,展览品也与国人的审美习惯相匹配,然而,导引看展方式是“一锅端”,就是观众到各个展区各取所需,或者按顺序从一楼转到五层,不论中国传统艺术,还是西方艺术、当代作品,转完一圈觉得满意就走。而且,人头拥挤的看展式能否成为观赏艺术展的常态?高雅的艺术品,自然要有闲逸优雅轻松的欣赏氛围。美术馆引发的“艺术热”,需要馆方做细致的有层次的引导工作,分流这类密集的“看展潮”。再开动大脑,能不能在主展馆区领个号,分批进场。

  像北京故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每年起码有上千万人跑去参观、游览,接待压力无比山大,它们也面临如何疏导这些人潮的难题。德国一些博物馆每年有“博物馆之夜”,接待观众至凌晨两点时分,还设置沙发等让观众与艺术品静默对话,不至于席地而坐、盘腿打坐的尴尬。去年荷兰来华的梵高艺术展用的是多媒体展现方式,数字化技术让观众置身梵高的艺术生命场景中,大区域的展示空间突破传统的狭小观览范围,人流再多也无惧妨碍体验。

  怎么让观众“有尊严”的看展,是公共艺术供应方首要考虑的问题,“让馆藏资源活起来”的背后,是服务意识的提升,是展现方式的改变,是创新思维步伐的动起来。看展,是一件愉快轻松的活动,不要让大家在紧迫压挤的环境里走完一圈,草草了事,而是完善展览理念,让井喷的“观展热潮”得到合理释放。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