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大展展示主流审美品味和价值观念

2017年12月10日 10:19 21世纪经济报道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孔达达 孔达达

  孔达达

  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院长。

  中国美术馆于11月17日至26日期间举办了“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本次特展精选了中国美术馆馆藏的近现代名家大师的作品200余件(套),跨越了晚清、民国、新中国到二十一世纪初百余年的历史。

  尽管没有当代艺术那种炫目华丽, 此次以回顾经典为主题的展览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火爆效果,展期内首个双休日,参观人数即已突破2万人次,远超美术馆日参观6000人次的上限。

  “美在新时代”展览是中国美术馆于2015年推出的“典藏活化”系列展的又一新举动。“典藏活化”系列展览充分利用中国美术馆丰富的典藏资源,辅以国内其他收藏机构的重要藏品,推出了一系列重量级的展览,包括“江山多娇”、“人民的形象”、“万卷河山”、“走向西部——我们新疆好地方”等。“美在新时代”旨在梳理晚清至二十一世纪中国近现代绘画史,呈现百余年中国美术传承的脉络,宣传和展示主流审美品味和价值观念。

  此次展览的意义不仅在于以国家级美术馆的身份,为新时期的艺术创作确立基调,也为广泛的艺术收藏和爱好者树立了时代的典藏标杆。艺术收藏需要以一套既定的标准和典范为范式,典范的确立是建立在对过去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并通过对历史进行书写来实现的。一个民族或社会的艺术传统则是通过书写历史以及艺术收藏的发展和传衍而来的。“典藏活化”系列展览即起到了建立标准和树立典范的作用。

  在艺术创作领域,关于未来艺术如何发展的讨论由来已久,一些不断追求自我突破的前卫艺术家走上了小众化的探索之路,使得艺术逐渐偏离大众的审美和认知水平。对新方向的尝试并无不可,然而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追求与众不同、夺人耳目而进行浮夸、生硬的艺术表演和概念阐释,那恐怕便是将艺术带入了一个狭窄的胡同,因此而远离了滋养艺术活力的丰富土壤。

  艺术家身在有着悠久艺术传统的国度,在选择创作之路时,不能抛弃已有的传统,传统带给我们的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作资本,正如本次展览所展出的那些艺术家,有对艺术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的晚清艺术家赵之谦、何绍基,民国初年的海派艺术家任伯年、吴昌硕,还有从传统中开拓出花鸟、山水、人物画创作新路的齐白石、傅抱石、叶浅予、李可染等,以及融合中西艺术创作传统,并为新中国艺术教育开宗立派,建立学术和教育体系的徐悲鸿、林风眠、庞薰琹,还有吴作人、吴冠中等,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们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的思想和审美元素,形成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正如中国美术馆所总结的那样,这些艺术家无不底蕴深厚,在中国画、油画中,都体现出正大、至刚、至中、至正的精神品质,回顾中国绘画的历史,流传至今的为社会所广泛热爱和崇尚的艺术,无不以此精神为核心,因为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之所在。(编辑 董明洁 许望)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中国美术馆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