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刚兄
每年三月,“两会”如期召开,美术界的参会代表自顾自忙乎,那么,2018年“两会”里的美术界议题又有多少看头呢?
最近我看了一些主流媒体的网文报道,针对时下中国美术界的热点、文物界的状况,围绕参会委员做了实时采访,内容很好,但一些官员的发言,着实空论,纯粹站在政治立场上表达看法,不具有实施的可能性,此类提案,未免有应付任务之嫌。
国家画院的“两会”代表杨先生提出建设“中国艺术史博物馆”,试问这类博物馆怎么建设,藏品从何而来,建设出来是否就取代国家博物馆的位置?“中国艺术史博物馆”,请问艺术史除了专业人士从事研究和挖掘以外,国人需要去体验这个艺术史吗?在国外,有许多知名的博物馆有专门围绕艺术史展开的展览,譬如2017年大英博物馆做的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从2700年前的大洪水记录板、拉美西斯二世像与现代的VISA卡、山寨球衣,展示出来了一部浓缩的世界历史,这是基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藏品的实力组织起来的。还有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最近在忙乎一系列的藏品展,包括中国的风景画、日本江户时代的绘画、古代美洲的工艺文明,以及尼泊尔藏传佛教的仪式艺术、非洲喀麦隆西部王室冠饰展、中东游牧民族的编织包袋展等,几乎囊括了一部“世界美术史”。以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雄厚实力,自然能供应得起这样一部“世界美术史”的庞大架构。藏品,才是终极利器。
据调查数据显示,美国的博物馆达到了3.5万家,法国的博物馆有5000个,英国的博物馆有2500个,而且形形色色、题材各异的博物馆相比中国的传统博物馆,有着更多的新奇品种,有着更自由的运作方式,反观国内,地大物博,才有6000家左右的博物馆,难怪相形见绌。
当然了,国内的主流博物馆都做得大而精美,展览也一流,如北京故宫前段时间做的《千里江山图》和前不久的《国家宝藏特展》,国家博物馆与巴黎高等美术中心联合打造的《学院与沙龙展》,反响如奔潮巨浪一般,在打造内容方面可以说尽善尽美,这是领导层的高水准,可目前中国博物馆的坏事也出在某些决策者身上,没事就提一些不能落实、不靠谱的提案。
在中国这个还处在发展中阶段的国家而言,我们国内真需要这么多的细分博物馆吗?就国家级博物馆、美术馆而言,中国的博物馆并未充分得到利用,各个地区的博物馆美术馆的藏品也未充分向公众展示,试问中国大兴土木建海量的博物馆,而真有其公众施行意义吗?大量的观众,除了涌去有数的高流量热门博物馆外,对那些小众博物馆会有多少热情的态度?答案大家都知道:鲜有。于是,建造博物馆需要与周边的人群分布相适配,要考虑周边环境的相关性、周边设施的配套性,没人流的博物馆不会是成功的博物馆。
如何运营成功一家博物馆,对所有提案者和建设者来说都是大挑战。就“中国艺术史博物馆”而言,是只在北京建设,还是打算在全国范围建设,然后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艺术史”的藏品展览和知识推广呢?建成一个博物馆,需要做收藏、展览和研究,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参与运作,更多需要一个又一个优良的主题展览和活动成果去打造口碑和知名度。并不是建成一家博物馆就了事了。
博物馆的数量也不是越多越好,多而芜杂,多而没用,这种光讲求“多”不求“质”的态度,对博物馆事业无益,对文博事业无益。再多的博物馆,如缺藏品、缺人气、缺运营,这类博物馆不建也罢,免得增加建设者的负担;也不能建那些泛概念的博物馆,缺失精准定位,可行性极低。
就博物馆提案问题,笔者发表些个人意见,希望参与“两会”的美术界提案者,提一些有建设性、可实施的意见,譬如中国美术馆的活化藏品,将经典艺术品推广传播,与海外文化界进行交流;譬如故宫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成立故宫文化集团,继续推广故宫文化品牌;还有如提案加强中小博物馆科学仪器设备应用,加强博物馆的科研工作等等,这都是非常实用有益的细化性议案,重点是“博物馆的人才和藏品要跟上”。
中国目前缺乏足够的博物馆,供应给大众参观、文化休闲和获取艺术教育,重数量更要重质量,在思考大兴土木建造博物馆之时,先想想后续的运营和维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凡事先考虑可行性,手中有没有强大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