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辉
蓄着白色长胡子的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副馆长欧文·芬克尔很像《哈利·波特》里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校长邓布利多。作为一位激情洋溢、诙谐幽默的博物馆从业者,芬克尔从小就特别喜欢去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是伦敦人都爱去的地方,在多雨的伦敦,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是很好的避雨场所,但我不管天气怎样,都喜欢在里面泡着。”
芬克尔从9岁开始,就立志要去大英博物馆工作,而这个愿望也真的实现了。转眼间,他已经为深爱的博物馆工作了40年。在40年的研究、策展工作中,芬克尔最喜欢的工作之一就是少儿艺术教育,他不仅循循善诱,在博物馆里为孩子们讲解藏品,还将其所学、所研究,以通俗读物的方式,传达给更多的孩子。
趣味胜于说教
1831年发现于苏格兰赫布里底群岛的刘易斯棋,不仅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同时也是许多歌曲、小说、影视剧的素材蓝本。在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哈利和罗恩下的巫师棋就是刘易斯棋。这些棋子由海象牙和鲸鱼齿精心雕刻而成,每一颗棋子上的雕刻品,或是追求奢华的主教、抑或是冷酷无情的王后、骁勇善战的维京狂战士。
现在,刘易斯棋已名声在外,很多参观者只要一走进大英博物馆的展厅,就会主动寻找它们,然而,对小朋友来说,能看到展品本身就是难点之一。因为世界上所有的博物馆,在展示设计上很少考虑过孩子的观看体验,高度都是以成年人为标准。“小时候去博物馆,视线之内看到的都是成年人的腿,而不是仰头才能看到的展品。”芬克尔幽默地说道。
在芬克尔看来,尽管这些刘易斯棋很小,但它们同样可被视为雕塑作品,然而,如果导览者冷冰冰地对博物馆的参观者讲解:棋子的文物价值甚至媲美同时期的北欧教堂雕塑,可能反而会引发观众的质疑,“用这种灌输和说教的方式向观众介绍艺术品并不成功。”
芬克尔则不会如此,他会用生动的“情景带入式”为孩子们讲解,比如,回顾当时人们使用棋子的方式,甚至重现当时一言不合,用棋子作为攻击对方武器的场景,生动且接地气,“用有趣的描述结合基本的艺术知识,相比单调的说教而言,这种讲解有效得多。”
芬克尔表示:“对于少儿教育而言,首先是家长,其次是学校,博物馆的角色排在家长和学校之后。”那么,博物馆的角色到底是什么?芬克尔表示,博物馆通过馆内的策展等工作,让观众参观时发出“这么棒”的感叹,进而追问诸如“谁做的?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从而感叹人类的伟大、创作艺术的奇迹。“通过有趣的藏品和用心的策划,可以让参观者睁开双眼,用视觉的方式,直接获取对艺术的感知力。”
参与胜于观看
芬克尔在博物馆工作的兴趣之一就是关注来博物馆参观游览的公众,他的这一做法与大多数只愿呆在办公室的策展人角度完全不同。芬克尔表示:“博物馆的艺术参观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欣赏、观看文物艺术,如果让孩子们在参观的同时进行描绘,能促使他们更仔细地观察。”
芬克尔在博物馆工作时,有时会策划亲子活动,邀请参观的孩子和家长一起画画。他发现,小朋友在画画时很放松,家长却很害羞。在大英博物馆的参观者中,很多成年人会带着介绍博物馆作品的导览手册,按图索骥走过展厅,即便满墙都是名作,他们也会像满眼无光的金鱼,只会无奈地张嘴呼吸。对于他们而言,可能一旦走出展厅,就会忘记看到过什么,至于一些细节问题,更是一无所知,比如,作品属于什么文化流派?有什么出处?
而来博物馆参观的孩子则不同,他们始终保持着好奇心。芬克尔带孩子们欣赏博物馆里亚述时期的雕塑,他会告诉孩子们需要注意的细节,并教孩子欣赏雕刻技巧和狩猎场景中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如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亚述浮雕《从笼子中放出来的狮子》,芬克尔给孩子们讲解,在正常情况下,狮子被释放出笼子的一瞬间,必然生猛异常,然而这件浮雕中的狮子却是步履蹒跚,芬克尔开玩笑说,狮子放出来之前,已经吃得很饱了,小朋友看着画面,想象力一下子被激发,沉浸到作品描绘的场景中。对芬克尔而言,这样的假设和解释很有效,甚至有些小朋友会安静地坐着,对着作品描绘。用动手描绘的方式参与其中,会让孩子更仔细认真地观察作品的细节,印象更深刻。
引导胜于“设计”
芬克尔讲话诙谐有趣、身形并茂、绘声绘色,不禁让人联想到他在博物馆带着孩子们参观的热烈场景。在采访中,他常常引用在博物馆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他在大英博物馆担任策展人期间鼓励孩子对文物、古代艺术、美术绘画产生兴趣的诸多方法。芬克尔在和小朋友参观展览的时候,还会认真和孩子们沟通,倾听他们对于作品背后故事的理解。
芬克尔建议,带孩子到博物馆参观,不要用成年人的知识和思维,为孩子“设计”路线,应“跟随他们的兴趣,发现他们感兴趣的题材和作品,再带他们寻找类似的作品,引发他们的观看兴趣,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引导孩子观展方面,芬克尔认为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一是从熟悉的作品出发,引发他们从已知走向未知的作品;二是为他们寻找一些和自身相关的作品,尤其是古代作品,让他们从这些作品中,发现一些相同或有趣的事物,激发孩子与作品的共鸣,“人类属于同一族类,相似性大于差异性,古今、东西没有差异”;三是尽量让孩子们在博物馆保持安静,让他们有更多和展品对话和思考的机会。
书籍的力量胜于虚拟
芬克尔的另一种让大众接触艺术的方式就是著书,他曾以刘易斯棋为主题,为孩子们写了一本《刘易斯棋子和其背后的故事》,介绍大英博物馆里收藏的这套刘易斯棋,其中富有想象力的图画直接采用了创作于12世纪的人物形象。这本书甚至被转变为时长48分钟的有声读物。
此外,芬克尔还为孩子撰写插图儿童书,他将其所研究过的历史,如救世之舟、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写成故事体裁,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世界古代文明,受到教育。其中一本叫《阿尔弗雷德和海盗》,插图由12岁的女中学生艾米丽·多尼根创作。在大英博物馆成立250周年之际,曾向全国发出海报设计的邀请,初中生艾米丽也设计了海报,但她画完后并不满意,随手扔掉了插画。幸运的是,海报被她的妈妈发现,整理后寄到博物馆。最终,这件作品在7000多件参赛作品中获奖。芬克尔非常喜欢艾米丽设计的海报,邀请画了很多小插图,合作完成这本书。
之后,艾米丽画的这些插图原作在伦敦格林童年博物馆展出,两位作者一起和参观展览的孩子们分享创作过程,艾米丽还教小朋友绘画,分享怎么在12岁时就出书,鼓励更多的孩子拿起画笔,进行创作。很多参加活动的孩子也受到启发。
芬克尔发现,“新鲜的事物能够潜移默化地起到作用,而书籍的力量比虚拟现实的力量大得多,能够切实有效地传递信息,尤其是对于孩子。” 现在,芬克尔的著作《救世之舟》已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郑勤砚翻译为中文,并由郑勤砚绘制精美插图,即将在中国首次出版。本书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中国孩子展示出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