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展:乏味而过时的伦敦“马斯塔巴”雕塑

2018年07月18日 11:29 澎湃新闻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殷雅迪 

  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展览。上海震旦博物馆的“仙人的树林”将传统艺术融入当代艺术展中,给予了民俗艺术更多的可能性;伦敦海德公园的公共艺术项目“马斯塔巴”雕塑则显得徒劳无益

  伦敦马斯塔巴:一个巨型几何玩具

  展期:2018年6月18日-9月23日

  地点:伦敦海德公园九曲湖 

  点评:伦敦海德公园的九曲湖上,艺术家克里斯托的巨型油桶雕塑““马斯塔巴””让卫报的评论家不禁想知道这湖里的鱼对此作何感想,因为比起政治宣言,他的作品看上去更像是个石头搭成的节日舞台。
评星:两星

  这座庞然大物就杵在湖面上。由7506标准规格的油桶建成,名为“伦敦马斯塔巴”的雕塑非常阻碍湖上的视野。甚者,它自己就成了视野的一部分,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这是艺术家克里斯托的首个伦敦大型作品。它的底部被拴在湖的浅底,两侧呈60度角从平静的水面直上,前后面则垂直而下,活像个天外来物。几何体、障碍物、巨型玩具、工程学上的“壮举”,不管你叫它什么,不可厚非的是,它是个雕塑,是个“东西”。鸟儿似乎对它漠不关心,鱼群呢,则常常被吸引到它的底座,安心大胆地游走。

  组成雕塑两侧的油桶呈红色加白环,像极了卡通砖墙。前后面的油桶有蓝色、灰紫色和一个另一种红色。看似随意组合像是停格画面,但其实这顺序都是一丝不苟地照搬艺术家的草图拼搭而成。这种色彩组合显得毫无生气,远处看去更破坏了海德公园原本田园牧歌式的景观,天空,和湖面所构成的画面,以至于我看到它只能想到一个石头搭成的节日舞台。

伦敦马斯塔巴伦敦马斯塔巴

  不知怎的,这座“伦敦马斯塔巴”总令人感到乏味和过时。它没有丹尼尔·布伦作品中的愉悦轻快感,没有克拉斯·欧登伯格城市雕塑中的欢闹,也没有里查·塞拉给人的无声肃穆。既不精巧,也不壮观。

  克里斯托在其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做过不少类似惊世骇俗的“干预试验”。例如他曾在澳大利亚悉尼的海岸上用布把长达2.5公里的岩石包裹起来,曾给德国柏林的议会大厦穿上了“衣服”。他也曾申请在阿联酋阿布扎比的沙漠中建造一个号称世界最大雕塑作品“马斯塔巴”,而项目至今仍未获得阿联酋当局的批准。

  项目的批准需等“天时地利人和”,但克里斯托作品中所谓的政治意义在我看来并不具有说服力。虽然他结合了油桶的元素,但不足以涉及全球石油经济。“马斯塔巴”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特指一种建在房屋外的石凳,克里斯托在其作品中将它放大体现,我们难道又要就此联想到集体性?

  克里斯托的作品都由他自己投资完成。在九曲湖画廊中展出了众多油桶雕塑及一些完成和未完成项目的草图和照片。油桶们被堆成柱状,大小各异,有的铁皮裸露在外,有的上了漆或颜料,有的被布包裹着。这些雕塑作品基本都在1960年代被创作,但其中不见太多发展性。总体而言显得图腾化、浅显和重复。而在画廊外,“伦敦马斯塔巴”宛如一件巨大的沐浴玩具,捉光投影,漂浮在不温不火的湖面上。(编译/胡怡嘉)

  仙人的树林:邬建安 X 汪天稳

  展期:2018年7月7日-10月7日

  地点:震旦博物馆

  票价:20元

  点评:人造兽皮、当代艺术、剪纸技艺、皮影雕刻……一场展览,将这些互不相干的元素结合在了一起,并结合馆内的窗,达到了展览的主题“仙人的树林”。更难能可贵的是,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的展览,不单单是增加了艺术展的底蕴,还为传统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评星:四星

  展览《仙人的树林》灵感源于震旦博物馆的一件高古的红山文化玉器。文物夹带的大量神话信息,民间美术传承了远古神话的记忆碎片,并用当代艺术与民俗手艺融合的方式进行了再创造。

  进入展厅,便是当代艺术家邬建安的作品。展厅正中央象征着地天连通的《通天树》。这件作品发想自玉琮的方形结构,由传统皮影的材料与工艺制作,勾勒出古代玉器纹饰的巨型脸孔,他们连缀叠拼,形成柱状巨树的形态,意在描述一种神秘的生存状态。作品《征兆》散落在另一件作品《白日梦森林》周围。《白日梦森林》由15棵黄铜雕镂的树状雕塑 ,每件雕塑来自于艺术家于北京“非典”疫情严重期间创作的一批剪纸作品,蕴含着一种抽象的个体精神对现实危机的一种回应,构建出另一种“真实”;《征兆》,包括10件由仿真兽皮和环保材料制作的异形动物的形象。同时,配合着馆内的七扇长窗,光线变幻,也使展内真的有了些“仙气”。在笔者看来,正是作品与光这两样元素的结合,呼应了展览主题“仙人的树林”。

  展厅现场

  而这样的炫光溢彩也是为展览尾端的幽暗展厅做的铺垫。走入展厅末端的幽暗的小展厅,里面悬挂着的72件工艺精致的牛皮雕刻的皮影,他们被特殊的工艺“染”成了金色,配上灯光,展现着一场关中民俗“社火”的大戏。而在右侧,播放着一段皮影戏视频《降火龙》,一静一动,供观众同时欣赏。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场,皮影展厅是使观众停留时间最长的区域。艺术家邬建安的作品的确吸引着观众,不少人与作品合影留念,但当观众走近那幽暗的皮影房间,无论是年长的、年轻人、家长带着小孩,都会停留好长一会,凑近了欣赏下精致的金色的皮影雕刻,再看下《降火龙》视频。

  《社火》与《降火龙》

  那么,当代艺术展览结合传统艺术是否是一种新趋势?将传统艺术带入当代艺术展览是否有利于传统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这样的展览方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还无法找到答案。但至少震旦博物馆的这次展览,已逐渐摸索出了一种可能性。两部分的展品都做到了吸睛。(文/陆林汉)

  Almost Art Project 素人艺术节

  展期:2018年6月29日 - 7月1日/2018年6月29日 - 8月10日

  地点:Tabula Rasa Gallery/白盒子艺术之家(北京)

  点评:素人艺术并非专业的艺术,但无疑是让艺术不再高高在上,能够让更多人参与、创作、展示才华。而展厅中,蕴藏在作品下生动的生命故事或许更让人感慨,让人看到各行各业的人对于艺术创作和生活的热情。
评星:三星半

  当我们听闻一位艺术家及其作品时,在书本中,美术馆的游历中、拍卖行中……这些艺术家往往处于其创作的成熟阶段。但是,对于艺术家是如何走向“人生巅峰”的,往往并不熟悉,就像明星早期的跑龙套生涯,总有一段不为人所知的时光。

  素人艺术项目Almost Art Project (以下简称AAP)推出的第4届周年大展,与往年一样,仍然通过面向社会的征集方式,发现并推出百余位来自各个领域的素人艺术家,向公众展示千逾件素人艺术作品。

  “素人艺术”顾名思义,与受过专业艺术教育、有志成为职业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相反,未受过艺术训练,但具艺术天赋、有创作热情的“普通人”的创作。

  素人艺术扩宽了艺术品的渠道,伸展了艺术品的概念。纵观展览,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不一定出生于艺术世家,也不一定以跻身艺术史为志向;艺术创作不一定是高不可攀的,它同样可以是亲近人的、贴近生活的,展现日常中那些发光的片段,甚或不切实际的想象。艺术不一定要通熟历史才能战战兢兢的创作,它可以只是夹带“私货”、首先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丰饶小品。例如展览中,现年已70有余的山茶花婆婆(笔名)在四川任乡村教师多年,她是重庆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退休在家开始用中性笔在便签纸上绘画,其笔下对乡村图景的回忆热络灵动,庄稼繁茂、对生命时光的怀念和想往,揉碎在充满人情味的细节中。

  展览中,蕴藏在作品下生动的生命故事或许更让人感慨,它们让平面的绘画变得更加立体。对于大部分参展的人员而言,他们都拥有各自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艺术创作是一件不那么必要却十足重要的事儿。尽管创作的初衷各有不同,却都有对创作和生活的热情……当艺术不再是一门高不可攀的视觉学科,而成为人人都能抒发的媒介,也自然的为这项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够让更多人参与、创作、展示才华。

  当然,参展的素人艺术家中不乏因为受到足够多的认可,而跨过身份问题进入艺术体系,完成了“业余”到“职业”的转换,“素人”则成为其步入行业后被卸下的标签。

  那么,这样的艺术节是否能够成为艺术行业面向全球的海选平台,能否持续获得更多公众视野的关注呢?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雕塑展览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