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平:从传神写韵到抒怀达意

2018年08月06日 19:0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展览海报展览海报

  传神写韵——2018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人物专题研究展

  策展人:戴士和

  执行策展:孙建平 张 晋

  学术主持:邓平祥

  主办单位: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

  承办单位:北京万荷美术馆

  展览开幕:2018年7月29日下午3点

  研 讨 会:2018年7月29日下午4点

  展览日期:2018年7月29日至8月30日

  贵宾垂询:010-84705380 18501318053

  地址:万荷美术馆 / 北京市朝阳区顺白路139号院万荷艺术文创园1号院内

  从传神写韵到抒怀达意

  ——孙建平

  近年,国内画坛整体创作趋向低迷,而油画写生热潮却乘势而起,一晃七八年仍无退意。在这写生队伍中有自发学画的草根,也有功成名就的专业画家,他们经常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在全国各个角落。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是在这种“低迷”和“当代艺术”示威后的一种无奈的选择;也可能是压抑了多年的油画“本土化”的探索者们的时机已经到来,抑或是一些开始厌倦了逢迎主流艺术的宏大叙事创作的消极应对。无论如何,这股写生大潮已经逐渐规模化、群体化,颇为可观,不可小觑。

  与质疑或不屑的态度不同,多数人认为“写生热”是好事,意义在于:在图像化极速发展、绘画趋向死亡的今天,绘画重新回到自然,在写生中对绘画语言的斟酌和探索而涅槃重生,弥补了中国油画的整体现代化进程中缺少的一段空白,我们欣喜地看到,而这写生潮中,“段家样”“赵家样”“白家样”“王家样”等许多“独一无二”的样式成熟起来,使得中国油画在语言上达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新高度,确实推动了中国油画画坛的现代化进程。

  但也不能不看到一些问题,比如多少纠缠于风景而回避最应注重的人,只写生,不创作,或是只画景,不画人。而人物领域光顾者寡,于是,由戴士和先生提议策划,由万荷美术馆支持,促成实现了“传神写韵”写意油画学派的首届人物专题研究展。

  所谓的“写意油画”不是什么初来乍到的新生事物,其实这也是百年前油画真正传入中国后,民国时期留学的第一代油画先驱的志愿。油画先驱那时就曾发誓“要把西方绘画经过我们自己的消化吸收,成为我们自己的血液”。这个要把油画“民族化”的队伍当时已经非常壮观,可以说是当时的“主流”,而到 1950 年代画坛被苏俄的写实油画一统后,才成为“潜流”,直至 1960 年代,罗工柳第一次提出了“写意油画”这个概念,到了新世纪才又蓬勃发展起来。

  这几年,很多人对“写意油画”的概念争吵不休。有人说是“中国式的表现主义”或者叫做“东方表现”。其实,写意油画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非写实”油画,就是为区别于 1970 年代以来的那种“唯一”的 “写实油画”而言的各种自发的流派。其实“写意油画”作为学派,也从来不是一个尊崇完全统一理念的狭义的绘画流派,而是一个“道同形异”的松散结合体,其中既包括从苏派中艰难蜕变出来力倡“民族化”的第二代画家;也包括了“85’新潮”后,那些多从西方表现派绘画中模仿、衍变而走向“本土化”的第三代画家,当然也包括新世纪后成长的可以自由选择的“不问东西”的第四代青年画家。他们由于共同地背离“主流艺术”,努力摆脱“苏俄写实”而殊路同归,汇集一起。由于每个画家的受学渊源、知识结构,甚至地域、民族不同,最后的画面面貌不尽相同。这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对“写意”一词的理解各存己见,才形成如此画风各异,多姿多彩的局面。不必担心每一家会向何处发展,也不必担心他们又会趋同于新的“大一统”。

  有独立见解的画家自然会“和而不群”,“道同形异”。尤其在新世纪后中国画坛已经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各有各的拥趸。其实每一个可称为“写意画家”的人都应该是独立存在和唯一无二的,不可简单地类分到一起。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个体的自由。在执行布展的过程中,我粗略地把写意油画队伍中出现的几种倾向,梳理为三个篇章:传神、写韵、达意。

  传神写韵之传神篇

  以形写神 力攫尔魂 凝缩感觉 直追内心

  一件人物作品的生动感人不仅要画面语言生动、技法鲜活,能够尽力捕捉表达对象的神情神态也至关重要。把握人的精神就是把握时代的精神,这对于画者来说应视为生命。所以,传神写造自古以来就成为画之至要,在作品中追求把握和表现人物的神情神气,这是历代画家们的苦苦追求。为此,许多艺术家跋山涉水,四处采风,积累自己的生活体验,强化对于生活对象的感受。在这方面,忻东旺做出了榜样,他刻画人的神情登峰造极,难能可贵。他勤奋努力,甚至把画架直接安放在乡村的土炕边写生,他是从弱势群体中走出,熟悉也理解这些人的心态心境,他的“画中有我”,以力透纸背的功力刻画了那整整“一个时代人”的焦虑、不安、渴望和无奈。另外,他不计较语言的写实或写意之边界,他忽而专研雕琢眉目传情的写实功夫,忽而又利用表现语言的视觉张力刀劈斧凿出人物形象,他自由地在古典、写实与表现中徘徊,择其精华为我所用,实现了自由自在地表达。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从来不是以“炫技”和玩弄形式为至高追求。最好的、最深刻的语言反而是最朴实的、接地气的表达。我深信这点。说他是“天才”,我个人理解,他的天才在于他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他最熟悉这些脆弱的心灵,最有资格表现这群人。所以他才能成功。

  传神写韵之写韵篇

  关注画面 激情抒写 舍形求势 气韵贯通

  自从 80 年代,中国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实行改革开放,迎接艺术的春天后,吴冠中先生第一个冲出来,打起“形式美”大旗,目的就是挽救绘画已经沦为政治“工具”的千人一面而缺乏个性表现的可悲局面。西方的现代诸流派给中国画家们打开了眼界,并且随之而来的是美术教育中西方的画面构成理论以及材料技法,给了油画家创作语言的营养,舍形求势,画若布奕,最后达到的是画面的对观者视觉的影响和冲击,同时也是艺术家共同理想的表达。渐渐地,有见识的画家们又逐渐地回到了百年来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以及董希文、罗工柳等油画先驱的“要把西方绘画经过我们自己的吸收,成为我们的自己的血液”的这个初衷上来。所以,简化、气韵贯通等中国传统的理论又得到重视、发扬,中西融合又成为发展趋势。

  传神写韵之达意篇

  心怀担当 关注苍生 抒怀达意 画为心声

  绘画要关注绘画本体价值,要摆脱以前“一家天下”的政治桎梏,但不是毫无人文关怀的舞文弄墨,我觉得大多数人不赞成只是空洞无物的“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既然是人类情感的表达,绘画还是应该与社会同步,起码要在绘画中渗透着对社会、历史的关注,对人性的关怀。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还是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用作品反映时代,尤其在当代艺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不能对身边发生的问题置若罔闻。要有担当,有良知,不是遵命,不是媚权。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要表达自己的态度。心存悲悯,关注社会,鞭笞丑恶,弃恶扬善,脱蒙启智。段正渠几乎一直不间断地带领学生们在黄土高原上寻觅行走,不仅仅是采风集俗,而是把自己的心寄存在这块土地上,关注着这里人们的命运。现在,我们有许多画家已经开始以自己的独立思考来独立判断是非美丑,创作最接近历史真实表达的历史画,逐渐摆脱那种虚假的粉饰性的“派件”或 “定活”,而是画自己想要画的。俞晓夫多年来一直不断地画自己心目中的文化英雄,笔者也用十多年时间一直创作自己心中的先贤良知。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