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项目意在总结、梳理中国紫砂艺术独特的民族艺术语言与崭新魅力,同时在当下的基础上扩展开来,瞻仰未来新的面貌。在项目的行进过程中进行学术上的探讨与精进,同时提供一个交流与解读的全新艺术角度。
此项目包含《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书籍与“薪火相传:行进中的中国紫砂艺术”学术邀请展两部分。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一书以紫砂艺术家为叙述单元,全景梳理和再现本年度中国紫砂艺术发展与繁荣全貌,忠实、客观地记录中国紫砂艺术领域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情况,清晰地体现中国紫砂艺术传承发展的蓬勃状态。 力求以学术为标杆,以紫砂艺术家为基本叙述单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再现2017-2018年度中国紫砂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全貌,力求客观、公证,以年鉴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实实在在的中国紫砂艺术的工具书。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项目
第九期推荐紫砂艺术家:范泽锋
一、艺术家简介
范泽锋,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无锡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陶都宜兴制壶名人。
范泽锋又名哲丰,字文成,76年生于西望村陶艺世家。14年被市政府任命为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一位创办全国第一家手工业合作社、专业创作佛教题材紫砂作品。扎根传统是根本,如此还不够。在此之外范泽锋研究全国各大陶瓷及烧成方式,在创作紫砂壶的过程中深掘心源,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不同的艺术文化,中西结合。并把国外著名建筑设计风格“欧洲巴洛克式、德国包豪斯式和日本隈研吾式”融入自己作品设计中相得益彰。佛与壶,今与古,禅意悠悠,借砂修禅。
紫砂壶虽拳拳一掌、盈盈一尺,却最能看出作者背后的心灵,其创作思路在作品上呈现,可谓物我合一,多种造型自成一格。其作品被中南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首都博物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等多家艺术机构、单位和个人收藏。曾应邀前往英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进行陶艺交流,并多次出版专著和举办个人展览。
2017年3月为中国共产党宜兴市委员会、宜兴人民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学科“宜兴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2017年12月为江苏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等八部门授予“首届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
2017年12月为江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江苏省传统技艺技能大师”;
2018年1月为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江苏省技术能手”;
2018年6月为江苏省轻工业行业十大工匠。
二、艺术家成就评说
见山是水·曼公提梁——范泽锋
有人说创新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事实上,创新并非只是完成或者得到的一个过程,而是领悟一种全新的人生。
创新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人之一生,经历着四重境界:人之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有惑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有悟,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了然彻悟时,见山是水,见水是山。
世间万物,吐露芳华,千万般模样,其实,也都是自然而已。纵观漫长的紫砂历史,也不乏大胆变革创新、具有奇思妙想之人,他便是文人紫砂代表人物陈曼生。
他与制壶名工杨彭年惺惺相惜,既是搭档,亦是知己,陈曼生好创新,将自己的艺术创意付诸于实践,通过杨彭年的精绝技艺予以实现,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曼生十八式”,曼生提梁在其中。其最初铭文:“左供水右供酒学仙学佛付两手”,是说一把提梁紫砂壶不能左来供茶水,右来斟酒,其实也在说自己已能“醒时游赏醉时吟”的境界,另外提梁壶在当时是男人用壶,有“提梁起,掌在手,放得下”的寓意,其最终的意思是人生趋利而避害,仙佛两手,就被认为是聪明。
作品以传统曼生提梁为原型,经过历代器型的演变,以及今人的创造和释。这已经不是范泽锋第一次以陈曼生作品为题材,突破自身创作界限了。
他的看法和感悟,由最初的稚嫩转向成熟,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直观与临摹,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的自我否定与理性思考。而后在不断研磨与求索中,“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到达此处时,却又所悟,又所得,山山水水,山水之间,千万个你我,以及眼中所见,手中所持,心中所悟,都只是天地一粟,只有在一次次突破自己的眼界和认知中,才了然“看山是水,看水是山”的心境。
如今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又结合了时代思考的曼公提梁,又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与感悟,别具一格的内涵,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一个时代,一代风貌,曼公提梁的创作,更是一次时代与时代的对话,各自站在不同的时代,以紫砂为载体,以创新之名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