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项目意在总结、梳理中国紫砂艺术独特的民族艺术语言与崭新魅力,同时在当下的基础上扩展开来,瞻仰未来新的面貌。在项目的行进过程中进行学术上的探讨与精进,同时提供一个交流与解读的全新艺术角度。
此项目包含《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书籍与“薪火相传:行进中的中国紫砂艺术”学术邀请展两部分。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一书以紫砂艺术家为叙述单元,全景梳理和再现本年度中国紫砂艺术发展与繁荣全貌,忠实、客观地记录中国紫砂艺术领域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情况,清晰地体现中国紫砂艺术传承发展的蓬勃状态。 力求以学术为标杆,以紫砂艺术家为基本叙述单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再现2017-2018年度中国紫砂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全貌,力求客观、公证,以年鉴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实实在在的中国紫砂艺术的工具书。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项目
第二十九期推荐紫砂艺术家:查元康
一、艺术家简介
查元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蜀山印社社长,宜兴书画院篆刻院院长,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宜兴市陶都文学院院聘作家,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无锡市书协篆刻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宜兴市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兼职教授 ,哈尔滨工程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理工学院兼职教授 ,中国紫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宜兴市紫砂收藏鉴赏专委会常务理事,宜兴市九届、十届政协委员。
1955年生于宜兴市张渚镇,祖籍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笔名:半池,曾用斋名:石醒刀醉斋、晋砖斋、紫玉山房。现用斋号:锦竹园。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上世纪八十年代拜我国著名书画篆刻家、中国篆刻研究院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韩天衡先生为师。陶刻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毛国强先生。中国画师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著名画家李白玲教授。
从艺四十年,略有所获。1988年起连任宜兴市第九、十届政协委员。1996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宜兴市紫砂行业专家人才库成员。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国家级书法篆刻陶艺比赛中获奖30余次。2009年11月“国粹壶”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新加坡会议)上作为国礼赠新加坡总统塞拉潘·纳丹。其陶艺作品被国家级、省级博物馆收藏。2008年被选为“中国紫砂”续集“紫泥春华”紫砂艺术专题片专题介绍作者。2014年安徽省电视台《天下安徽人》栏目来宜拍摄专题片查元康卷上、下集。2016年被授予“宜兴市十大书香润德”家庭称号。书画篆刻论文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2000年创办“查元康书画印陶艺工作室”,专业从事书画陶艺的设计与创作。
二、艺术家理论著述
石屑与砂屑
查元康
我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刻印章,思考问题时,静得连心跳的声音都隐约听得到。设计构思,小心落墨,大胆奏刀,随着咯咯咯刀与石头的碰撞声,石花飞溅,石屑片片落下,一会儿一方印刻就。不管刻的效果如何,这个过程就是享受篆刻艺术方寸天地的快乐过程。刻壶也是一样,构思、落墨、动刀,嚓嚓刻就。当审视画面时,自觉满意,会心一笑,这是陶刻艺术带来的愉悦。
篆刻与陶刻可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但篆刻与陶刻有很多不同之处:1、篆刻在印面上文字是反写的。2、篆刻印面一般尺寸较小,落墨须反复构思,所谓“小心落墨,大胆奏刀”就是这个道理。3、篆刻多为石料,质地坚硬,须用力在掌控之中,力在腕上,意在心中。但是篆刻与陶刻更多的是相同之处:1、同样都是刻字,而且篆刻也有刻正、草、隶、篆的。也有少字印,也有多字印。少到一方印刻一个字,多到刻几百个字。2、元代押印一般都刻一个字,或一个字下刻一个花押,这也是历代印章很有名的一个印式种类。刻多字印的较出名的有西泠名家韩登安、王福厂,二位先生刻工整一路的细朱文,冠绝当代。3、篆刻有工细一路,也有写意一路,大写意一路首推晚清吴昌硕,他以石鼓文入印,钝刀刻石,粗头乱服,苍茫老辣。当代大艺术家齐白石更是单刀直入,快剑断蛟,痛快淋漓,开创一路新风,世称为齐派。4、篆刻刻图案,汉代有印人物走兽,数量可观。来楚生为现代印坛巨擘,刻图案印、肖形印堪称当代一绝,其印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古意盎然。5、篆刻有刀法三十六法,陶刻亦有多种刀法,如双刀、单刀、啄砂、平底、鲫鱼背等刀法。篆刻有边款,这和书画作品落款类似。当一枚篆刻作品完成后在石章左侧落下所刻内容,年月时间或刻石感想。边款一般都有感而发,信手拈来,这也是篆刻的精彩之处。边款不落墨,单刀直入,刀锋毕现。好的边款犹如一篇书法作品,如书信尺牍,错落有致,不加修饰,自然天成。当然要达到这般功力,非高手莫为。这种刻边款的刀法,如陶刻上运用我想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景象。笔者将此法常在陶刻上运用,亦可见精彩之处。6、篆刻有生肖印,生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好的生肖印简约稚拙,栩栩如生。如用生肖印点缀壶面,既是传递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人生标记。任何一种形式的出现,需要人们去身体力行,不断实践。所有这些充分说明篆刻与陶刻同为刻,有异曲同工之妙。可借鉴处甚广,但这过程不是移植、照搬,而要细心观察,认真揣摩,从中汲取精华,为陶刻所用。
清代大学问家、书法家沈曾植,曾告诫其弟子常说:“凡治学,毋走常蹊。”其实一个真正的学艺者都要经历有模仿到创造的历程。而艺术语言的“混沌”向“清晰”确认的过程,是长期的、艰难的。然而创造者的思考和斟酌不会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哪些需要保存的东西,哪些是有待克服和加以丰富东西,始终是陪伴着学艺者行程。
这里要讲一个人民艺术家齐白石的故事。齐白石作为一个大艺术家,诗书画印无一不精,吾以为齐老在诸多艺术门类中,当推篆刻第一。殊不知齐老在60岁前篆刻并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大量临摹明清流派的基础上,对清代赵之谦情有独钟,一次在临摹其作品时,他看到赵之谦有一方“丁文尉”的印章。对齐白石触动很大,当他细细观察观察这件作品时,发现此印章一反赵氏平时风格,它是用单刻成,其实赵之谦一生的印作中。我所看到的也仅此一件。就是这一件作品启发了中年的齐白石在印风中突变,形成了齐派戛戛独造的强悍作风。齐老有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做摹蚀削可愁人,与世相违我辈能。快剑斩蛟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这也是齐白石艺术生涯治学态度的真实写照。篆刻和陶刻同为刻的艺术。哪些可以借鉴,哪些可以演化,哪些可以保留,哪些可以启发,这就是艺术创造的难度与高度。这些问题在不断地拷问着一个学艺者。
作为一个有志于陶刻艺术的人,在学习先贤陶刻经典同时,那道不应有所畅想吗?学习临摹是手段但不是目的。任何姐妹都有借鉴的作用,篆刻和陶刻也是如此。我们应学会发现,懂得这个道理。再看前贤风格的形成,我们的思路就会慢慢地清晰起来。这种清晰对于创造者来说,读书可以与古贤交谈,寂寞可以滋养身心,艰难可以锻造意志。具备了这些条件,也许就会发现自己寻找的那个点。这个点就是一个艺术创造者风格形成的基点。
三、艺术家成就评说
元韵风骨——查元康
文/徐 风
天地大美,自古如斯。那天章云锦、霞光白鹤,山间明月,水上清风……何处不是无言之大美?
元康先生从艺30余载,自幼得益于张渚山镇之厚重苍郁之气。涉百川于艺途,立万象于胸怀;无论关山迢递、风雨飘摇,始终耿心未泯、手不释笔。早年为韩天衡先生入室弟子,研习书法篆刻而体韵遒劲。刀客觅路,出秦入汉如风行水上;书生情怀,内敛儒雅如飘逸君子。其篆书学毛公鼎、秦诏版诸家,得其心法,融会贯通;草书则有范成大、祝允明笔意;既出于绳墨之外而不为法度所窘;篆刻陶印则直逼战国秦汉,得古玺风范,又取法武威、居延,求印化之效果,且古中见新。尤善鸟虫草篆,古朴而抱拙,天然可掬。其线条对比强烈,蕴知白守黑之理。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元康先生学养深厚、遍览古今而诗文斐然。且以文心融入书画,触处生春、意趣深博。花鸟写意从白石、八大中来,兼有文长气度,多用减法,每洒笔墨,复能变雄浑为潇洒,化刚猛为和柔,熔磅礴为淡逸,而又不失其本,故其豪迈之中自有一种英爽之气,刚直之中别有一番空灵之韵,画中一草一木,清逸天真、恬淡素朴,直逼无我之境。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元康先生举家乔迁丁蜀。躬耕于黄龙山畔,徜徉于画溪两岸。攻传统、研古今,得神韵,创新意。龙脉地气,酣畅淋漓。金石丹青、心任天造;壶中乾坤、刀笔春秋。寒松肌骨、闲鹤心情。又师从陶刻大师毛国强先生,伯乐良骥而相得益彰。自与紫砂结缘,如蛟龙得海、灵性互补。古今砂壶生命,全在文韬点化。曼生十八式继往开来,文人气象充沛淋漓;元康法古贤之风,陶刻取篆刻刀法,求金石韵味,刀笔云游,如冲天之鹤,自在恣肆。可谓同道归心,五湖皆友。
当今之艺术家,于浮躁时代坚守沉寂与涵养,堪比笔墨功夫之重。儒家说文以载道、有补于世;道家说怡情悦性、自我陶冶。老庄则主张素朴玄化、知白守黑,反对错金镂彩、绚丽灿烂。中国之文人墨客,生来即浸泡于酱缸,朝生暮死,凤凰涅涅。摩诘有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元康先生正值英年,世事沧桑、心怀笃定;胸中海岳,吞吐八极。其艺术意象渐趋疏朗蕴藉,如默默流淌之河流,随和而坚定,平静而湍急,他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应该往哪里去,毫无疑问,那正是沧海恢宏、氤氲浩大之远方。
四、展览、收藏、获奖及出版
部分获奖展览一览表
书法篆刻作品:
1985年西泠印社首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1986年首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
1986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中外书法家作品展览;
1986年全国青少年“兰亭杯”书法篆刻展览银奖;
1986年国际临书大展;
1987年全国印社联展;
1987年全国首届国际临书大展;
1988年“龙年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三等奖;
1989年第四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览;
1989年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
1991年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
2004年首届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
2005年江苏省中国书协会员书法篆刻作品展;
2012年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
陶艺作品:
2009年11月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庆丰壶”获金奖。
2010年12月由江苏省纪委、江苏省监察厅、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联主办的“江苏省反腐倡廉美术作品展”,紫砂艺术挂盘获佳作奖(本次评比最高奖)。
2010年12月由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主办的“江苏省陶瓷艺术创新作品展”, “鱼翔浅底组壶”获二等奖, “鱼灵龙”壶获三等奖。
2011年9月由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主办“第二届中国宜兴紫砂原创专利作品评比”获金奖。
2011年11月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 “四方春晖”壶金奖。
2016年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第九届“中陶奖”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儒释道组壶”获金奖;
2017年2月由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举办的“方圆·观鼎杯”,“三人行必有吾师”获金奖。
2017年10月由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举办的“第二届江苏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师竹友石系列之一·聚“获银奖。
2016年宜兴市文联、市作协、陶都文学院举办的《老宜兴征文》活动中,散文“棋盘街往事”获一等奖。
2015年荣获中共宜兴市委宣传部颁发的宜兴市 “阳羡文学艺术奖”一等奖。
2016年荣获中共宜兴市委宣传部、宜兴市妇联颁发的“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2016年荣获宜兴市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宜兴市书香家庭”称号。
2016年荣获中共宜兴市委宣传部、宜兴市妇联颁发的“宜兴市十大书香润德”家庭称号。
主办展览:
2006年宜兴市美术馆举办“查元康书、画、篆刻作品展览”;
2013年锋印太湖——无锡篆刻八人作品展;
2018年张渚文化中心举办“乡情——张志伟、查元康书画篆刻作品展”;
出版书籍:
2006年《査元康书画篆刻作品集》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2010年《吾画壶话——査元康作品集》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2011年《元康紫砂印》作品集由北京线装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