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样祥:为“工艺美术”正名

2018年09月10日 18:1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侯样祥

  本来,在人类的语言文字系统里,中文是最为发达的一种。然而,近代以来,中文在表情达意上,却屡屡陷入困境。“工艺美术”在概念上的一直混乱不清,即其一例。本文试图从纯概念入手,对“工艺美术”进行一个初步的学理性的梳理与解析。目的只有一个,为“工艺美术”正名。

  “工艺美术”考源

  准确地讲,“工艺美术”并非完全的本土词汇,它是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古代词汇中,有“工”,有“艺”,有“工艺”,却没有“美术”。在中文语境下,“工”是个含义极其丰富的字汇。在诸多释义中,与“工艺美术”之“工”最贴近的意思还是“技术”。如宋代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梅尧臣亦善诗,虽乏高致,而平淡有工”。相对来讲,“艺”的释义却要少得多。与“工艺美术”之“艺”意义最贴近的是“才能、技能、本领”。如先秦时期的礼、乐、射、驭、书、数等“六艺”,其“艺”就是指“才能、技能、本领”。“工艺”合成一个词汇之后,其含义则有所延伸,指“手工工艺”或“手工技能”。即在“工”与“艺”的本义之外,延伸出了“手工”之义。如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凡此数公,皆负当时才名,而兼擅工艺。”又如宋代《新唐书·阎立德传》:“父毗……本以工艺进,故立德与弟立本皆机巧有思。”

  “美术”一词源自日文,因此它在我国的历史并不长。当然,这个词并非日本人首创,而是他们在明治五年(公元1872年)时,从西方意译过来的。从“信”、“达”、“雅”的翻译三原则来讲,日本人的翻译显然是十分贴切的。美术”是何时进入中国的?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最早可以追溯到1897年。但是,“美术”被明确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即“美的艺术”概念来使用,则始于1904年。此年,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孔子之美育主义》、《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红楼梦评论》等论著中,多次使用了这个意义上的“美术”。此后,“美术”一词便在中国广泛流行起来。

  最早将“工艺”与“美术”结合在一起的人,应该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920年,他在《美术的起源》中指出:“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象、图画与工艺美术等。广义的,是于上列各种美术外,又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等。”

  此后,围绕“工艺美术”,学术界虽有各种因人而异的叫法,如丰子恺称“工艺”,李泽厚称“实用艺术”,王朝闻叫“实用工艺”,李新峰谓“实用-装饰工艺”……当然,也有学者将“工艺”排除在自己的艺术体系之外,比如王国维、鲁迅、宗白华……但是,总的发展趋势是,“工艺”与“美术”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结合得越来越密切。因此,如果说“美术”是纯正外来语的话,那么“工艺美术”则是在外来文化影响下而产生的具有中西方文化“杂交”意味的产物。需要特别说明还有,“美术”与“工艺美术”之间,是母概念与子概念的关系。

  “工艺美术”辨析

  既然“美术”是纯正的外来语,那么在对“美术”定义时,尊重其本义,即欧洲的最早定义,是理所当然的。既然“美术”是母概念,那么对于任何以“美术”命名的子概念来讲,尊重其母概念也是再自然不过的。这是解析任何词汇或概念必须遵从的基本法则。

  何谓美术?在欧洲,最早将它定义为“美的艺术”。当然,时过境迁,后来逐渐演变为造型艺术。那么,何谓造型艺术?从其艺术特征来看,大致可以这样概括:它是人创作的,有平面和空间两种形式,作品有美的形象,观众可以通过视觉来欣赏或思考。绘画、雕塑、建筑等等都属于造型艺术,“工艺美术”也是。

  那么,“工艺美术”又是什么?顾名思义,是以突出彰显“工艺”特征的美术门类。它属于造型艺术,是美术的一个分支,或曰是美术的子概念。据此,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工艺的美术”或“有关工艺的美术”。本来,这是一个不假思索、一目了然就能抓住“核心内容”的概念。十分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概念里,“工艺美术”却长期被定义为,以“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或美术”。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虽然在这一概念中,也突显了“造型艺术”这一核心概念,但它在对“工艺美术”个性因素表达时,却表现出了严重的误读、偏见与残缺。一方面,无论是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还是“工艺美术”,突显美术或造型艺术的共性因素都是必须的。在这一点上,“工艺美术”的表达是最直截了当的,其在“工艺”后面直接后缀“美术”即是明证。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做法在造型艺术领域是绝无仅有的。另一方面,“工艺美术”更需要研究与表达的是个性。即它与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等等之间的明显不同之处。如果说后缀“美术”,彰显的是“工艺美术”的共性内涵的话,那么其个性化特征则集中体现在“工艺”两字上。

  依据前文的大致梳理与解读,“工艺”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手工”。显然,它强调的是“人工”在艺术创作中的绝对重要性。并有明显排斥机器生产、排斥批量化生产的意思。这与欧洲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工艺美术运动”倒有不谋而合之处。二是指“技艺”。即在其艺术创作中,除了强调审美、强调思想等因素之外,更需要突出的是“技艺”。一定意义上,“技艺”已然被视为其特殊的“身份密码”。这也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何以传统“技艺”被列为重点对象的理由。

  除此之外,“工艺美术”创作还有其他的明显特征。在题材上,“工艺美术”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它决定着作品在造型与思想方面的个性;在作品呈现形式上,它不仅具有国画、油画、版画等的平面形式,而且具有雕塑、建筑等的立体形式;与国画、版画附着于纸面上,油画附着于画布上,雕塑附着于立体材料上等有所不同,“工艺美术”则以附着于日常生活实用器上为多……

  十分遗憾的是,上述“工艺美术”定义,竟然无视这些个性化内容,而独独强调“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这一功能性因素。殊不知,就中国乃至人类工艺美术史来讲,“生活”功能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个重要功能之一。工艺美术品还有另一重要功能,即陈设欣赏性。前者如陶瓷、家具、印染织绣、金银器、漆器、玻璃器、建筑等,后者如玉器、金银首饰、象牙雕刻、景泰蓝、漆艺、陶艺等。据此,对其他有关“工艺美术”的表述,如“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属性”,“物质功能是第一的、基本的,美观则是第二的、从属的”,“工艺美术是一种边缘学科”,等等。我们不得不说,无一不是逻辑思维混乱之后的无稽之谈。

  究其误读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与人们严重混淆了“工艺美术”与“工艺美术品”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有关。显然,“工艺美术”和“工艺美术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工艺美术”是艺术,是美术,是造型艺术。“工艺美术品”是产品,它既可能是艺术品,也可能是日常生活用品。用现在最时髦的表述即是,前者属于“非物质文化”,后者属于“物质文化”。

  上述种种错误定义,都是以“工艺美术品”代替“工艺美术”所导致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讲,在给“工艺美术”下定义时,我倒是觉得《现代汉语词典》比一些专业性的“工艺美术”专著更加准确:“指工艺品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性美术。”

  上述辨析,对何谓“工艺美术”,应该说只是画了个大致的轮廓。在当今文化情境下,要进一步辨析清楚“工艺美术”的内涵与外延,还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对与其相近的重要概念进行比较研究,尤其是与“手工艺”、“设计”等进行比较研究。因为只有分辨清楚了“工艺美术”与“手工艺”、“设计”等相近概念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对“工艺美术”的定义才能更加精准。

  作者介绍

  侯样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文化学者。198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国文化报编委,文化艺术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编审。研究方向涉及历史学、科学人文关系学、艺术学、文化发展战略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