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2018年09月26日 10:0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美术报 作者:郑勤砚

  原标题:艺术工作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   

  今天的美术教育,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美术教育者究竟该做些什么,我们该如何来应对?而我们面对的这些挑战究竟来自于哪里,我们未来该如何去做?

  首先是机遇,科技、数字媒体、人工智能,还有我们所面对科学,对未来宇宙的探索,种种的这些都是艺术教育大环境所面对的机遇。我们所接受的挑战,则来源于教育创新。所以“创造力”这个词已经是今天在各行各业都非常看中的一个词。

  大概在20年前美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计划,叫做艺术开启大脑项目。这个项目从亚利桑那州开始,今天已经蔓延到了很多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面所做的就是一件事情,把美术学科作为这个学校的重要学科的话,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会更好。这是艺术开启大脑不争的事实,也让我们认识到艺术教育远非我们认识的那么简单,提升了我们的艺术素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最根本的是它构建了我们更加卓越的人脑。

  艺术是每一个人生而俱来的能力,所以应该越早给每一个人艺术化的空间和创作的环境,是最有优势的。

  因此中央美术学院少儿艺术工作室在去年联合中科院以及广州外国语大学的脑科学中心,做了一个最新的关于脑成像的测试。我们一直以为中国的研究,它在这种感性的层面更加地优胜,西方更加关注科学方面的研究。如果我们必须要来适应时代的法则,进行世界性引进的话,那我们也需要掌握科学的引进。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是世界上非常独特的一种样式。而且中国的书法教育和中国的水墨画的教育,为什么千百年来它成了中国人审美素养、中国人教育环境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我们可能不从感性的角度去思考,但是如果作为研究者的话,我需要找到科学的工具。因此我们选择了40个大学生样本。这些大学生年龄在18到22岁,我们对他们的大脑进行了扫描。扫描的过程是前期要给他关于书法的影像和图像,后期再对他的脑成像进行扫描。

  如果我们基于对人类大脑的认识,我们就会发现终身学习是促进我们大脑最最重要的前进之路。所以这是我们通过科学调查,来做的这样一个实验,这个实验还没有完成。希望有一天它能够拿出来真正地说明中国书法在构建中国人的审美素养,和大脑构建方面的卓著作用。我相信如果这个实验的结果报告出来,它将会对世界人民来说也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本。

  我们还有遇到的就是VR和现在最新的科技媒体,VR技术,或者是科学技术究竟对我们美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作为教育研究者是非常谨慎的,我并不认为有些科学技术可以直接用到我们的教学当中,会优化和改善我们的教育。所以我们需要调查实证,因此我针对10岁到1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设了VR课程。过去我们觉得VR涉及了电脑建模还有空间构成,以及对英文的模板使用的软件,一个青少年是难以去完成的。可是结果超出我们的预料之外。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外教带领之下,在10节课30课时的时间里面,成功地做出了他们的VR影像,而且他们是利用自己的绘画作品,导入整个设计的情景。

  所以青少年的创造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但是不是VR就可以被大量地推广在我们美术教育的环节当中呢,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在VR建模的过程当中,和运用VR眼镜的过程当中,它对10岁以下的青少年的视网膜尤其损伤。因此我就不会在我的课程当中大量地推广我们VR教学。所以我想说作为美术教育者,必须要了解和知道你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正确的分析。

  另外我们强调,真正好的教育,一定要基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和面向未来的学习。因此我们发现人工智能对当代的社会行业有诸多的影响,有很多的行业在未来30年将会遇到颠覆性的改变。如果未来你的目标还是做一个银行管理员,或者是一个司机的话,你很可能未来是没有饭吃的。但是有哪些工作是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首先最重要的是基于情感的工作,第一个工作就是艺术。

  所有的艺术活动,跟艺术相关的工作都是有情感的工作,它无法被替代。因为每一个艺术家都是非常重要的手作者,每一个线条,每一笔绘画创作,都存有每个艺术家的情感。所以这样的工作是无法被替代的,同时这样的情感也无法被替代和复刻。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