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项目意在总结、梳理中国紫砂艺术独特的民族艺术语言与崭新魅力,同时在当下的基础上扩展开来,瞻仰未来新的面貌。在项目的行进过程中进行学术上的探讨与精进,同时提供一个交流与解读的全新艺术角度。
此项目包含《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书籍与“薪火相传:行进中的中国紫砂艺术”学术邀请展两部分。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一书以紫砂艺术家为叙述单元,全景梳理和再现本年度中国紫砂艺术发展与繁荣全貌,忠实、客观地记录中国紫砂艺术领域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情况,清晰地体现中国紫砂艺术传承发展的蓬勃状态。 力求以学术为标杆,以紫砂艺术家为基本叙述单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再现2017-2018年度中国紫砂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全貌,力求客观、公证,以年鉴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实实在在的中国紫砂艺术的工具书。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项目
第五十八期推荐紫砂艺术家:丁洪顺
一、艺术家简介
丁洪顺,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会员。
1955年生于宜兴,73年进紫砂工艺厂,师承高洪英、束凤英老师。76年至81年间,先后跟随许成权、束凤英、高丽娟老师带徒学艺,后进研究所拜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为师。从事紫砂壶陶艺创作设计至今40余载。
先后曾与南京艺术学院潘春芳教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守智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大师合作。作品曾两次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多次荣获国家省级评比奖项,被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江南时报、宜兴日报刊登报道。
始终承传恩师的流派风格,踏踏实实地创作设计新作品。作品以朴实无华的紫砂造型及鲜明的风格特点深受国内外壶艺爱好者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在厂期间就一直担任青工技术辅导,回家后,继续坚持培养了一批紫砂技术人才,至今陆续带徒50多名,为培育发扬紫砂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艺术家理论著述
丁洪顺:于细微之处见神韵
宜兴紫砂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作品以细腻精巧的技艺,千姿百态的造型和五彩斑谰的风采而广受古今中外文人雅士的宠爱。“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这一名句已流传数百年,记得徐秀棠老师曾于青工夜校课上傅咏此句,使得一颗年轻的心灵与紫砂结下了不解之缘。
每当我翻开一部茗壶图集,总被那千姿百态的紫砂壶巧妙的构思精湛的壶艺所吸引。反复欣赏,兴味愈浓。窃以为一件作品的成败,不仅要看它的整体造型尺寸比例,而嘴、把、滴的配置,也至关重要,其中壶的滴子居中现眼为重中之重,若能设计处理得当,常是画龙点睛、传神之笔。如传统作品“掇球壶”,滴子是根据三个球形重叠在一起,以最小而又最完整的形体作为壶的滴手。如石瓢,滴子呈桥梁形,作为壶盖的滴子,小小的桥梁滴子空间,恰好是壶体的造型;又如茄段壶的滴子是利用自然形体的瓜柄作为壶盖的滴子,显得自然而又形象逼真、生动。以上三件作品壶滴的作用一样,但处理手法效果却不一样,都是根据壶体本身的造型要求来设计的,变化得当,恰到好处。
如果将茶壶的嘴、身、盖、滴、足拟为人之四肢五官,则要求其比例协调,舒展自然,若似天成。本人在八二年设计创作的《小六方龙凤壶》、《顺竹壶》、《天泉壶》三件作品,其中《顺竹壶》就是一件代表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把壶身形体设计为不规则的造型,根据自然界中竹段为题材,进行不断地变化和处理从身筒到嘴、把的样都打好了,就差一个滴子。如果按照常规的传统手法,做一个比例恰当的小竹段,就可以了,为了创新和追求艺术效果,日思夜想,东拼西凑,结果总不理想。这时,汪寅仙师傅过来一看,对我这别出新意的竹子题材很感兴趣,看着作品,沉思片刻,便动手在我原来的滴子上,稍加改动,一件完美的作品终于成功了。当时我感激万分,钦佩师傅的功底非凡。通过这次恩师现场指点,使我茅塞顿开,从那发后,在我紫砂艺术的创作生涯中,对滴子的设计制作常有神奇般的灵感并发。
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紫砂壶,使得滴子的造型也千变万化,这也是陶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反复推敲的结果。滴子的变化手法本人认为大至分为规则型与不规则型两大类,规则型分为:重复式、节奏式及对称式,按照壶的本身比例做几何形态有节奏的变化。不规则型可分为:自然形体工、几何形体式及小雕塑形体式。这也是根据壶体的本身要求,进行抽象与趣味性的加工提炼,使得滴子的造型更加丰富多彩、锦上添花。如本人作品中的《小六方龙凤壶》、《凤祥壶》、《塔影壶》、《风调雨顺壶》等等,都属于规则型,整体感比较强,因而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另外,不规则型的如《三羊同乐壶》、《盔甲壶》、《喜从天降壶》、《泉竹壶》、《熊猫喜竹茶具》、《碧波龙跃壶》、《喜鹊登梅壶》等等,形式多变、丰富多彩,有小雕塑的,有对称式几何形体,有抽象的自然形体,不受任何约束而任意发挥,使得造型千姿百态,在轻松活泼之中表现艺术魅力,再则命题创作也是一种绝招,取一个吉祥图案或者一个好口彩,通过自己抽象而又与现实生活的巧妙结合,使得壶体与文人的诗情画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在具体设计中要注意不能乱套泛用。在创作过程中,尽可能地追求情趣来表达美感,从而达到给人们产生茶壶以外的联想和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