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进程中的新宠儿 公共艺术热潮下的冷思考

2018年10月26日 10:2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陈耀杰

  当下,我们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力量和资源投入到公共艺术的发展和建设当中,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甚至乡村,都在举办大型的公共艺术展览,“明斯特雕塑展”、“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被反复提及和借鉴,继艺术双年展、三年展和艺术博览会之后,公共艺术大有成为艺术领域新宠儿的趋势,我们该如何面对这股浪潮呢?公共艺术热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需要我们来做冷静的思考。

  公共艺术展览: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的扩张

  从今年3月份海南的一场“城市公共艺术计划”开始,2018年中国的公共艺术展览开始向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农村扩展。

  仅仅上半年到现在,雅昌艺术网关注和参与的就有海南城市公共艺术计划:来自中英的艺术家、丝路新语-博鳌国际雕塑展、2018首届广安田野双年展、2018中国-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中国天津首届公共艺术大展、平遥国际雕塑节、2018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郑州雕塑公园、大连雕塑公园、2018眉山乡野艺术节、第八届中国曲阳国际雕塑文化节、厦门“海上共明月”公共艺术节、以及河南林州万壑松风小镇建设等13场大型活动,而在接下来的11月,大同将要举办中国大同雕塑双年展,2018年可以说是中国公共艺术的爆发之年。

黄永砯 Huang Yongping黄永砯 Huang Yongping

  中文名称:凯奇

  英文名称:Cage

  年代:2017

  尺寸:长1090cm×宽1040cm×高600cm

  材料:铸铝、铁管、脚手架配件

  3月份的海南,当北方的冬季还没有退去的时候,南方已经春暖花开,甚至都穿上了短袖,民众们三五成群的外出游玩休闲,位于海口的绿地公园“万绿园”也同样如此,我们可以看到跳广场舞的人、跑步的市民、练习声乐的老年人、抱着孩子散步的年轻父母等等,当然还有美丽的风景,但最为吸引人的是公园中突然出现的一条巨大的蛇骨,一座高大的铁笼里面关着一条巨大的蛇,吸引了众多市民围绕着笼子观看,当然,也可以从蛇骨尾部的窄门进入,顺势步入蛇骨内部,沿着逐渐降低高度的蛇骨走廊,走近蛇的头部位置,这是著名国际当代艺术家在“海南城市公共艺术计划——来自中英的艺术家”展览中的参展作品。策展人俞可在谈到此次展览时对雅昌艺术网说到,把这种顶尖级艺术家的作品放到一个公共环境里展出,在中国还未有过。

平遥国际雕节 艺术家宋冬作品《同床异梦3》平遥国际雕节 艺术家宋冬作品《同床异梦3》

  参展艺术家隋建国则对雅昌艺术网讲到:“两年前我接触这个展览的时候,它还是一个梦想,我们知道,北上广都在积极的融入全球艺术环境中,相对于一线城市,海口举办这样一场展览,要面临语言、运输以及与民众的交流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是非常不易的,如今两年的时间过去,所有的难题都被克服了,实现了两年前的梦想,这让我想到了策展人俞可曾经说过的话:按照目前经济发展和各城市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我们有可能在北上广之外的二三线城市,做类似于明斯特雕塑展这样的公共艺术项目,让中国的城市成为无墙的美术馆,如果做得好就可以实现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弯道超车,此次展览可以看做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

大连雕塑公园作品大连雕塑公园作品
郑州雕塑公园作品郑州雕塑公园作品

  “从未有过”、“弯道超车”,策展人和艺术家们的声音还犹在耳旁,各地大小城市一拨又一拨公共艺术展览令人应接不暇:

  9月26日,“中国东湖青年雕塑家邀请展-2018”对外发布,本年度主题为“回望家园”,以“大艺术”的宽广视野,力图让本届展览站在城市未来与历史的节点上,思考和探讨艺术如何介入城市升级、如何在城市原有自然体系内重新建立与城市共生的人文艺术生态系统,将公共艺术、环境规划、城市设计与日常生活视为一体予以思考。并同期举办圆桌会议,而其中,公共艺术的城市化也成为其中探讨的核心问题。

首届眉山乡野艺术节作品《嫁接的种子》,傅中望,2018首届眉山乡野艺术节作品《嫁接的种子》,傅中望,2018

  9月27日,郑州雕塑公园和大连雕塑公园揭幕,9月29日,首届眉山乡野艺术节开幕,以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为舞台,13位/组国内外艺术家在这里孕育出一系与自然结合,又诗意地栖息在自然环境中的作品。比如以“卯榫”结构知名的艺术家傅中望,此次参展的作品为《嫁接的种子》,正是以一颗从土地上自发生长的巨大“种子”而象征,不同的色泽表明这一象征也同样来自人的内心深处。

首届眉山乡野艺术节作品《向水而生》,顾雄(加),2018首届眉山乡野艺术节作品《向水而生》,顾雄(加),2018

  以往,关于公共艺术的讨论和展示,更多地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成,比如中国国家画院公共艺术院发布《公共艺术年鉴》,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首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国际高峰论坛,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2017年首届深圳‘琵鹭杯’公共艺术精英赛颁奖典礼暨公共艺术研讨会”,“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以及坪山国际雕塑展的举办等等,而反观2018年公共艺术活动最大的特点便是去中心化,更大范围的走进而三线城市,甚至是乡村,比如武汉、郑州、大连、天津等等众多二线城市,眉山、曲阳、民勤以及广安、平遥和林州这样的三四线城市和乡镇。

  从中心到乡镇,公共艺术的区中心化

  乡村正在成为公共艺术一个新的增长点,中国的公共艺术缺失就在乡村,如果我们把乡村这一块丢掉,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和所谓的国际接轨,和那些发达国家的距离可能会越拉越大“我们从乡村的角度来看公共艺术,这也许还不是一个艺术的问题,甚至对我们整个中国社会的结构包括未来的改变可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批评家孙振华讲道。

  在以往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四川美院雕塑系为主的羊蹬计划,石节子村计划,还有中央美院雕塑系主导的雨补鲁村改造等等,而最新的实践有林州万壑松风小镇和广安田野艺术双年展。

  生产力落后、产能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是中国诸多小镇的普遍性问题,也由此造成了城镇外观的破败,基础设施的落后,以及城镇劳动力的空心化等等问题,在外部条件不成熟的前提下,用“艺术”来改变小镇的面貌和生产力,是一个理想的方向,但并不是每个地方都具备“艺术介入”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比如南方水乡的文化背景和居民资源,或者是大规模的古村落,还有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资源等等,更多的还是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小镇,如何在这些地方把艺术与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资本,成为当下“艺术介入”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和考验,而由史金淞团队联合白盒子艺术馆打造的万壑松风小镇,就尝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具体如何做,就是艺术家知识产权的分享,“通过艺术家的知识产权分享改变生产机制,把艺术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探索知识产权的分享、生产关系的创新、生活方式的改造,打造公共艺术激活社区空间的文化实验基地等,是建设万壑松风小镇的目的所在。 “艺术家史金淞讲道。

  而广安田野双年展的举办,试图以当代田野艺术样本的国际化建构方式,邀请国内、国际艺术家参与公共艺术创作与展示,实现一种以当代艺术的创新意识引领中国乡村建设、乡村转型的文化实践。

  “我们通过当代艺术的引入落地,让农村的面貌更加美丽,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农业的业态更加提升,这就是我们的目的。”总策展人一山讲到。

  青山绿水,美丽乡村,既是四川广安的现实景观,又是巴蜀故地农耕文明的文化原乡。“首届广安田野双年展重视的是深化当代艺术家对深度中国的文化根性的挖掘和探究,让艺术家走进青山绿水,是当代艺术助推乡村振兴的一种新的思路和实践。这种思路和实践深化的是美丽乡村就是美好家园的中国愿景。因而,艺术与田野、艺术与乡村的在地性对话,是一种立足于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生态文化谱系的建设。” 策展人顾振清讲道。

艺术家在段家大院前田野考察艺术家在段家大院前田野考察

  艺术介入乡村,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一次机遇,就像孙振华讲道的:如果能够把握住,就可以是一种原发性的或者是原创性的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公共艺术,这样的话可能就不再纠结于是学西方,我们正视自己的问题,走自己的路,创造自己中国的当代艺术和公共艺术的体系。

  公共艺术热的背后:公共意识、城市发展及艺术自律

  从去年到今年公共艺术越来越进多的进入到我们的户外空间现场,其中的发起者有政府、民间、房地产机构来发起和主办。在雕塑家傅中望看来,这些不同类型的户外现场来源于不同角色的关于文化的不同需求。“现在的艺术家越来越多,每年培养那么多的学生,他们有想去表达的欲望,有技术和思考,社会也有这种需求,所以这几年活动越来越多,再加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傅中望说,对于当下的社会来说,盖房子不是问题,注重景观环境甚至是制造文化形象方面的投入增加,从而使得策展人和艺术组织者的参与增多,这是一个过程。

丝路新语·2018博鳌国际雕塑展公共雕塑展作品 王少军《人与蛙》丝路新语·2018博鳌国际雕塑展公共雕塑展作品 王少军《人与蛙》

  其实,公共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必然,从艺术内部的发展逻辑,当代艺术的发展进入到更高的要求,美术馆等固有空间所遇到等的问题,艺术在这个流动剧烈的时代和空间中的碰撞。“艺术家对于所处此时此刻的表达,移动互联网已经彻底击碎的原有的时间空间概念,纯粹的私人空间已经无处藏身,但这里谈论的公共艺术跟以前谈论的公共艺术不是一个范畴,是具有当代性的,公共性的当代艺术。”而在雕塑家、策展人卢征远讲到。

  此外,社会对艺术的需求也在改变,塑造了更多的空间给艺术,也随着人们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需要艺术,需要无处不在的艺术,需要艺术去修补人们的孤独和精神文化上的缺失,带来更多的美好生活的体验。

  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社会开始由过去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由乡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转化,这个过程,极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空间的问题,居住的问题,交通出行的问题,公众行为交往方式的问题,公共艺术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互联网、自媒体的普及,使得公众开始有自觉意识,开始对公共事物,对大家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现在老百姓的参与意识跟过去是没法比的,这是公共艺术能够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市民愿意来参与。”批评家孙振华讲到。

丝路新语·2018博鳌国际雕塑展公共雕塑展作品 蔡磊《自由之外》丝路新语·2018博鳌国际雕塑展公共雕塑展作品 蔡磊《自由之外》

  他表示,当下不再是过去那种闭关锁国时代,人们开始眼光向外,发现别人是怎么生活的,我们是怎么生活的,慢慢就有了一种对想过更好的日子,想过更高品质生活的愿望。这种愿望实际上也使人们产生要改善公共空间质量冲动,而且我们曾经有过美好的乡村田园生活,但现在很难回去了,这也是公共艺术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契机和背景。

  当然还有艺术自身的原因,艺术在今天自身也有要变革、发展的冲动,过去雕塑更多的是精英主义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产生走向户外的冲动,走向公众,到现在的景观艺术、大地艺术、动态艺术,把科技引入到艺术里面等等“艺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也决定了今天要把艺术引向大众、引向社会、引向更广阔的公共空间,也给它提供了可能。”

丝路新语·2018博鳌国际雕塑展公共雕塑展作品 谭勋《彩虹》丝路新语·2018博鳌国际雕塑展公共雕塑展作品 谭勋《彩虹》

  在最近的一周里,合肥举办了一场羊群在城市街头迁徙的艺术活动,主办方合肥金融港把艺术家刘绍栋创作的雕塑作品《羊群》将会依次置于合肥罍街、金大地1912、世纪金源三处公共空间进行开放式展陈,同时邀请了来自北京、上海、东京的身体舞蹈艺术家、新媒体艺术家们进入到羊群中间进行即兴编排的身体剧场表演,羊群的每次陈列和舞蹈都会根据周围的、空间环境以及人群的特点而进行重新设计和改变,每一次活动的效果都不一样,同时现场邀请了民众跟艺术家一起参与进行互动。最终形成三场动静相融的外围展和压轴环节——“港口”摇滚音乐专场暨艺术家张大力、刘绍栋雕塑展开幕仪式。

  “其实这场活动的初衷是用艺术的方式和手段形成与城市和民众的对话,让艺术活动不仅仅针对知识精英和艺术界,更多的是希望民众接受、理解和参与,践行我们一直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办馆理念,那就是让艺术走向大众”。

  而在下月的18号,重庆市民将有机会欣赏到一场当代艺术盛宴“悦来公共艺术展”,展览邀请到了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杰出的10位艺术家:丁乙、谷文达、刘韡、庞茂琨、宋冬、汪建伟、向京、岳敏君、尹秀珍、张大力(按姓氏首字母排序),他们将带来一场思考城市未来的公共艺术活动。

  “重庆还未举办过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展。”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俞可讲道。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户籍人口3390万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拥有与其经济体量和地位等相匹配的艺术展览来塑造它的文化形象。“当然,今天重庆各大美术馆、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水平越来越高,这是很好的趋势。但实事求是地说,进美术馆、博物馆欣赏艺术品的市民比例还相对较少。让艺术‘走进’千家万户,是艺术家的责任。”

  未来,是否还会有更多的公共艺术展出现,值得期待。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公共艺术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