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公共空间的作品就是公共艺术吗

2018年10月26日 10:2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陈耀杰 

  我们看到了2018年公共艺术的大浪潮,各种公共艺术活动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公共艺术火热的背后可以看到的,是民众公共意识的觉醒,是城市化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另外一方面,是否存在跟风的现象?很多时候提起公共艺术,就会拿明斯特雕塑展和越后妻有作为借鉴的范本,但关于明斯特雕塑展和越后妻有我们究竟要借鉴的是什么?对于公共艺术我们真的了解吗?在公共艺术大范围举办的当下,又有哪些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呢?

  明斯特、越后妻有:我们该借鉴的是什么?

  十年一届的明斯特雕塑展关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实践,三年一届的越后妻有用公共艺术改变乡村,之所以成功,与展览的机制、持续性、宣传以及在地性创作等等都是分不开的,这些也使得它们成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公共艺术范本和借鉴对象,但反观我们,今年已经有十多场的公共艺术活动举办,在这些方面我们该如何做呢?

明斯特雕塑展作品 Ayse Erkmen 《On Water》 2017 (图片来自网络)明斯特雕塑展作品 Ayse Erkmen 《On Water》 2017 (图片来自网络)

  “这些活动能不能持久的做下去,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能够像越后妻有、明斯特的活动,不是头脑一热做下,而是要长期的在这方面投入,目前的形象都只是一个过程或者普及。”傅中望讲到。

  很多时候,公共艺术活动,我们学到了名称,学到了一种外在的方式,但是产生不了影响,在改变社会,改变乡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一种新的东西上面还有很多不足,差距在哪里?

明斯特雕塑展作品 Ayse Erkmen 《On Water》 2017 (图片来自网络)明斯特雕塑展作品 Ayse Erkmen 《On Water》 2017 (图片来自网络)

  孙振华表示:“从2007年开始,我们把城市建筑双年展办公室设在深圳雕塑院,一直在做一些具体的推动工作,其实也很努力,花了不少钱,但是出了规划建筑圈子,外面老百姓知道的不多,在国际上知名度也不高,其实大家都是有雄心的,希望做的像威尼斯双年展一样,我们也多次去勘察,做新闻发布等等,但实际效果跟人家还是有差距。”

  当下最重要的是建立制度,形成一个好的机制:“比如我到越后妻有,北川富朗是一个民间的行为,真是源于一个这样的策划人,反复不断地说服民间做工作,其实很困难的,后来慢慢的越来越受到大家接受,甚至还可以盈利,显然我们的运作模式很单调,比如政府想做,或者是大型企业想做,在这个过程中策划人如何拥有更多自主的东西,形成比较完善的,从生产、消费、推广等等一系列,包括商业营销,影响力扩大这样一个系统和链条,这方面我们还不具备,怎么形成一个关于公共艺术的机制,能够可持续的,长久的建立在这个社会基础之上,有自己完善的造血功能,能够这样良性的发展下去,这样的东西才是有生命力的。”

马岩松 光之隧道马岩松 光之隧道

  我们的传播方式也有问题,很多时候还是在国内传播,像越后妻有,更多的是一个国际性的传播,是世界性的“怎么做到走出去,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也是我们和他们之间如果有距离,一个很根本的所在,我们自身有很多限制。”

  最近两届的明斯特雕塑展雕塑家陈文令都有去到现场进行观看,他表示明斯特雕塑展在举办的早期也是非常寂寞的,没有太多观众,越后妻有也同样如此“北川富朗为什么被人敬重,就在于他敢于这样坚守自己的艺术信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他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走到今天被我们看到了。”在陈文令看来,我们的活动,很多时候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而日本人在推公共艺术时,推的是他们山山水水里面所有的一切。

马岩松 光之隧道马岩松 光之隧道

  另外一个方面,关于在地性的理解我们也存在着很多误区,在孙振华看来,这种误区有两种,一种是本位主义“比如我们去评审作品,会强雕塑艺术家是本地人,所谓的在地性就是请他们来做”;还有一种是将在地性理解为一种题材“比如去到蒙古可以看到很多马的题材,到新疆就是歌舞。”

  那么有效的在地性应该是什么样呢?本届越后妻有参展艺术家马岩松的实践就非常有意思,他用两年时间,将日本三大峡谷之一的“清津峡”一条有20多年历史的观光隧道进行改造,

  在隧道内壁铺设不锈钢板,加上地面水景,营造出玄幻的效果,让人分不清虚实。在每段隧道中加入不同色彩的昏暗灯光,配衬着丰富的轻音乐,隧道的气氛变得神秘,人们对未知的想象力被无限放大。这件作品也成为了本届越后妻有的网红作品。

黄永砯在明斯特雕塑展中的作品《百手观音》黄永砯在明斯特雕塑展中的作品《百手观音》

  1997年,黄永砯受邀参加德国明斯特十年一度的国际雕塑艺术展,他也是中国唯一一位受邀参加明斯特雕塑展的艺术家,当年他在明斯特教堂里看到一尊在二战期间双臂被毁的基督像塑像,塑像仍保持被毁后的样子,只在原来手臂的位置写了一句话:“你们的手就是我的手。”为此,黄永砯在这座城市创作了东方的“千手观音”立于街头,与教堂内的断臂基督相互映照。与此同时,创作《百手观音》的另一个意向来自马塞尔·杜尚的《瓶架》。黄永砯将观音的手臂直接嫁接在“瓶架”上。

  “我觉得有针对性的做法会比较好,展览的准备时间比较长,艺术家可以事先去观看地点,然后再提出计划,这个可以是今后努力的方向。”黄永砯讲到。

  黄永砯表示,在地性一方面可以促使艺术家产生新的作品,另外一方面,作品以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出发,能够形成一种张力。他举例2001年深圳的华侨城曾举办过一场雕塑展,为什么要提这个展览,是因为很多艺术家都提前来观看场地,创作的均为新作,他的作品“蝙蝠计划”就是在这场展览中产生的,对于艺术家的意义非常重大。

  通过艺术家的实践,可以看到,在地性不能孤立地来看,与所处的空间、人文背景、氛围有关,从造型、题材入手或者作者本身,可能会有问题,得有一种共同的或者是普遍性的东西,与在地性相互映照,比如情感或者语言方式,有一个让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同时又承载了很多地域的信息。

  放在公共空间的作品就是公共艺术吗?

  另外一方面,关于公共艺术的理论也需要重新梳理,“我们目前对公共艺术的理解还比较窄。” 傅中望在谈到我们对公共艺术的理解时感慨道,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讨论什么是公共艺术,早期将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对等, 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做个作品放在户外空间就算是公共艺术,”在孙振华看来,公共艺术完全不是那样的。

天津首届公共艺术大展作品 《树影》景育民  11m-9m-7m天津首届公共艺术大展作品 《树影》景育民  11m-9m-7m
天津首届公共艺术大展作品 《众生》  王立伟天津首届公共艺术大展作品 《众生》  王立伟

  那么公共艺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公共艺术更多的体现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当中,是一种影响公众的艺术氛围,可以是雕塑、建筑,也可以是一块石头或者城市灯光,发生在城市空间和影响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形式,这是傅中望理解的公共艺术。

  而在陈文令看来,公共艺术除了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之外,同时也不能预设观众,除了具有公共性之外,还要有艺术家的个性在里面,同时还要让人看得懂。

2018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作品2018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作品
2018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作品2018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作品

  如果要下一个定义的话,就是在公民社会的基础上,在公共空间体现民主参与共享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制度和程序保障,可以利用建筑、雕塑、绘画、水体、园林、景观、新媒体等各种艺术形式来加以实现,有地域、社区和特定环境的针对性来实施的这样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孙振华表示,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词,公民社会、公共空间、价值观,有制度和程序保障后多种艺术形式,有地域、社区的特点,然后是综合性,这七个左右的关键词基本上可以来界定公共艺术。

  “我在荷兰参加过一个艺术项目‘十一个喷泉’,由十一位艺术家在十一个小城市创作作品,每个喷泉都必须和这个城市的历时文化有关系,当然有些艺术家的作品不一定和城市的文化历史有关系,但有他自己对世界的思考方式和角度,有他自己的特征和形式。”艺术家沈远用她曾经参加过的活动举例。

沈远 Shen Yuan沈远 Shen Yuan

  中文名称:桥

  英文名称:Bridge

  年代:2013

  尺寸:300cm×1100cm×100cm

  材料:陶瓷、铁

  在她看来,城市雕塑要有故事性,有故事性才有诗意,而所谓的故事性就是和当地的历史有关,如果没有关系的话,也应该和自然环境有互动关系,和环境应该是一种融合的关系。

  “欧洲的城市雕塑并不是那么容易做的,我在做喷泉项目的时候,需要当地全体民众表决,他们得知我要在他们生活的地方实施作品的时候,非常紧张,为了缓和氛围,我就和他们开玩笑讲,你们千万不要紧张,我不是非要在你们这里树一座雕塑,你们如果不喜欢我的计划,我会退出,有其他的艺术家进入,经过那次之后,他们对我特别好,觉着我特别能体谅他们,其实换位思考,艺术家做完一件作品就离开了,而他们要一辈子和作品在一起,所以这种互相的体谅非常的重要,要让他们慢慢的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强加给他们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对他们是否有意义,是不是和他们的历史有关系,他们很看重,欧洲的市民文化水品很高,他们真的很看重自己的历史在雕塑中的显现,他们特别有荣耀感。”沈远讲到,在她看来,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那么,关于公共艺术是否有更为精准的定位呢?孙振华表示,公共艺术最核心的就是观念和方法,观念更具体地说就是政治观、社会观、美学观三个方面,观念解决的是公共艺术的立场、态度、方向问题,方法解决的是公共艺术的途径问题,方法有很多,但应该是跨界的、综合的、多学科的,比如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定量分析、统计学甚至政治学等等都可以作为实现公共艺术的方法,“很多时候我们的公共艺术做不好,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公共艺术的方法论,如果解决了方法论的问题,任何学科背景的人都可以来做公共艺术,这恰好也体现了公共艺术的当代性,也就是人人都是艺术家,都可以是公共艺术家。”

  公共艺术实践的新可能在哪里?

  理论准备不足、制度的完善程度有待提高、事物的接受和容纳积极性也有待提高、还有艺术家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公共艺术共识等等,在公共艺术学科在本身存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的落地?在展览模式和机制上又有哪些新的可能呢?

  孙振华表示不同的展览模式,有不同的办法,首先是出发点在哪里?比如是为了收集一些作品,这是一种方式;还有是通过展览制造事件,作为一个社会事件来实施;再者就是学术性展览,相对应的也有几种举办方式,比如网上公开征集,策展人邀请,还有现在采用比较多的是公开征集和重点邀请相结合,然后再通过学术机构、专家委员会、评审委员会评审。

“中国东湖青年雕塑家邀请展·2018”新闻发布会为评审团队颁发证书“中国东湖青年雕塑家邀请展·2018”新闻发布会为评审团队颁发证书

  比如武汉“中国东湖青年雕塑家邀请展•2018”,邀请隋建国、瑞士当代艺术家Ralfonso拉尔方索、陈文令、焦兴涛、马岩松组成专家评审团,来进行最新一届的作品选择,这次评审方式最大的变化是从选择作品变成选择人。展览评审会将在广泛征集的艺术家中,由评委会综合创作能力、作品风格、获奖履历等各方面因素评选出 14位艺术家,邀请至东湖现场做为期两天的实地考察,结合既定点位进行符合实地环境要求的创作。使最终落成的雕塑作品与本土生态和谐一体,体现展览对建立与城市共生的人文艺术生态系统的思考。

悦来公共艺术展评审会专家合影悦来公共艺术展评审会专家合影

  此外,11月18号将要开幕的“悦来公共艺术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案例,展览开幕前举行了评审会议,确定了展览的举办模式,比如展览改变了传统的招投标方式,采用全新的公共艺术策展人模式,解决了好艺术家找不到机会的困境,同时可以借助策展人的资源为一个城市找到最好的公共艺术家。除了策展人的视野和资源之外,展览还借助评审会议广泛的吸收专家的意见,使项目质量更有保证。而在艺术家的落地创作上面,则邀请艺术家进行实地考察,做出与环境生态相匹配的作品。在评审方面,则采用一种建议式的评审方式,对策展人提出工作建议和修正建议,这三种方式保证了展览的学术目标。

悦来公共艺术展评审会专家孙振华悦来公共艺术展评审会专家孙振华
悦来公共艺术展评审会专家隋建国悦来公共艺术展评审会专家隋建国
悦来公共艺术展评审会专家俞可悦来公共艺术展评审会专家俞可
悦来公共艺术展评审会专家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谢慕悦来公共艺术展评审会专家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谢慕

  “公共艺术热潮,积极的看,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有总比没有好,”孙振华讲到。公共艺术的大范围举办,是我们城市文化和城市公共空间、市民文化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本身可就是公共艺术的重要价值。另外一方面,当代艺术已经高度的资本化,被体制同化,自身的那种动力性因素越来越少,那种批判性的色彩也越来越弱,“在这时候做一些相对功利性比较小的东西,比如乡建,这些相对来讲是对当代艺术过于商业化的一种抵抗,这为当代艺术寻找了一条新的出路和可能性。”

  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算来也才二十多年的时间,如今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但同时更应该保持警醒,就像批评家、艺术家们讲到的那样,我们更应该关注火热背后的问题,相信随着策展的介入,征集模式不断的推进,我们公共艺术会不断的完善起来。期待未来我们能够做出属于自己的世界一流公共艺术,做出可以让别人借鉴和讨论的公共艺术,在当下的这种公共艺术大潮之下,超越明斯特、越后妻有或许指日可待。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公共艺术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