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文物流失之殇不再继续

2018年11月15日 10:16 人民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肖严

  近日某知名西方博物馆的一则表态在全世界引发争议,该博物馆声称“不是所有藏品都是抢来的”,也许这是事实,但对于那些饱受文物流失之苦的国家民众而言,这句话显然无法安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大批文物流失海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国公私单位收藏的中国文物总量超过1000万件,其中很多文物是被西方列强或明抢或暗夺或诱骗或走私而流失的。文物流失是近代中华民族一道醒目的伤口,其痛持续至今。与中国类似,希腊、意大利、埃及、埃塞俄比亚等文明古国也都曾有过文物被大规模劫掠流失的惨痛经历。这些国家一直在坚持不懈地追讨文物。

  但是,从全世界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文物追讨面临重重困难。西方国家博物馆在面对追索时,要么坚决拒绝,要么含糊其词,要么找借口搪塞,总之是不愿意归还,哪怕文物被劫掠的历史记录清晰而准确。希腊曾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帕特农神庙大理石石雕,大英博物馆先是说雅典空气污染严重,不利于文物保护。后来雅典市专门在雅典卫城建成室外永久性保护装置,大英博物馆又以室外保护装置影响卫城历史完整性为由,拒绝归还。而当年正是英国人自己把帕特农神庙160米长的石雕切下75米搬回了英国。埃塞俄比亚曾向英国某博物馆追讨1868年被英军抢走的王室文物,结果该博物馆称被抢的文物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不能归还……

  总结下来,西方博物馆拒绝归还劫掠文物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说这些文物流失的历史本身也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不能改变历史;二是说发达国家的保存条件好,有利于文物保护。但这些说辞不过是借口罢了。追讨文物不是要改变历史,而是要纠正错误——抢劫是错的。

  有些发达国家文物的保存条件的确比一些发展中国家好,但并不是所有文物都会受到无微不至的保管。实际上,因为收藏数量巨大,除了少数明星级的藏品会被妥善照顾外,普通藏品的保管条件和发展中国家没有多大区别。因为不够珍视,还屡屡出现文物被损毁的案件。201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展示中国古代壁画和石雕的展馆里举办了一场婚礼,令参观者大感震惊,同样的文物,在中国是要放在恒温恒湿的专用展柜里保存的。流失海外的文物犹如离开了父母的孩子,哪怕受了委屈,也无处诉苦。

  我国对于从非法渠道出境的文物一直在不断追索,并加入文物追讨相关的国际公约,中国政府还与19个国家签订了返还非法入境文物的双边协定。根据这些法律与协定,我国成功从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追回了数批珍贵文物。埃及、利比亚、意大利等国家也在国际合作下成功追回了若干文物。但总体上,成功案例并不多,回归文物与流失文物仍然不成比例。

  国宝回家路漫漫。文物只有在故乡才能使文物信息完整呈现,才能最好地发挥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价值,否则只能在异国他乡孤零零地展览。看看龙门石窟残缺佛头的雕像、看看雅典神庙外残存的浮雕、看看埃及一座座空空的古墓,任何人都会理解各国人民盼望本国文物回归的心情。

  考虑到相关国家人民的情感,西方博物馆主动归还文物不但可以赢得敬意,更意味着对过去的那段不光彩历史的主动告别,是人类走向和解的象征。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5日 18 版)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