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项目意在总结、梳理中国紫砂艺术独特的民族艺术语言与崭新魅力,同时在当下的基础上扩展开来,瞻仰未来新的面貌。在项目的行进过程中进行学术上的探讨与精进,同时提供一个交流与解读的全新艺术角度。
此项目包含《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书籍与“薪火相传:行进中的中国紫砂艺术”学术邀请展两部分。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一书以紫砂艺术家为叙述单元,全景梳理和再现本年度中国紫砂艺术发展与繁荣全貌,忠实、客观地记录中国紫砂艺术领域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情况,清晰地体现中国紫砂艺术传承发展的蓬勃状态。力求以学术为标杆,以紫砂艺术家为基本叙述单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再现2017-2018年度中国紫砂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全貌,力求客观、公证,以年鉴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本实实在在的中国紫砂艺术的工具书。
“中国紫砂艺术年鉴 2017-2018”项目
第九十九期推荐紫砂艺术家:陈瑜
一、艺术家简介
陈瑜,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宜兴紫砂行业协会会员。
1965年生于宜兴,1984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蒋彦学习制壶,1986年师从大师鲍志强学习陶刻,1995年被聘于蜀古紫砂厂,担任总工艺师,2006年成立陈瑜工作室,2012年被聘于紫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工艺师。
从事紫砂艺术三十余年,有扎实的紫砂制作功底,有潇洒老辣的陶刻手法,有自成风格的书画造诣,善诗文通经史,其作品往往不拘一格,随心所欲,以无法有有法,从简约见万象;有一点不计得失,磊落坦然的潇洒。其文脉涵泳,无一字一句不有来历。机锋动处,是智者会意,知者洞然的莫逆之心。
二、艺术家理论著述
刀笔丛谈
陈瑜
世事轮回循环,要出世,先要能入世,后才能出世。写字也是这样。要有火气、激情,其后通过修炼,将火气与激情慢慢磨掉,返璞归真,如入化境。
艺术的本质就是把自然的东西用你的方式去表达,而艺术的使命就是观望,是发现,而不是去参与去破坏。
眼高手低是绝大多数书法家的特点,而不是缺点。眼高手也许低,以后有可能高;眼低手一定低,以后不可能高。假如我不会写字,希望自己是个书法鉴赏家,这样的话自己欣赏书法的时间就更多了。眼不高的人,有点像自恋癖,这个人就到顶了,没什么出息了。
每个人付出的艰辛都不一样,所谓出名的书画家,盛名之下总会有所付出。有夸张之处,也有真实之处。
陶刻的关键还在于书画艺术的基础。书画基础好,是事半功倍,如书画基础不好,事倍功半都难说,最多只能是一个职业的刻手。即使书画基础好,只要不常常在纸上写,陶刻的时候就很容易僵硬,失去灵活的神采。
书画陶刻,以神采为最上,篇章结构次之,笔法更次之。
做小壶,要紧处在得趣。比如有一次我陶刻一把小品,无从下手,索性在壶底刻道:“小壶玲珑刻之恐损题此以解手痒矣”。做大壶,要紧处在得势。趣由情起,势因胆生。无才就无情,有胆就有势。
关于我的作品中市场性的与艺术性的二者比例,我不好说。用自己的眼光看,真正艺术的代表作,可谓少之又少。但是也许朋友会认为至少有十分之一的作品是以艺术性为主的。
识有两种,一是胆识,多半要靠天赋,敢为人先,敢出新声。一是见识,多半要靠后天熏陶。夜郎才会自大。好的东西见多了就会战战兢兢,一看谁的东西都比你的好,遂有见贤思齐、无友不如我者之意。
希望以后能够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我心中的陶刻。有时间去揣摩这把壶,有渠道与壶作者沟通交流,有学力去以最凝练的语言描述这把壶,有激情去捕捉这把壶给我带来的愉悦的感觉。比如梅调鼎《博浪椎》壶,陶刻曰:“铁为之,沙搏之,此一时,彼一时。”语言干净简洁,讲清楚来龙去脉,又富含智慧,带给人一种思考,触及人的心灵。
音乐和歌词的关系很微妙,有的歌词成就了音乐,有的歌词败坏了音乐。紫砂制壶与陶刻的关系也差相仿佛。有的陶刻成就了壶,有的陶刻败坏了壶。有的是画龙点睛,有的是画蛇添足。
在艺术里头,如果非要达到一个境界的话,人就疯了。艺术的发展,自己在艺术境界里的追寻,就是把人往“疯”的境界里逼。
米芾、傅山、赵孟頫,我都喜欢,可以学,但不可以临。临还是应该练碑帖。学书多从高古之人入手。后世人如唐寅、董其昌等名家,尽管面目各异、神采飞扬,但都是学高古之人起家。我们学书,最直接的途径还是径从高古入手,舍弃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