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修养匮乏会严重影响艺术家创作

2019年01月23日 10:58 新快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古人云,绘画创作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名言几乎成了古今中国画家们的座右铭。其实对于古代画家来说,在这一点上也许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对于当下的画家来讲,却问题很大。

  笔者注意到,现实中有些从事绘画创作的人压根儿就不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甚至连最基本的取景和构图能力都没有,那么如何奢望他通过一个艺术家独特的视角来认识造化?如何去师法自然、解读自然,从而领悟到其中的法则与奥妙?

  毫不客气地讲,有些人的写生也好,创作也罢,不过是对造化、对自然另一种形式的人文破坏。因为从他们的作品里,的确看不出任何美的东西、美的元素存在,感受不到任何美的信息与内涵,笔墨或恶俗,或霸蛮,画面或污浊,或破碎,如此等等,分明是对笔墨的糟践、对自然的丑化。当然,这里也可能涉及到创作者个人水平问题。或许他们也想把作品画好,把笔墨处理得更生动一些,把意境营造得更丰富一些,却因手头功夫欠佳、思想眼界不高、审美能力差等缘故,只能破罐子破摔。但是,他们偏偏要假“创新”“风格”之类的说辞来为自己开脱、贴金,实在是颠倒黑白。

  至于“心源”的问题,更加无需多言,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腹无诗书”,怎么“气自华”,怎么体会自然、得出感悟,又怎么更好地进行艺术上的创新和创造?只凭借手头上那点技法技巧的功夫,显然是不够的,对此前人早已有言,“徒研技巧,即落下乘”。

  所以,不读书,不进行文化上的滋养和补充,会直接影响一个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与审美能力、审美层次,而它们又直接关系到实际的创作,如作品的立意、取景、章法、布局,以及笔墨、色彩等的运用和表达。思想境界高、审美能力强的人,格调、品味等自然不俗,反之就会比较糟糕,甚至创作得一塌糊涂。

  当然,不排除天才的存在,但天才毕竟寥若晨星,少之又少。且毋庸置疑,无论是天才,还是常人,文化与修养上的匮乏,都会严重影响艺术家的状态,以及艺术创作的水平。

  写于此,突然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一个段子,说的是当人们看到夕阳余晖、孤雁翱翔……你的脑海浮现的是什么?有的人会发出“啊,好多鸟”“啊,真好看”“啊,太美了”之类的简单感叹,而也有人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或者不由自主地产生与之相关的其它联想和思考。

  总之“有准备”的人对画面的切身感受和主体表达相对来说会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刻。千万别小看了联想到的那么一则小小诗句,获取到的那么一点小小感悟,这其实就是文化修养差异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艺术感知力、想象力的重要依据。

  试想,脑海里没有诗意、没有想象,手头上又如何加以体现呢?而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有可能对自然、对艺术触及到更深层次的一种理解和审美,创作出更为经典、成熟的作品,而不止于表面的、肤浅的认识。

  但现实中,有很多人总会把那些表面的、肤浅的,甚至原始的、野蛮的一种情感、情绪,当成是艺术创作上的全部激情和真诚,这其实是错误的观点,至少是片面的。原始的情感、情绪固然重要,也固然真实,但艺术不只是这些,“真”只是从事艺术的根本前提,或者说最基础的一个层面,我们还要在“真”中去探寻和创造更多有关“善”和“美”的东西,从而通过作品来给人以更高层面的精神享受,抑或更加积极的价值引导和思想启发。这才是艺术真正的作用和意义所在。它绝不只是任由创作者一味地原始情感宣泄就能够完成的,更不是巧立名目,以糟践和破坏艺术为代价,来吸引眼球、哗众取宠。

  因此无论是“外师造化”,还是“中得心源”,说到底,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画家,个人综合修养问题,自始至终都不能忽略和轻视,它决定着日常的艺术发挥,以及最终所取得的艺术高度。而艺术创作也绝不仅只是解决技法技巧问题那么简单,它还应该要解决人格精神、思想境界,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等关系的大问题。尤其自观念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出现以后,更为如此。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