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照片”的根源何在?

2020年03月12日 10:0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美术报

  画照片仅仅就行为本身来说是中性的,无需特意表扬,也不应刻意批评,关键要看画家这个方法用得怎么样,如果画得神采飞扬韵味浓厚,就值得点赞;如果画得肤浅表面沉闷乏味,就应该批评。以此类推,即使是现场写生,也还是要看作品效果而论,不能说对着照片画得不好就口诛笔伐,写生画得不好就可以原谅。

  写生和画照片,都是画家直接观察对象的方法手段,在以前漫长的时期内,写生是直接观察的主要手段,照相术出现并普及以后,有的画家利用了这一成果,方便了许多,可以定格瞬间场景留下感觉,还可以减少在野外长时间风吹日晒之苦,本身并没有错。有些批评者之所以批评,是觉得画照片的方式没有写生好,因为写生感受更直观生动,还体现了勤劳吃苦精神,而画照片感受已经被隔了一层,还有偷懒的嫌疑。这个道理听起来是没有错,但不能笼统泛泛而论,具体还是要看每一位画家的处理转化能力,有的人画照片确实画不好,但有的人也能画得很好。

  与这个话题逻辑相同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流水线作画问题,前几年有位高知名度画家流水线作画也引发了一大波批评,但这种批评并没有抓住要点,因为作画不是表演,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画出来的效果,只要画得好,你管他是怎么画出来的呢。淋浴焚香在窗明几净的静室不一定就画得好,蓬头垢面在乱七八糟的地方不一定就画不好;一张一张仔细画不一定画得好,对着一排纸流水作业不一定画不好。齐白石也有流水线作画,但没有人批评他,反而成为掌故秩闻。归根到底,那位画家受批评的真正原因是内在水平明显不够,实不配名,其实,即使不流水线,认认真真一笔一画也同样会受到批评,但不能因此就把批评很表面地落在“流水线”这个点上,应该一码归一码。比如铜器作坊里,匠人往往也是流水线,先敲5个底,再敲5个身,再敲5个把手,然后一个个接起来,只要器形舒服、工艺精致,人们都爱不释手,有谁会在意他是流水线呢;反过来说,若是做得不好,他就是花十天时间才做一把,又有谁会喜欢。再比如齐白石刻印,并不是如一般人想象中的一个字刻好再刻另一个字,而是先从下向上用刀,把所有竖画刻好,再把印石转个方向,把所有横画当作竖画刻。他的观点是“方法要简单,效果要好”,据说陈子庄当年看得目瞪口呆,领会之后大受裨益。

  所以,画家的关键在于作品好不好,而不在于是不是画照片,不过,画照片背后所隐含的内在问题才是值得重视的。画照片盛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方便,不需要跋山涉水千百里,不需要在野外一待就是半天一天,等等,但最大的原因可能还是全国性美术展览的导向吸引力。

  它们在事实上对参与者有极为巨大的现实利益影响,其导向效应经过几十年已经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展赛体”,特征基本上是“尺幅巨大、内容繁复、绘制精细,粗看视觉冲击力震撼”。有什么样的导向就会催生什么样的迎合,面对这种体系套路要求,画照片便成了最便捷实用的方法,对着照片十日一山五日一水,一张画磨三个月,万一没画好再来一张,反正全国美展5年一次,有的是时间,只要画好一张就“成功”了。与画照片类似相关的还有现代投影技术的运用,可以完美解决“形”的问题。所以有人说,即使一位没有绘画经历的人,只要有深谙参赛套路“名师”的培训指点,苦干三年也能够入展,当然这是夸张的玩笑。

  基于这种评价选拔的标准,像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等人提倡的内美之画难有用武之地,即使他们再世也难以入选。其实,这就涉及到了绘画的理念问题,到底是更追求艺术的内美,还是更追求哗众的外美。如果是重视内美,那么读书学习等画外之功就会得到重视,画照片自然难有市场;如果是重视外美,那么画照片必然会盛行。

  (作者系衢州市文化馆副馆长)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画家齐白石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