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的博物馆数字化开放

2020年06月02日 09:5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美术报 

  作者:马琳

  无论对于观众还是带有研究目的的学者来说,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得他们需要的图像资源和资料,无疑是一大福祉。

  在疫情期间,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采取了线上展览的方式。因此一些专家认为,疫情之后,线上展览也会成为一种常态,与线下展览相补充。但是,线上展览的参差不齐也引发了对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那么线上展览与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有什么关系?如何看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采取开放图像资源和展览资料的策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博物馆在后疫情时期发展的新趋势?

  博物馆把展览从实体空间转向线上展览,不仅仅是展览的单次呈现,而是把展览的内容作为长期的学习资源,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线上的优势。通过展览来进行公共教育、学术研究和推广,继续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因此,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在这时就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不只是平时隐藏在后台的一个个数据。我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博物馆资源需要全面开放》中就谈到这个问题,但当时针对的是博物馆图像资源的开放问题。

  在这次的疫情期间,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不但更加开放图像资源,而且把展览和公共教育的相关资料也全部开放,以确保观众获得更加全面和多元的体验。如大都会博物馆因近些年在数字化方面的持续建设和充沛的资金投入,使得其目前所建立起的数据库几乎也构成了一部百科全书。这无论对于观众还是带有研究目的的学者来说,都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得他们需要的图像资源和资料,无疑是一大福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从2017年就开放其从1929年以来的展览史图片资料,2018年又将线上杂志推上网站的主页。这本线上杂志有点类似于“博客性质”,着重培养观众对艺术学习的兴趣与习惯,是美术馆入门观众很好的一本学习资料。这次疫情也使得这本线上杂志从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线下公共教育的职能。

  在这次疫情期间,由于许多博物馆采取了闭馆措施,因此线上资源的开放成了大众接触博物馆最直接的一个方式。但是如果博物馆平时的数字化建设做得不充分的话,观众就很难在线上获取他们希望得到的信息,博物馆也会因此流失不少观众。表面上看博物馆开放线上资源和图片,似乎损失了出售图片版权的费用,但是通过多访问的流量他们会吸引大量固定的用户,而这些用户有一部分会成为他们的长期会员。在西方,博物馆是非常重视会员制度建设的,会员费不但是博物馆创收的来源之一,另外这些会员中,不乏博物馆的赞助者和支持者。博物馆通过线上资源的开放吸引会员,既继续发挥了公共教育的职能,又反过来扩展了博物馆的生存空间。

  国内这几年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在硬件的投入上也是花费不菲的,就像这几年的“智慧博物馆”建设已经成为博物馆发展一个新的课题。但是国内的博物馆在数据开放方面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展的,数字化建设不应该只局限于内部流通或者说只是摆设,博物馆数据与图像资源的进一步开放,这也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与包容”的一种体现。如果国内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与资源开放能够与线上展览、公共教育有效联动的话,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通过博物馆来加强对艺术的学习和理解,从而提升全民美育。

  编辑: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