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券的券面设计

2020年09月03日 17:5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杨听松

  纪念券不是批量生产的工业消费品,而是有思想有内涵的,有民族文化之根的艺术品。有一枚纪念券,因为它在题材上的大胆拓展,券面设计上的精美大气,成为近期纪念券市场中冉冉升起的明星——由中国印钞造币有限公司出品发行、故宫博物院授权并参与创意设计的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券。

  从民国到现代,无论是不同时期的地方纸券和中央纸币,还是新中国的人民币,都曾以故宫建筑形象进入券面设计。而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券,这枚由最了解故宫文化的故宫博物院和最了解券钞的印钞总公司联袂打造的主题纪念券,积极寻找故宫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对接点,将我们千百年的文化底蕴与社会经济生活衔接,创造了经典的券上“紫禁城”,为传统历史文化赋予新的文化能量。

  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券的正面选用紫禁城代表性建筑太和殿为主景,背景辅以紫禁城鸟瞰图,使雄伟壮观和历史深邃同时展现。很多人可能没有到过故宫,但一定对太和殿不陌生,因为在很多故宫的图片文集上,常常会出现一座雄伟庄严的宫殿,它就是太和殿。紫禁城从明朝开始修建,600年间不断修缮,而太和殿始终是紫禁城的门面。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中轴线上。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建筑。位居东方三大殿之首,也是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单这一座宫殿就占地两千三百平米,长六十四米,宽三十七米,高三十五米,面积之巨、气势之雄、历史之远,堪称世界宫殿建筑翘楚。紫禁城于明永乐18年(公元1420年)建成,初名奉天殿,明嘉靖时改名皇极殿,清顺治时始称太和殿,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建。太和殿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场所,皇家的很多重要庆典活动都在这里举行,中国民间常常将其称为“金銮宝殿”。所以这枚讲述紫禁城600年历史的主题纪念券,用正面来表现太和殿就是最合适不过了。

  券面上以正面全景视角展现了这座恢弘大殿的正面全貌,背景辅以紫禁城鸟瞰图,这样不但呈现出更立体的视觉感受、更纵深的观察视角,也强调了太和殿的特殊中心地位和它与故宫整体建筑群之间的关系。券面的构图庄严宏大,同时又不失变化,色彩运用大胆、富有激情又不失浪漫,红色为主底色,金色作为辅色,建筑造型结构准确又表现细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600年的历史流动演绎,仿佛在欣赏者眼前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

  纪念券的正面表现的是紫禁城建筑恢弘画卷,纪念券的背面则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雄浑气象。

  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券的背面选用故宫九龙壁右侧第一条龙为主景图案。龙乃中国远古先民创造之神兽,龙可上天入地,呼风唤雨,威力无比且变化莫测。中国是龙的故乡,神龙形象凝聚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特征,是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长期以龙寄托对美好生活之热烈追求,更自称为“龙的传人”。

  券面上选用“龙”形象,也是很有讲究的。皇帝被称做“真龙天子”,紫禁城是明清皇家建筑群,也是名副其实的“龙”之建筑,故宫的殿堂、桥梁、丹陛、石雕以及帝后宝玺、服饰御用品等常以龙作为纹饰。故宫里到底有多少龙,恐怕谁也说不清。券面上的这条“龙”,更是大有来头,故宫九龙壁是中国三大九龙壁之首,皇极殿门前的七彩琉璃九龙壁,颜色绚丽美观,构图严谨,令人叹为观止。形体有正龙、升龙、降龙,每条龙都翻腾自如,神态各异,正所谓“九龙盘拿戏骊珠,云雾冥冥蜃气孤,恍惚电光来破壁,半空飞出所翁图。”

  海水澎湃,洪水滔天,老龙凶猛,吞江吐海,非高手画不出这等气势。券面上这条神龙体型细长,苍劲有力,曲身张牙舞爪,怒目圆睁,双眉高耸,鼻似如意,扬须摆尾,其足部为五爪。只见它脚踏海水江崖,在云海中搏击翻腾,体态舒展,苍劲雄浑。龙身下为海水江崖纹饰,波涛汹涌,惊石拍岸,激起层层浪花,烘托出巨龙升腾的磅礴气势。券面上的神龙游于水之上却不脱离水,通过跃动的水纹以及水纹与水纹之间的层次关系来实现这种韵动感。除了色彩,也将故宫九龙壁对于龙的造型、线条以及龙与背景之间的节奏与韵律做了完美生动的演绎。除了造型,故宫九龙壁的一大艺术特色就是采用亮丽的黄、蓝、白、紫等颜色,使得九龙壁的雕塑极其精致,色彩甚为华美。券面在色彩上也作了精彩的处理,龙身为辉煌的金色的,背景处蓝白相衬托,黄蓝紫错杂的海水江崖纹饰显得券面层次更加丰富。神龙游于券面,苍茫浑沌,跌宕相呼,具万千气象皆于脚下的豪迈雄健之美,把东方审美中的气象万千和神兽的形态、神韵、威严表现得别有生意。

  券面之间,流连于紫禁城历史建筑和华美雕塑的沧桑之中,仿佛真的回到了历史的岁月里,我们仿佛能够在这里洗尽历史的尘埃,感受这座皇家宫廷建筑群在历史中的永恒之美。

  咨询热线:18751876276,联系人:王琼。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建筑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