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干草垛》的正确打开方式 光与影的流动变化

2021年09月26日 14:3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在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的一生中,1890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的11月,他买下了位于Giverny的房子,在此以前,他在那里租住了七年之久。那里的房产和花园经过莫奈的修整和扩充,成了他余生中创作的灵感来源。也是在这一年,这位印象派先驱着手创作《干草垛》(Stacks of Wheat)

  虽然系列画这一概念他已经思考多时,但是《干草垛》是他付诸行动的关键标志。此外,莫奈还自创了一种展示作品的形式,1891年5月,在“印象派传奇经纪人”保罗·丢朗-吕厄(Paul Durand-Ruel)举办的画展上,莫奈的15幅《干草垛》同时亮相,别有新意。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莫奈干草垛系列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莫奈干草垛系列

  莫奈在这一主题下画了大约25幅油画,其中的6幅收藏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创作于1890年8月末或9月初以及1891年2月。《干草垛》是系列创作上的突破,他以住处附近的田野为主题、以连绵起伏的山丘和漫山遍野的树木为背景(见下图),反复琢磨草垛在画面上的布局,以确保形态准确无误。更为重要的是,莫奈的各种假设推演促成了全新的尝试,即探索他选定的随着气候条件变幻无穷、瞬息即逝的场景。

  Depicting

  “Instantaneity”

  描绘“瞬间”

  莫奈抓住了系列组画的主要特征。1890年10月7日在给朋友古斯塔夫·杰弗罗伊(Gustave Geffroy)的信中,莫奈写道:“我根本画不出来麦垛的系列变化,因为在这个时节,日落西下的速度让我无从捕捉……工作进展缓慢得令人崩溃,我越来越觉得,把想法落实到画布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要表现的是在所有‘包藏’之上的‘瞬间’,同样的光普照万物、变化多端,肤浅的感受与表达让我忍无可忍、深恶痛绝。”

  莫奈把这种全新的创作形式称为“系列”,这个理念概括了他在探索“无穷变”过程中的自我反思。1870年代中期,莫奈多次使用过“系列”一词来描述同一主题下不同版本的画作,比如他眼中的圣拉扎尔车站。

  正如莫奈所述,他的创作又慢又难,然而他欣然接受这种挑战,这点至关重要。在画《干草垛》时,他把草垛作为一个主题,一部分在户外写生,一部分在画室里完成。他以不同的大环境为背景、反反复复地画某一孤立的主题, 这种全新的方法成了莫奈独特的创作方式。

  早在1892年,莫奈就开始将他的构思付诸行动了,他的目标是探索“更加严肃的艺术品质”。根据很多艺术史专家的记载,莫奈的创作主题常常与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有着高度的契合。1880年代,莫奈花了一段时间周游四方,此后随着他年纪渐长、收入稳定及购入房产,他以自己所处乡村为主题的创作热情才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研究学者保罗·塔克(Paul Tucker)指出,莫奈在19世纪下半叶借用法国乡村丰富的物产抒发了爱国和思乡情怀,并且将这种情怀与法国的现实社会联系起来。

  Assessing

  the Series

  解析《干草垛》系列

  莫奈想要向世人证明自己是艺术家而非工匠,他的创作来自灵感而非知识,他只是把灵感运用到了自然法度之中。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对于馆藏的6幅《干草垛》油画的最新研究显示,莫奈在多元化的创作阶段中,尽管主题相同,产出的作品却不尽相同。例如,在《干草垛(夏末)》和《干草垛(秋日黄昏)》中,麦垛的形状、大小、在地平线的位置以及背景里的房屋都略有不同。

  同样是雪景,《干草垛(融化,日落)》里面的变化最大,在借助X光和红外线透视研究时,我们发现草垛的宽度被严重缩小了。

  X光成像现实画作中的干草垛曾被改小

  草垛的布局也不尽相同,如《干草垛(日落,雪景)》中草垛的位置最独特,在《干草垛(雪景,多云)》中,有一个草垛甚至被完全删除了。

  莫奈《干草垛(日落,雪景)》

  莫奈《干草垛(雪景,多云)》

  红外扫描显示,画中右侧的草垛并没有出现在最终版本里

  除了《干草垛(雪景,多云)》,下图的《干草垛》同样采用了标号30风景画格式的标准画布,令人惊奇的是这两幅画最初可能画的都不是冬季雪景,或者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多次调整了他的构思。研究发现,初始层面上的背景有一部分是绿色的,说明创作的时间应该不是1890-1891年冬季,景观也不是雪景,由此推断这两幅画是在入冬之前草木尚青的时候画的;最初画面上有几处鲜艳的红色后来也消失了。

  在这两幅画上,莫奈用白色颜料盖住了原先的画面,使结构和质感模糊不清。最初层面的景物包括住家附近生长的燕麦、干草、罂粟等,从这些花草植物的颜色可以推断,莫奈可能从1890年夏天开始动手画画,等到8月底画草垛时,便把那些搁置一边了。这两幅画的色调和尺寸都与莫奈的《吉维尼草原》或《燕麦田》相似,具有可比性。

  莫奈《吉维尼草原》,日本福岛县立美术馆藏

  莫奈《燕麦田》,美国弗罗里达大学塞缪尔·P·哈恩艺术博物馆藏

  由于莫奈在创作过程中做过很多改动,所以要想探究《干草垛》系列之间的内在关系几乎无迹可寻。艺术史学者保罗·塔克在一篇关于“1890年后莫奈的系列”的文章中指出,《干草垛》系列的“尺寸不尽相同”,“很明显,莫奈没有选择用某一特定尺寸的画布来表达某种效果、季节或草垛的形态。”

  莫奈画《干草垛》时用了四种尺寸的画布,其中五幅采用了非标准尺寸(60 x 100 cm)、七幅用了标准编号40的海洋格式画布(65 x 100 cm)、九幅用了标准编号30的风景格式画布(65 x 92 cm)、四幅用了标准编号30的人物格式画布(73 x 92 cm)。

  五幅《干草垛》采用了非标准尺寸(60 x 100 cm)画布

  尽管如此,这组系列画的基本模式仍然一目了然:非标准尺寸的五幅画中,有四幅画了两个大小不一的干草垛;七幅画在编号40画布上的有六幅画了两个草垛,布局上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画在编号30风景画格式画布上的大多数只画了一个草垛,而且都是近距离特写。

  Variations

  on the Theme

  主题中的变换

  很多分析文章都把《干草垛》视为一个整体,理由很简单,“莫奈在展示系列画时有意把每幅单一的画看为集合整体的一部分,力求打造大型组画的累积效果。这种尝试影响了他作画的习惯……在莫奈眼里,整体的系列画与单一的画同等重要,而且系列画成了他创作的终极成就。”

  尽管我们应该把莫奈的系列画当成一个整体来欣赏、比较,但是仍然要留意每一幅画的个性,因为每一幅的画法都截然不同、体现了莫奈的工作难度。

  技术分析表明,莫奈对背景基调做了不同程度的尝试。比如《干草垛(夏末)》的整个画面采用了开放的笔触,充分展现了地表景观。

  《干草垛(日落,雪景)》和《干草垛(秋日黄昏)》的画面层次厚重结实,即使在层次单薄的画块,地面的颜色也是模糊不清的。

  还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在《干草垛(夏末)》和《干草垛(秋日黄昏)》中,天空部分显示出弯弯曲曲、锯齿状笔刷痕迹,这种画法与莫奈的《桑维卡,挪威》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它的《干草垛》则没有采用这种画法。

  莫奈《桑维卡,挪威》,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干草垛(夏末)》用的是非常轻薄的笔触把厚涂颜料置放在一起,技法流畅自如、炉火纯青,而有些画作,如《干草垛(日落,雪景)》则放弃了厚涂颜料画法,使画面看起来比较平直、带有笔刷的印记。

  《干草垛(消融,日落)》最与众不同的是,画家用从暗到亮的方式处理了最显著的部位。莫奈通常都是以柔和的基调入手、之后加入鲜亮的颜色,而这幅画为了显露画面底下的层次所以涂掉或者刮去了一些画块,这是莫奈别具一格的技法。

  我们在分析《干草垛》时,似乎问题比答案更多,然而毫无争议的是,莫奈在作品中采用的各种画法是他探索、创新的力证。系列画虽然有着同一性,但是每一幅又独具内涵。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莫奈干草垛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