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收藏:战争与鲜血的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5日 16:56 文物天地

1916年 袁世凯像中华帝国洪宪纪元拾圆金币 246.4万元 2008年中国嘉德春拍 1916年 袁世凯像中华帝国洪宪纪元拾圆金币 246.4万元 2008年中国嘉德春拍 民国十八年 孙中山像国币拾分、贰拾分、伍拾分精铸(PROOF)样币一组3枚 220万元 2006年中国嘉德秋拍   民国十八年 孙中山像国币拾分、贰拾分、伍拾分精铸(PROOF)样币一组3枚 220万元 2006年中国嘉德秋拍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孙中山像中圆、壹圆银质样币各1枚 112万元 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孙中山像中圆、壹圆银质样币各1枚 112万元 2010年中国嘉德秋拍

  王志军

  在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古老的中国社会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巨变。在货币领域,从以两为单位的银锭,逐渐向以元为单位的银币转化,并由外国设计制造向国产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白银在中国大陆的货币领域销声匿迹。除了为平抑上海金融秩序及和平解放西藏时用旧钱模铸造过民国银币外,民众只能在文革“破四旧”时和博物馆中见到清末和民国时期的银币。

  上世纪80年代收藏热的兴起,使原本用于熔炼白银的银元华丽转身,成为了收藏品中的一员,特别是近年来,火热的收藏投资不仅使海外银元倒流,也催生出了水平越来越高的赝品。

  这些被收藏和投资追宠的银元,主要是清末民初的中国银元和同期的外国银元——西班牙的“双柱”、墨西哥的“鹰洋”、美国的“贸易银”、日本的“龙洋”、英国的“站人”和法国的“坐人”等银元。

  晚清时期,因外国银元大小统一,重量适中,在使用中少了切割携带之劳而广受欢迎,由此导致白银外流,清政府中有识之士主张开铸银元。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廷在广州首铸银币,主币计重七钱三分为一元,并铸行一元、半元、二角、一角、五分五等为一套,其中的一元币比外国银币重一分,后恐引起民间私熔取利之弊,遂改铸七钱二分为一元,与外国银元的重量相同,各省竞相仿效。至民国初年,铸行银元数百种,有的铸量过亿,有的仅存样币数枚。

  铸量最大、影响最广者当推民国时期的“袁大头”(正面为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头像)、“孙小头”(正面为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头像)、“帆船”(正面为航海帆船)三种银币。比之数量稍少,价格略低者为四川军政府铸造的“汉”字银元和云南铸唐继尧共和银币。数量偏少、价格略高者属北洋造光绪元宝、造币总厂铸光绪元宝、甲辰年江南造光绪元宝、宣统三年造大清银币,当时在收藏界属低档银元。这些银元现仍是集币者的初级藏品,价格也发生了惊人变化。

  新中国对货币体系进行了改革,第一版人民币以百、千、万元为单位,第二版人民币确定以分、角、元为单位,除镍制分币为辅币外,金、银等贵金属彻底退出货币体系。晚清、民国时期铸造的银币,被国家指定部门收购、熔化,转成工业用材。那时,一枚26克的银元,收购价沿着一元、五元、十元、十五元的阶梯缓慢上行,与今天十元一克的银价有着天壤之别。

  

  改革开放后,银元进入收藏领域。为买到银元,收藏者出价必须高于国家收购价,并冒着扰乱金银管理秩序、走私文物和投机倒把等多重罪责的风险。这一时期的银币市价稳定,普通银元价格徘徊在20至30元间。“袁大头”因特殊的历史背景,庞大的数量,成为银元市场价格的基准。80年代初,“袁大头”每枚20多元,十年间,“袁大头”才升至45元。同期的“孙小头”市价在40至43元间,“四川军政府”银元价格与“孙小头”相同,“帆船”银元在55至60元间,“北洋造”“湖北省造”“造币总厂”“江南甲辰”龙洋的价格百元左右,宣统三年造“大清银币”价格略高。外国银币中,西班牙“双柱”、墨西哥“鹰洋”每枚65元左右,英国“站人”银元每枚50元,法国“坐人”银元每枚45元,日本“龙洋”每枚45元。

  细分起来,同类银元中的不同品别,价差很大,如“袁大头”同样品相的壹元银币中,民国三年、九年、十年版的价格在45元时,民国八年版的价格在60元、中圆(伍角)价格在80元至120元,壹角和贰角币价格10元,甘肃造壹元币价格千元左右,签字版银币价格在万元左右。

  这一时期的银元价格涨势平缓,“袁大头”“孙小头”之类的低档银元,在收藏市场的价格仅高出其自身的银材价格。国际银价折合人民币每克1.5元时,每枚银元的材料价格约39元左右,收藏市场的交易价格仅50元。历经20年,“袁大头”从30元涨至60元,远逊于同期其他收藏品类的涨幅。这些低档普通银元的价格,一直在略高于银价的价位上运行,既说明了人们对身边的常见之物的熟视无睹,也证明了收藏流通钱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台湾《民生报》1993年8月3日刊发一则“袁大头行情节节涨”的文章,被北京报刊转载,“袁大头”市价迅速由45元攀至60元,一个月又回到起点。此时,港台地区的“袁大头”壹元银币已由1991年的200元新台币涨至300元新台币,中圆银币涨至1200元新台币,壹角银币涨至500元新台币,贰角银币涨至100元新台币,其中,民国九年(1920年)铸贰角“袁大头”银币2万元新台币。壹元签字版“袁大头”银币的市价为15万元新台币,中圆签字版“袁大头”银币为8万元新台币,壹角和贰角签字版“袁大头”银币的市价7万元新台币。

  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出大陆和港台地区收藏理念和方法的差距。当时是买方市场初始阶段,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银币买卖交易者尚处在懵懂状态,极少数明白者成了小有成就的收藏家。进入90年代中期,各种银币被收藏交易者细分,银币收藏不再是几个明白人分享的蛋糕。加之艺术品拍卖业的发展,银元进入公开交易市场,市场已无秘密可言。在公开市场中,5元钱买到一枚价值5万元银币的经典案例,已是越来越遥远的神话了。

  

  2000年后,银元市场波澜不兴,市价有所涨升,但比起书画市场,银远连“小巫”都算不上。古代钱币、银元、铜元、铜镜等收藏品依然是“大众”的品位,“大众”的价格。200万元买不到一幅名家名作,但可以买到古代钱币,银远、铜元、铜镜中任一品类的系列藏品,打造出自己的收藏帝国。

  银元的疯涨,得益于通货膨涨背景下的人心焦虑,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特别是金价每盎司冲上1500美元,带动银价上涨,国内银价每克涨至10元,每枚“袁大头”的银材成本由多年前的约39元,涨至约260元,而“袁大头”的市价在2010年和2011年间一度冲过千元大关,标志着银元从理性的收藏时期跨入了疯狂的投资阶段。

  今天,人们在买卖银元时,已从一枚十枚的交易量发展到一卷(百枚)十卷。收藏者细化着银元的版别,最普通的“袁大头”被好事者罗列出了“0”版,“三角圆”等几十个版别,且有愈分愈多之势。这与其说收藏,不如说是猎奇更恰当。投资者蜂拥而上,根本不顾坊间“袁大头”有8亿枚之多的传说,使市价远远超过了其内在价值。

  想想,银币的一面禾穗簇拥着楷书竖写的“壹圆”,另一面是翘着小胡子的肥硕光头,双目凝视着前方,他就是至今毁誉参半的民国首任大总统袁世凯,袁总统因变成袁皇帝被人们在政治和道德上唾弃,虽没将“袁大头”回收熔化,但改铸了其他图案的银币。袁世凯在银元上的头像是当今出镜率最高、市价也最高,也最受珍视的袁世凯形象。数量较少的袁世凯戎装像银币及数量更少的袁世凯飞龙银币则是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倍受追宠的银币名品。

  不能说这是一个错误。收藏文物就是收藏历史,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可以用历史来镜鉴今天。可惜的是,“袁大头”作为财富存在收藏者手中,而不是当权者人手一币。可是,手里存着成百上千枚“袁大头”和其他袁世凯像银币的收藏投资者,有谁在财富增长之余,反思历史呢?

  文物收藏正向财富收藏转化。在投资者眼里,可能每枚沾满鲜血和故事的银元,首先是打败通货膨涨的利器。对收藏者而言,市场定价权永远掌握在出价者手中。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世间已经没有几人,看见银元就想起“一块银元的故事”——一个苦大仇深的孩子,揣着一块亲人卖身得到的银元,跨上了推翻旧世界的战场,银元因挡住了一颗罪恶的子弹而留下深深的弹痕。上世纪30年代铸造的苏维埃银元,从诞生到传承,不只一人献出了鲜活的生命。正因为如此,它凝聚着新旧世界交替带来的财富聚散因缘。而我们无论拥有的财产如何巨大,留下的可能仅仅是银币上稍纵即逝的指纹。

  

  在投资避险盛行的今天,银元以其文物和贵金属的双重属性,常给收藏投资者带来惊喜。原本用来促进商品流通的货币,一旦成为收藏品,价格就成倍增长。笔者儿时用过的枣红壹角和背绿壹角,当时可买10块水果糖或一个装在蜡纸袋中的黑圆面包。而今,她们的身价已上升近万倍,现在用来买两张她们的钱,可以买下路边面包店中所有的面包。这就是收藏投资的魅力。

  不是所有的钱币都有此殊荣。价格与价值相差很远的收藏品,都存在着风险。近年,“袁大头”涨势强劲,如同勇攀新高峰的楼市:任何时机买入都是正确的,任何时机卖出都是错误的。在这种财富效应影响下,“袁大头”带领银元团队翻越了一个又一个的市价高峰,又等待着下一轮的攀登。从走势可看到有明显的资金操作痕迹,它让26克重的普通银币成了真正的领头羊。越是这种时刻,越要警惕。“袁大头”的价位,已失去了大量买入的投资机会。其他品类的银元,市场仍给我们留着机会,如单价360元左右的法国坐人银元及外国早期银币、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金银币。英国在印度铸制的对华贸易用“站人”银币(普通年代)市价千元左右,同期法国在越南铸造的对华贸易用“坐人”银币(普通年代)市价350元,两者铸造同样精美,含银量和重量相近,只是“坐人”存量稍大于“站人”,但比“袁大头”又少了很多。古代伊朗的“萨珊”银币印有历代国王的头像,市价不高,现在的当地民众不喜欢收藏它们。丝绸之路上许多小国的金银币,随着这些国家的消亡,人口迁移,收藏它们的多是研究者兼收藏者,收藏它们,会是一件有意义、有意思、有回报的事情。

  银币收藏投资领域并非净土,各式赝品充斥其间,以“袁大头”为例,浙江产“袁大头”银币至少有三次“飞跃”,前几年出现的一批“袁大头”银元原光币和“帆船”银元原光币,传系台湾流出,但表面无丝毫氧化痕迹,难道1949年蒋介石把金银运往台湾的50年间一直存放在真空里?这批银元部分表面纹饰浅,不像国民政府造币厂所制。近见有人执高档民国银币求售,镜面呈黑灰色氧化层,纹饰精细,击之声色悠长,云台湾某官僚或富豪所遗,足以惑人。古丝路银币中已出现巴基斯坦手工艺人打制的银币与西亚出土的金银币混在一起的现象。所以,收藏投资银币首选真品。投资了大量的“袁大头”固然很好,若从历史、文化、艺术的角度去收藏一些其他银币,可能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6月中旬,“袁大头”普通版壹元银币市价降至700元,风险骤至。而此文印成书至读者手中时,它的市场价格又会是多少?无人能知。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