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收藏穗逊京沪(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30日 09:55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微博

2012年5月成交价7.13万元的“高”大型平肩弧裆空首布(通长:96mm)。 2012年5月成交价7.13万元的“高”大型平肩弧裆空首布(通长:96mm)。 2011年11月 97.75万元成交的“齐返邦长大刀” 六字刀 2011年11月 97.75万元成交的“齐返邦长大刀” 六字刀 2010年5月以352.8万元成交的战国赵铸大型“武阳”背“一两”三孔布。 2010年5月以352.8万元成交的战国赵铸大型“武阳”背“一两”三孔布。

  文、图/记者 江粤军

  在2010年中国嘉德(微博)春拍古钱币专场中,存世孤品——战国赵铸大型“武阳”背“一两”三孔布经过近40次激烈竞价,最终以352.8万元人民币成交,创出古币拍卖新纪录,这标志着古钱币市场的升温大幕急速拉开。到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古钱币专场推出的754件拍品成交率为92.57%,总成交金额达到3271万元。

  古钱币市场“渐入佳境”,是否因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辨伪识真的难点与判别标准在哪?京沪穗三地的古币市场是否同步?未来趋势又如何?著名古钱币专家带你深入堂奥。

  青铜使命:两千多年铸币不歇

  谈论中国古钱币,首先要做个界定。在收藏市场上,古钱币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中国古代铸币,在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货币史上,铸币一直到清代末年都担当着主要的货币角色,其中,尤以青铜铸币为常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高崇文教授表示:“在我国,货币大约是从商周时期进入了社会生产分工的大发展时期开始出现的。商周时期的海贝或铜都是实物货币,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则是从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中国的金属铸币一出现,材质就选择了青铜。这与西方古代以金银打制币为主要货币有着质的区别。

  上海古钱币专家孙仲汇认为,青铜肩负起铸币重任,主要原因在于:“春秋战国时期,谁的实力强,谁就能称王称霸。而青铜作为制造武器、农具的主要原材料,可以说关系着政权存亡,其价值因此上升到非常高的地位,具有作为钱币的坚实基础。”

  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卫荣研究员,则对选择青铜成为铸币原料的文化元素进行了深入剖析:“中国古代长期用青铜铸造货币的原因在于:中国的青铜时代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力和意义,比任何其他早期文明地区都来得深远。现在我们无论在哪家省级博物馆,几乎都可以看到美轮美奂的古代青铜器。夏商周时期,这些器物很大部分是礼器,本身就是一套维系社会的礼仪制度、意识形态的象征。有了这种青铜文化,才形成了一套穿越千年的青铜价值体系。凭什么青铜能充当一般等价物?前提就在于它的价值人人都能接受。”

  尽管历朝历代也不乏用金、银等来铸造仿制钱币的,但那基本属于宫廷的赏赐物,并无真正的货币流通功能。孙仲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史书记载,元宵节,唐明皇跟杨贵妃用金、银做成开元通宝样式,分撒给三品以上的官员,让大家争抢。而守在宫外级别比较低的官员,一看到谁出来手里捧得多,就可能蜂拥上去一抢而光。”

  文化内涵:可补充纠正史料

  以金属铸币作为古钱币的范畴来探讨,中国的古钱币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古代货币种类最多的春秋战国时期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方孔圆钱阶段。其中方孔圜钱直到20世纪初才退出历史的舞台。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可能会觉得先秦的刀布币距离现在已有两千多年了,能存留下来的不会太多。但是孙仲汇则说:“这些古币的存世量并不少。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时,要求天下富豪集中咸阳,而富豪们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把这些刀布币在老家就地埋起来。不料秦末大乱,很多富豪有家归不得,埋在地下的钱币也就从此湮没无闻了。”

  那么,中国的古钱币,究竟有怎样的文化内涵呢?什么时期的古钱币更有历史文化价值呢?

  资深藏家齐同民认为:“中国古钱币上的钱文计重、纪地、纪值,真、草、隶、篆,日、月、星、辰,各种文字和符号丰富多彩,把中国文化的亮点都集中在一枚小小的钱币之上,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他特别强调,“宋代钱币的钱文不少都是书法名家或当朝帝王书写的,由于名家书法书写在绢帛或纸张上保存不易,所以我们见到的就相对较少,但宋代古钱币却非常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孙仲汇则强调:“中国历史上关于货币这一方面,有的朝代记录得不是太详细,有的则有错误,如果钱币本身能补充、纠正史料的话,那就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了。像金代钱币,原来史料上记载非常少,现在发现了一些这个时期的古钱币,价值就相当高了。而且金代钱币的艺术水平很高,钱文一般人是写不出来的,所以没法造假,价值上又锦上添花。几年前拍卖过一枚金代的天眷通宝,落槌价是120万。现在很多人都说宋钱艺术价值高,但大部分宋钱留存下来的量挺多,所以没有金代钱币这么奇货可居。几种造币量少的宋代钱币,如靖康铜钱才比较贵重。又像我们一般看到的都是绍圣通宝、绍圣元宝,而绍圣重宝只造了一点点就停铸了,这个就很有价值了。若单就铸造工艺看,南北朝时代的钱币、两汉时期的王莽钱币,水平也非常高。”

  广州藏市:藏家功利性较强

  尽管古钱币收藏的热潮这两年才初涌,但市场的铺垫其实由来已久,尤其是京沪地区。上海某拍卖有限公司钱币部经理徐至嵚表示:“北京、上海的古钱币市场上世纪80年代末就逐步形成了。北京的古钱币市场发展比较稳步,全国各地藏家也喜欢汇聚北京进行交流,而且上世纪90年代末内地拍卖行业也从北京兴起,近年来每季都有五六家大型拍卖公司拍卖古钱币,创纪录、领风头的古钱币拍卖基本都诞生于北京。由于氛围好,古钱币收藏级别也多,入门也不会带来太大经济压力,所以北京有很多人群,包括年轻人甚至是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上海虽然起步也早,但收藏气氛要弱一些,而且拍卖公司的古钱币专场少于北京,收藏人群的年龄段也老一些,基本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年轻人还需要进一步引导。而广州的古钱市场晚于北京、上海,近年来发展得比较快,主要是因为港澳台地区的藏家或币商涌入进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目前,广州的拍卖公司尚无设古钱币专场的。另外,广州钱币市场上出现的更多是投资客。投资不用看长远,无论什么品种,只要短期内有炒作机会就行。就这点而言,现代金银币的投资性更强些。现代金银币是由金币总公司发行的,文字资料非常齐全,而且属于国家货币,造假可能性小,又是贵金属,想要短期升值、投资,这个入门门槛会低很多。当然,古钱币的文化收藏价值明显要高于现代金银币。”

  广东省集币协会副会长李志超也认为,古钱币在广州并不太受藏家“青眼”,一方面在于其辨别真假难度较高,另一方面是广东人比较务实,收藏者或说投资者希望手里的东西,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赚点钱,能以藏养藏。“直白地说,广东藏家的功利性还是强一些。这方面亟须专家进行培训,让更多人懂得古钱币的文化价值,提高鉴别能力,才有可能出现收藏热潮。”

  辨伪识真:辽代钱最需小心

  由于古钱币品类繁多,给造假者一定的想象空间,所以,收藏古钱币,对于基本的造假方式不可不知。

  对古钱币鉴定深有研究的周卫荣说,古钱币造假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新铸,此种翻砂为多;二、改造,包括改刻、挖补;三、新刻。早期的古钱币磨边不磨面,要是发现早期的钱面有磨痕那要警惕了。

  而古钱币的伪造之风也并非自今日始,清同治年起,由于不仅文人雅士喜欢古钱币,普通的爱好者也日渐增多,因此人们对古钱币的关注由比较单纯的历史文化价值,扩展到其经济价值。特别是到了民国年间,为了经济利益进行伪作就比较多了,但当时的方法相对单一,容易辨别;上世纪90年代,作伪开始出现多元化;到了2000年以后,古钱币作伪水平大大提高,高仿层出不穷,甚至很容易“绊倒”一些老专家。

  孙仲汇也认为,当代人的造假手段高明。“现在最让藏家头疼的是辽代钱。以前辽代钱极少见,甚至很多国家级的博物馆都没有,但最近东北地区出土了一些,结果假的马上就跟进了,而且五花八门,随便挑个辽代的年号就臆造。因为辽代钱钱文本身就写得比较马虎,铸造工艺也很粗糙,所以现在真假莫辨,很多人都不敢收。西夏钱也有同样情况。”

  不过,孙仲汇认为多上手必有收获,因为古钱币的存世量非常大,把玩多了,时代特征自是了然于心。“这和古书画不一样,即使是书画鉴定家,他所能看到的明代书画也很有限,更不要说宋元等时期的了。”

  同时,孙仲汇告诫新入行者千万不要闭门造车,以为自己在家里看了几本有关古钱币的书,眼力就足矣。“好多人都是中年以后才开始玩钱币,而且一般是有钱有闲的成功人士,他们可能从心理上拒绝再当‘小学生’,也不想从最基础的收起,一上手就要玩高档的,结果往往是被假币‘玩’了一把,输得惨不忍睹。所以收藏古钱币不能跳过小钱,必须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另外,不懂钱要懂人,要找到可靠的人帮自己掌眼。也别存着捡漏的心理,风景区和地摊上的假货多得不胜数,要到信誉好的币商或拍卖行‘寻宝’。”

  收藏之道古有垂范

  对古钱币的收藏研究,古人早有垂范。周卫荣指出,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已有收藏、研究古钱币之风,顾煊《钱谱》可以为证,可惜原书已散佚。

  孙仲汇也提供了一系列的例证:“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宝物中,有窖藏的大量古钱币,包括战国时代、汉代、六朝各个历史时期很稀少的古钱币,一看就是有选择性收集的。南宋洪遵所写的《钱志》,是流传至今的古钱币著作。清代咸丰年间画家戴熙家里也发生过一件和古钱币有关的逸事:戴熙和父亲都很喜欢收藏古钱币,一次父亲卧病在床,动弹不得,恰巧戴熙找到了一枚珍稀的古钱币,拿给父亲看,父亲一高兴,当即从床上一跃而起,吃下了两大碗饭。” 

  齐同民则特别谈道:“中国人有怀古念古尚古的传统,古训教人,启迪现实是自然而然的事儿。古人收藏钱币就是因为喜欢,因为好古,希望代代相传。而今人收藏大部分想的是值多少钱,这是最本质的区别。”

  不过,今人的逐利心理在清代已有滥觞。“清以前人们收藏古钱币主要是研究、欣赏,好古之风使然;清,尤其是清晚期之后,除研究、欣赏外,人们对其经济价值的追求逐步上升。”周卫荣如是说。

  关于当下古钱币藏家的“成分”,孙仲汇如此分析:“收藏和投资各占一半吧,有很多开始抱着投资心理的人慢慢也玩起来了,喜欢起了钱币背后的文化,从逐利渐渐过渡到欣赏。最初他们买进卖出不停手,后来爱上了,即使能赚大钱也不舍得卖了。有人本来就是因为喜欢而收藏,后来资金紧张卖掉一些,发现获利可观,生财有道,也就做做生意了。” 

  如果是以投资为主要目的的话,孙仲汇认为收藏古钱币就得注意以下几点了:一、古钱币的品相要好;二、要大家喜闻乐见的,不要那种太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否则别人看不懂,就很难换手了;三、要投资大钱,这样才升得快;四、起价不能太高,太高要升上去就难了。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