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谈中国机制币研究文献与若干新成果
机制币的研究已近百年,从机制币诞生不久开始,由外国人与中国人从不同的角度,开始了对有别于传统钱币的机制币的收藏与研究,比如早期的伍德华、邹缪、施嘉干、耿爱德、成恩元等,他们的著作是中国机制币研究的早期经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建国后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与历史原因,机制币研究基本陷于停滞状态。指导改革开放之后,全国形势逐步好转,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也逐步发展起来,钱币研究也提上了学术研究的日程,经过中国钱币学会与全国各地钱币爱好者、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机制币研究迎来了一个繁荣的春天,涌现出了很多出色的成果和专家,比如施嘉干、吴榕、董文超、李小萍、郑仁杰、马德和、段洪刚等,而贡献卓越的单位也有很多,比如上海钱币学会、河南钱币学会、江苏钱币学会、广西钱币学会、安徽钱币学会等等。这些单位和个人,以不同的方式,为整个机制币研究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很多成果,尚未得到系统的评述与研究,本人尝试通过当前容易接触到的机制币研究成果,对此做一个系统的论述,以期能帮助机制币研究者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机制币研究的大致概况和主要成果,从而为将来做更多更好的机制币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了解一个学术领域,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了解该领域已有的成果。
机制币的本身历史,有一百多年,而研究机制币的历史,只有不到100年。在这个时间段里, 产生了很多对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帮助的科研成果,有的是图录,有的是档案文献资料选编,有的是个人单项的研究成果,还有的是大型系列丛书的单个项目,林林总总,十分丰富。很多书成为了经典著作,值得我们重视和给予必要的研究。本文尝试着分门别类地对100年来,中外机制币研究有相关的成果作一个排列和介绍,以便对研究者有用,促进行业的发展,为钱币事业其一点点铺垫作用。不妥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不吝指教。
机制币的概念,专指近现代以电力机器制造的各种硬币,包括金币、银币、镍币、铜币、铝币等,有时也包括铅、锡、镁三种材质,但铅、锡材质的没有成为正式货币,只有镁币曾经短期在东北地区依靠日本殖民势力的推动而流通。下边就以材质为界限,分别介绍各种材质的机制币的主要成果书。
1,综合类
这类书其实不多,毕竟很少有人能把研究的范围延伸得这么广,但也有一些出色的作品值得关注。在这个领域最值得一提的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三本书,可以作为代表。最早的作品是美国人耿爱德的《中国币图说汇考》,该书1966年美国出版,内容非常详细,综合研究了中国近现代金币、银币、镍币和铝币等,是最早全面研究铜币之外所有其他金属币的经典著作,附录了大量真实可靠的钱币照片,有很多是首次披露,成为研究中国机制币的案头必备工具书兼理论指南。遗憾的是该书一直没有出版中文版。作者耿爱德已经去世数十年,为中国钱币研究事业呕心沥血,非常期待我国专家学者能有机会和条件把这本世界级的机制币巨著翻译出版,以为中国机制币研究添砖加瓦,为繁荣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中国人的作品是《中国近代铸币汇考》,施嘉干编著。本书介绍的是我国清末至民国期间铸造的金、银、镍、铝币及纪念币。各种铸币的重量、面值、铸造年代、流通情况等,都有简要的说明,并附有图版147幅,币照830余种。原书于1949年出版。1949年,作者鉴于在美国时看到外国收藏家中有很多人收藏了中国机制币的伪品,他决意以自己多年研究之心得,写一部西文之中国币考,以别真伪、正视听,后成书《中国近代铸币汇考》。这本书内容涉及清代、民国时期的机制金、银、镍、铝等质地的钱币和邻国铸币,对中国机制钱币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考述和研究,是当时地极为难得的专题论著,而作为了解和认识中国近代机制币的参考书,直至今天,也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上海书店在1989年将该书重印出版,成为极为重要的机制币专著。
第三本是《中国近代机制币》,作者沈鸣镝,中华书局[微博]2005年11出版,该书是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第十八种。该书由“概论”“目录”“图录”3部分组成。概论用文字对机制币的形成、发展等作较系统的介绍,目录和图录依次对照,把机制币按金、银、铜及其他材质为顺序进行图列,同材质又分清代与民国。机制币收集的范围从中国机制币的产生起,到1949年为止。研究中国近代的机制币,已有多人进行,也取得了一些单独的成果,但沈鸣镝的《中国近代机制币》则是一个综合的成就,与分散的单个币种成果有所不同,这也许是作者在钱币研究上具有家学渊源的原因吧,又经过自己多年的刻苦努力,对中国机制币的基本情况十分了解,搜集的币种和材质图片十分齐全,较受钱币研究者和收藏家的欢迎,对促进中国机制币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遗憾的是该书的文字论述部分相对薄弱,读者还需要对照其他专门种类的机制币专书,才好参考,获得全面的认识。但是瑕不掩瑜,作为一本综合的机制币图片参考书,十分出色。
此外,综合类的机制币成果,还有下列几种:
《中国金银镍币图说》(中英文对照),蒋仲川编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重印本。该书主要取材于作者解放前从事钱币收藏交易的一些实物见闻,收集了很多当年就很出名的品种版式,以黑白拓图呈现给读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国内可以看到的很多主要机制币。
《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编者戴志强、沈鸣镝。中华书局2008年重印再版。该书为我国著名钱币收藏家戴葆庭先生所藏钱币拓片的精品。其中多数是名品、珍品、孤品和绝品,价值远高于一般钱币,尤其是其中的机制币部分,更是重要参考资料。而且该书拓片均十分精美,是钱币收藏者和钱币学、经济史、货币史研究与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施嘉干先生旧藏中外钱币》,上海博物馆编,上海美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施嘉干是著名收藏家,这本书是他捐赠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中部分精品选集,大量珍稀罕见的机制币实物资料,使该书成为了研究收藏机制币的重要文献。
《中国历代货币大系》第8卷,清民国银锭银元铜元部分以及上海博物馆藏钱币之《清代民国机制币》卷,也是机制币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
2,金银币类
这类研究成果相对其他种类而言要丰富得多。在这个领域,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专家学者、收藏家们,自五十年代以来,陆续出版了不少重要成果,其中最为学术界重视的有下列几种。
《中国历代金银货币通览-近代金银币章卷》,董文超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1993年出版,大16开本精装彩印,全书共872页。该书为中国最全面、最精致的一部金银币图谱。全书几乎囊括了中国近代发行的所有金银币品种及大量版式,包括大量样币及珍稀品种。正文还是中英文对照,图片部分约五分之一左右为精美彩图,附录中内容也十分丰富实用。到目前为止,该书是国内所有收藏研究金银币的最重要参考书。1993年至今,国内外包括港澳台,还没有第二本同类作品可以相比。黑白拓图版的有《中国银币辞典》,张永华编撰,199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微博]出版,品种版式十分齐全,是银币收藏界常用工具书之一。
除此之外,就是3本非正式出版的图录,其一是1980年中国人民银行编印的《中国银币图册》,每枚币均有经过测量的含银量数据,图片也全部采用照相制版,虽然是黑白图,也十分清晰美观,是研究整理近现代银元的必备参考。其二是1981年香港著名收藏家张璜编印的《中国银圆及银两币目录》,该书材料主要来自作者自己及朋友的珍藏,包含许多前所未见的珍稀品种。其三是香港收藏家、机制币专家林国明与马德和合作编辑的《中国金银币目录》,该书每隔两年左右修订一次,由泰星钱币公司出版。
在分省研究成果领域,已知有《新疆金银币图说》,林国明、马德和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清代吉林银圆图谱》,王春利编著,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江南龙洋图鉴》,陆荣泉、顾鼎民编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出版。这些书都是值得认真阅读参考的专著。
3,铜币
与金银币相比,铜元的著作更更多,学术价值更高。从1935年以来,出现了很多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收藏家,他们在收藏研究之余,写出了很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虽然铜元价格没有金银币高,收藏没有金银币火,人数没有金银币多,但是,铜元研究的成果,却明显多于金银币,也许是金银币价值大,所以更多人去关注它的收藏价值与获利价值了,愿意下功夫做研究的反倒少了。铜元研究成果有四大名著之称,下边分别加以介绍。
首先是美国伍德华于1936年在巴黎结集出版的《中国当十铜元》(The Minted Ten-Cash Coins of China )。这本书的成就主要第一次对一个种类的中国机制币进行分类研究。标志着中国机制币研究进入了科学研究领域。此书全面整理了中国1936年以前发行的主要省份的十文型铜元。全国除了吉林、西藏、新疆、苏维埃、伪政权所发行的铜元之外,所有其他省份均包括在内。这种以历史背景考证为依托、以钱币实物为中心、以版别为目标的整理方式,是全面而且深入的。该书所整理的部分也就是中国铜元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这次整理的结果,为中国钱币史保存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使得后人可以根据这个文献去继续进行收集、整理。也使得货币史中辅币的研究有了一个可靠的原始文献。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份珍贵史料不至于因为历史的变迁而散失无考。因此这本书被尊称为中国铜元研究的第一经典。
其次是1997年,台湾中青年收藏家、专家郑仁杰编撰了全新彩色照相版的《中国铜元鉴赏》。此书在中国铜元收藏与研究的历史上有两大贡献。其一,是第一次彩色照相制版的机制币研究成果。其二是“欣赏铜辅币之美”。中国铜元博大精深,图案文字千变万化,极具艺术性,无不赏心悦目,就是那些普通品种的美品,也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此书的彩色照片把美的享受与追求融入其中,引导收藏者、爱好者进入铜元收藏与研究的另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第三大名著是2006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第十九种《中国铜元分类研究》。中国著名钱币学家戴志强阅读该书后作序称之为“中国铜元研究的希望”,该书由云南民间钱币学者段洪刚耗时6年完成,作者依靠网络,善于学习,勤于调查研究,克服种种困难,写成这部140万字的巨著,为中国铜元的科学研究奠定了一个广泛、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苏维埃革命政权时期铸币;第二章、晚清政府时期至民国政府时期铸币;第三章、民国政府时期新开铸的厂、局铸币:第四章、日伪政权与东土分裂政权铸造币;第五章、代用币;第六章、私铸币;第七章、外国早期在华流通铜元;第八章、机制方孔钱;第九章、赝品铜元。从这个章目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内容涵盖面相当广,详细研究了从面值一厘、一文十文、五百文等所有面值的品种版式,极大地跨越了当代所有的专门目录,涉及到了铜元铸造、发行与流通的各个方面,并在若干领域作出了新的探索与研究。作者继承了伍的华的分类方法,在学术思想上,以历史学—钱币学—铜元分类学的学术序列为中心建立框架,重视所有种类、面值的铜元在历史上的地位。收录了各个品种、版式的图片4036个,其中2800余品为作者藏品,其他图片来自国内藏家、香港、台湾、美国藏家的提供,是目前国内所有铜元目录书中收录最全、选择最精的。钱币图片都按实物原大尺寸排列,并尽可能给出每一枚的直径、厚度、重量,以便更真实地反映铜元本身在铸造过程中的变化,给收藏者与研究者更详尽的参考。该书把中国铜元收藏与研究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学术的高度、艺术的高度,可以说是到目前为止铜元领域的一次总结,从而该书成为了一部集大成的著作。但该书也存在若干不足与缺陷,比如校对不精、少数图片失真、若干观点值得商榷、有些论述与讲解个性化太浓,犯了学术研究的大忌等,都说明作者还年轻,缺少历练,需要继续学习与提高。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刚开始进入学术研究的年轻农民专家来说, 有这个成就已经非常难得,所以2009年中国钱币学会授予该书金泉奖提名奖也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吧。第四本也是段洪刚的作品,书名是《中国铜元谱》,2007年中华书局出版,此书普及率非常高,因而被收藏界称呼为“段乙谱”。该书因为开本小,价格适中,全部品种版式有参考价格,所以很受读者欢迎,对普及铜元收藏与研究,普及钱币文化知识有很大的贡献,据说所有铜元爱好者都人手一册,目前正在准备出版修订版。
当前学术界最重要的铜元研究成果,则是2008、2009年中华书局分别出版的《中国钱币大辞典》“清编-铜元卷”和“民国编-铜元卷”。该辞典是对近一百年来中国铜元研究与收藏的成果总结,汇集了至今所知的所有铜元品种版式以及各种背景和历史知识,并综述了很多理论问题,是机制币研究领域里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之一。此外还有不少值得一提的重要铜元著作成果,比如广西钱币学会主编的《中国十文铜元版式研究》(2003年)、成都钱币学会主编的《四川铜元研究》(1999年)、杜坚毅编著的《新疆铜元图说》(1998年)、李晓萍编著的《中国铜元图典》(2000年)、张培林主编的《中国机制铜币》(1991年)、曹昳编著的《清末四川铜元》(2010年)等等,可谓成果丰硕,此外还有其他各种一般性作品及资料选集,以及一些未能公开出版的参考文献,比如吴榕先生编著的《中国铜币分类》、江苏钱币学会编辑的《中国铜元资料选编》等等。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在近现代中国机制币研究中,铜元领域的研究走在了学科的前沿,成果丰硕。其次是金银币的研究也正在逐步壮大,相对比较冷门、滞后的,则是镍、铝、镁、锑等几种金属或半金属机制币的研究,至今没有较为完整的成果出现,诸多问题依然是作为金银币或铜币的附属存在,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现象,当然也和原始文献资料贫乏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