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钱币上的汉字:从有到无为哪般

2016年08月08日11:32   新浪海南  收藏本文     

1904年和1920年马来亚发行的“壹圓”大洋,有中文、阿拉伯文和英文。   1904年和1920年马来亚发行的“壹圓”大洋,有中文、阿拉伯文和英文。 1935年马来亚“壹大圆”纸币,正面有中文。 1935年马来亚“壹大圆”纸币,正面有中文。 1941年马来亚发行的壹圆纸币,正面背面都没有中文。 1941年马来亚发行的壹圆纸币,正面背面都没有中文。

  文\图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在流通到海南岛的一些外国银元和纸币上,很大一部分都铸有或印有中文。有趣的是,这一现象止于1937年之前的钱币,此后发行的外币上就再也看不到汉字的身影了。个中缘由又是什么呢?

  譬如,在1904年和1920年马来亚发行的“壹圓”大洋正面,就有中文、阿拉伯文和英文3种文字,其中楷体的“壹圓”两个大字居中。

  而1927年和1931年荷属印尼先后发行面值25元和10元的纸币背面,共有4种文字加以说明纸币的用途,其中中文居左。

  1935年马来亚发行的一元纸币,正面正上方为一行中文“叻嶼呷国库银票”,左下角有3个手写体的汉字——“壹大圆”;纸币左侧还有一片留白的位置,对着光线一照,里面有一个老虎头的暗纹水印。

  海南钱币鉴定专家张书裔告诉记者,“叻嶼呷国库银票”就是口头简称的“叻币”,也叫“老虎纸”,主要由文昌、琼海的华侨从马来亚带回,在文昌、琼海一带流通,这是由于民国政府滥发货币,通货膨胀,老百姓都不信任国币造成;在经济、文化中心的海口,人们最认可、市面上流通的是港币。

  然而,到了1941年发行的马来亚一元纸币上,老虎头的防伪水印还在,但不再标注中文。

  无独有偶。1941年和1943荷属印尼发行和流通的25元和1元面值的纸币上,背面也只剩下两种文字,不再有中文。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东南亚国家不再在钱币上使用中文呢?

  “清代咸丰八年,即1848年,海口被迫开放成为通商口岸之后,不但有大量的洋货、洋币流通到海南市场,更有大量的沿海居民下南洋谋生,加上历史上的移民,侨居东南亚的侨民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话语权,对当地的文化也产生了影响,钱币上的汉字恰恰体现了他们身份和地位非同往日。”钱币收藏专家王福和认为,“可是,从清末到民国,积贫积弱的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衰败,但毕竟国家还是统一的、独立的,海外侨民的身板还是硬的。直到1937年日本侵华,国军无力抵抗,节节败退,民众流离失所,度日艰辛,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一落千丈,那些东南亚小国,自然也放弃在纸币上使用中文了。”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纸币老钱收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