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宋铜母钱课题研究

2017年12月11日 13:5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郭喜林

  泉界对北宋铁母的特征及如何鉴别早已有了共识,而对北宋铜母问题则讨论了几十年,至今尚无定论。商家与藏家各抒己见 ,可谓百家争鸣 ,众说纷云 。有的钱商,为了赚钱,把品相好一点、精美一点的铜钱,都说成是“母钱”,弄得“母钱满天飞”,降低了母钱的标准。这种情况说明,如何认识和鉴别北宋铜母的问题已经成为一项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

  北宋采用翻砂法铸造钱币,因而母钱的存在毋庸置疑。母钱,即翻砂铸钱用的模具。母钱分为雕母和铸母。铸母由雕母翻铸而成,其用途有二:一是作为母样存档备查,二是作为模具铸造流通行用钱。铸母又分为铜母和铁母。应当说,现在研究北宋铜母确实比较难 ,难就难在,没有档案资料作依据,也缺少铜母泉谱作参照。目前,就连比较权威性的《北宋铜钱》一书,也没有一枚铜母钱的标注。退一步说,即便有档案资料和母钱钱譜,也要从钱币实物出发,具体钱币具体辨析。因为钱币的币种不同,币型不同,版式不同,书体不同,母钱的表现形态也不尽相同,所以必须通过比较去认识和把握母钱的特征和标准。

  这里的关键,是要明确比什么。应该紧紧围绕铜母钱具备的要素去进行比较。

  一是看材质,比优劣。材质的不同直接反映出钱币品质的不同,母钱、初铸样钱、普通钱所用的铜材和做钱范用的材料肯定有所区别,制作母钱肯定要用最好的铜材和精细的砂料及优质辅料。优质材料应该是制作母钱的物质要素,即硬件要素,这也是母钱的显著特征。

  二是看做工,比精度。从钱币实物看,铸造的钱币上下代之间,尺寸上有差距但很小,尤其是母钱与样钱之间尺寸上的差距更是微乎其微。而母钱与普通钱之间尺寸上的差距则比较明显。另外,钱币直径的大小,钱体的薄厚,有很多人为因素在制约,如铸工印范时操作是否严格、规范;钱币铸出后,人工打磨用力的大小,砂轮速度的快慢,打磨的深浅……这些都决定着钱币的尺寸,很难准确反映铜液冷缩形成的正常差异,所以钱币两代之间比直径、比厚度,没有决定性意义。而钱币精度上的细微差异恰恰体现着钱币的不同品质。精不精看细部,细部决定精度,精度决定品质。精工细做应该是母钱的技术要素,即软件要素,这也是母钱的又一个基本特征。母钱精于初铸样钱,初铸样钱精于普品,这是钱币铸造的客观规律。

  三是看雕痕,比标志。雕母钱,是工匠手工雕刻的。因此,雕母的地张不可能清理得非常干净,在字根、轮郭底口处常常会留有雕母的痕迹,如刀痕、凹线、凸块等,这些雕刻痕迹通过翻砂工艺又会传到铸出的铜母钱上。这就是说,在铜母钱身上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总能找到雕母的痕迹。而铜母钱的下一代即初铸样钱,雕母的痕迹基本化尽。雕母残留在铜母钱上的痕迹,是铜母钱的特殊记号,这也是铜母钱区别于初铸样钱的标志性特征。此三点,可以概括为“三看三比”

  为了做到准确比较,还应该把握三点:

  第一,比较的前提必须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同币种、同币型、同版式、同书体的钱币。币种不同,币型不同 ,版式不同,书体不同,钱币的状态、精度也都不一样。因此,不是同币种、同币型、同版式、同书体的钱币,比较没有决定性义。

  第二,鉴别母钱至少要有三枚同币种、同币型、同版式、同书体的佐证品。即一枚是普通品,一枚是普品中的美品,一枚是初铸样钱 。这三枚佐证品缺一不可,缺了一枚,铜母就无法得到确认。

  第三,进行四次比较,做到逐级佐证。一是普通品与美品比较,用普通品佐证美品,防止把普通品当作美品;二是美品与初铸样钱比较,用美品佐证初铸样钱,防止把美品当作初铸样钱;三是初铸样钱与所要识别的铜母比较,用初铸样钱佐证铜母,防止把初铸样钱当作铜母。四是普通品与所要识别的铜母比较,进一步查验铜母钱与普通钱在铜质上精度上特征上的差异。此三点,简言之:“四同四品四次比较”。

  按照“三看三比” 四同四品四次比较这一思路,笔者曾对下列四枚需要鉴别的母钱按币型大小分四组分别进行四品四次比较。       

  (二)

  第一组:宣和通宝小平美制隶书钱四品四次比较。

  2005年冬,笔者入藏了一枚宣和通宝小平美制隶书钱即图1钱。是品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铸造,直径24·84毫米,厚1·38毫米,重3·8克。青铜质,色泽泛白,钱体光润细腻。油亮的黑漆古包浆,秀美的钱文,精美的品相,令人爱不释手。对于此品,上过手的泉友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普品中的美品,有的说是初铸样钱,有的说应该是母钱。笔者一向注

  重在同版比较中认识和鉴别钱币的品质,于是找到三枚精度不同的同版对照品,按其精度依次为图2、图3、图4钱。图1钱到底是何种品质的钱币,与对照品比较比较就清楚了。

  首先,图4钱与图3钱进行比较。图4钱直径24·44毫米,厚1·18毫米,重3·2克,生坑出土,青铜质,铜质较粗糙,制作不精,字口浅,钱文有铸缺,出现流铜,一眼看上去,就是一枚普通钱。图3钱直径24·56毫米,厚1·22毫米,重3·4克,生坑绿锈,青铜质。材质较好,做工较细,钱体较光洁,字口较深,转角较清晰,虽背郭稍有移范,也应该是一枚普品中的美品。

  其次,图3钱与图2钱比较。图2钱直径24·74毫米,厚1·28毫米,重3·6克,青铜质,生坑罐装,红斑绿锈。是品各方面都比图3钱精致得多,铜质光润,做工精细,钱文纤细,字口利索,穿口打磨光洁,转角清晰,背郭方正,钱体干净,看上去很有母钱风范,应该是一枚初铸样钱。初铸样钱是从头炉钱中挑选出来的样品钱,它比普品中的美品更精美。初铸样钱是母钱最有力的佐证。

  再次,图2钱与图1钱进行比较。一是从铜质上看,图1钱铜质比图2钱的铜质精良得多。经国家质检部门检测,图1钱含铜66·79%,含铅21·51%,含锡9·06%。如此高铅锡配比的白铜,富延展性,铜液的流动性好,钱体的各个角落乃至细枝末节都能铸到位。这种材质正是制作母钱所用的优质铜材。母钱的材质必然有母钱的包浆。当年铸造钱币,为防止粘砂,便于脱模,要在母钱上涂上一层润滑油脂。钱体上的油脂长期与铜质结合,形成了黑色氧化层,俗称“黑漆古”。

  图1钱的“黑漆古”包浆就是这样形成的。二是从做工上看,虽然图2钱已够精致的了,冷眼看与图1钱没什么两样,但细细对比还是差那么 “一口气儿”,差就差在:字口、外缘里口不如图1钱的字口、外缘里口深;外缘底线不如图1钱的外缘底线清晰;背郭四角变得圆滑,不如图1钱的背郭四角分明;拔模斜度不如图1钱的拔模斜度明显。

  这些细微差距正是图2钱铸造时铜液冷缩形成的正常差异。三是从雕痕上看,用肉眼可以清楚地看到图1钱雕母留下的刀痕,如“宣”字末笔末端底口、“和”字第四画即“撇”画上下边底口、“通”字“用”部右边底口、“寶”字“目”部左边底口与地张交汇处都有非常明显的凹线(请看细部放大图)。

  这些凹线即刀痕是母钱胎带来的,俗称“胎记”。而图2钱已经见不到这种“胎记”。

  最后,图4钱与图1钱进行比较。两者的差异就更加明显:图1钱材质精良,地张干净,钱文细挺,字口深竣,穿口光洁,内郭方正,外轮精整,拔模斜度明显,颇有雕母风格。

  相比之下,图4钱在这些方面相去甚远。如果将图1钱放在宣和通宝小平钱的大堆里比较,更显得特别精美。

图1钱  正面与背面图1钱  正面与背面
图2钱正面与背面图2钱正面与背面

  图3钱正面与背面

图4钱正面与背面图4钱正面与背面
(三)(三)

    第二组:通宝折二正字篆书钱四品四次比较。

  2004年初,笔者入藏了一枚元祐通宝折二正字篆书钱即图1钱。是品,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铸造。直径29·84毫米,厚1·98毫米,重8·8克。《北宋铜钱》定为一级 ,极罕见 。由于当时对铜母的标准并不清晰 ,只是觉得是品非常精美 ,水红铜质, 暗红色传世包桨 ,做工精细,边轮虽略有磨痕 ,但品相极佳 。到底是何品质的钱币?笔者也曾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入藏了三枚与是品同版的钱币,即图2、图3、图4钱。笔者对这四枚钱币进行了四次比较。

  首先,图4钱与图3钱比较。图4钱青铜质,黑龙江五常出土,干坑绿锈,直径29·44毫米,厚1·78毫米,重8·1克。图3钱青铜质,生坑出土,红斑绿锈,直径29·59毫米,厚1·88毫米,重8·2克。图4钱与图3钱在铜质、尺寸、重量上所差无几,但在精度上差距明显。图4钱虽然穿口进行了打磨,钱文比其它同类普品精美,但与图3钱比,逊色得多,钱文不如图3钱有神,字口不如图3钱深,内郭、外缘不如图3钱的内郭、外缘立整,笔画有粘连。两者相比,图4钱是普通品,图3钱是普品中的美品。

  其次,图3钱与图2钱比较。图2钱青铜质,内蒙古东部生坑出土,钱体泛黑,伴朱砂锈,直径29·84毫米,厚1·91毫米,重8·6克。二者铜质上虽然看不出太大差异,但精度上差距明显:图2钱钱文精美 ,工艺精细 ,字面平直 ,字口深峻 ,笔画挺拔 ,转角清晰。而

  图3钱字口稍浅,个别处有粘连。相比之下,图2钱无疑是一枚初铸样品钱。

  再次,图2钱与图1钱比较。看铜质,图1钱铜质细润,呈现油光,而图2钱铜质,略显粗糙。看做工,图2钱虽然相当精整,甚至无可挑剔,但与图1钱相比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图1钱钱文笔画间隙宽松,舒展大气,更富神韵 ;背郭精整,拔模斜度鲜明 ;地张起鼓,呈现鲜明的立体感。而图2钱钱文笔画的间距显得有点儿紧;字口较浅;地张起鼓不够鲜明,立体感变弱。再看雕痕,图1钱地张与字口底部交汇处 、地张与背郭四边底部交汇处 、地张与外缘底部交汇处均可见雕母留下的细细的凹痕 ,而图2钱同位处已不见凹痕。相比之下,图1钱是一枚更高级别的钱币。

  最后,图4钱与图1钱比较。两者的差异就更加鲜明了:图1钱铜质精良,字口精深,背郭精整,地张起鼓明显,立体感强。而图4钱在这些方面逊色得很,特别是钱文粘连处较多,字口、内郭、外缘明显变浅。如果再将图1钱放到北宋钱的大堆里比较,更是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图1钱 正面与背面图1钱 正面与背面
图2钱 正面与背面图2钱 正面与背面
图3钱 正面与背面图3钱 正面与背面
图4钱 正面与背面图4钱 正面与背面

  (四)

  第三组:崇宁通折十抽示开口通楷钱四品四次比较。

  2005年秋,笔者有幸入藏了一枚崇宁通宝折十钱即图1钱。是品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铸造,直径34·48毫米,厚2·68毫米,重10·9克;青铜质,黑漆古传世包浆,人称“黑油亮”;直边,车工背,钱体干净,品相极佳。钱文柔细纤劲,秀美挺拔。形制为宽字、细郭、细缘,属抽示类,所不同的是,“通”字“用”部左上角开口(两笔中间有缝儿)。该版式诸谱未载,笔者称其为“开口通 ”版式 。对于此品,上过手的泉友都说是母钱。到为探究竟,笔者搜集到了三枚精度不同的有比较价值的同版对照品,按其精度依次为图2、图3、图4钱。于是,笔者对四枚钱币进行了四次比较。

  首先,图4钱与图3钱进行比较。图4钱青铜质,黑龙江五常生坑出土,薄绿锈,直径34·31毫米,厚2·58毫米,重10·1克,制作不够精,钱文有粘连,字口出现流铜,一眼看上去,就是普通的流通行用钱。图3钱青铜质,黑龙江五常干坑出土,无锈。直径34·41毫米,厚2·65毫米,重10·5克。图图3钱与4钱铜质基本相同,但制做较精,转角较清晰,字口没有流铜,是普品中的美品。

  其次,图3钱与图2钱进行比较。图2钱直径34·51毫米,厚2·61毫米,重10·3克。青铜质,生坑绿锈,薄锈处露出黑漆古包浆。该品制作比图3钱精细,穿口光洁,轮郭精整,夹钱文较细,笔画间距宽松,笔画形成的夹角清晰。 如“寧”第三笔即“横折”所形成的夹角,其角尖延伸点超过图3钱同位延伸点0·23毫米;“寧”字“ 罒 ”部下端由有笔画合围形成的空心月牙形比图3钱的同位空心月牙形大而清晰。通过两品细部比较,不难看出图2钱不是一般的精美品,而是用于印范的样钱。因为此钱有黑漆古包浆,这是印范钱的一个重要标志。为防止粘砂,便于脱模,需要在母钱和印范钱钱体上涂上一层润滑油脂。钱体上的油脂长期与铜质结合,形成了黑色氧化层,俗称“黑漆古”。此品正是这样一枚印范样钱。其印范使命完成后,便归到流通钱大堆之中,进入货币流通领域。后来入土,在酸性环境下,在黑漆古包浆上面又生成了一层绿锈。此类印范样钱,在出土的北宋钱币中能够见得到,但很少很少。带有黑漆古包浆的印范样钱,是母钱最有力的佐证。

  再次,图2钱与图1钱进行比较。从铜质上看,图1钱铜质比图2钱的铜质更细腻。据检测,图(1)钱含铜51·45%,含铅32·38%,含锡10·98%,含其它金属元素5·19%。这样高锡铅的白铜材质,富延展性,铜液的流动性好,钱体的各个角落乃至细枝末节都能铸到位。据测量,图1钱“崇”字“示”部的第二笔即“长横”长11·62毫米,比图2钱同笔画长度超出0·24毫米; 图1钱“通”字“之”部末笔长12·66毫米,比图2钱同笔画长度超出0·23毫米;图1钱“寶”字“目”部宽2·56毫米,比图2钱同位宽度超出0·21毫米。这些差距正是图2钱铸造过程中铜液冷缩的正常结果。从做工上看,虽然图2钱已够精致的了,但与图1钱相比:一是细微处不如图1钱清晰。由于图1钱钱文挺拔纤细,笔画间距较大,故细微处显得更宽松、清晰。而图2钱钱文略粗一点点,笔画间距变小,故显得聚紧。例如:图1钱“寧”字第三笔即“横折”所形成的角,其角尖延伸点超过“膀尖儿”,比图2钱的同位夹角角尖多延伸0·24毫米; “寧”字“ 罒 ”部下端笔画合围形成的空心月牙形,比图2钱的同位月牙形长出0·14毫米,宽出0·13毫米;图1钱的所有笔画间隙都非常清晰,即自上而下一通到底,而图2钱的笔画间隙,“寜”字“ 心 ”部与“ 罒 ”部的间隙、“通”字用部左上角开口处则出现上通下连现象;图1钱由笔画形成的转角清晰呈直线,由笔画合围形成的口字形(如“寜”字、“通”字内的口字形),其内凹陷处呈四棱楔形,而图2钱同位转角和楔形的棱角变得稍显圆滑。二是拔模斜度不如图1钱明显。图1钱钱文笔画及内郭、外轮上窄下宽,其横竖笔画的横断面呈等腰梯形,其轮郭的横断面呈直角梯形,这样就形成了明显的拔模斜度。而图

  2钱由于铸造时铜液冷缩的缘故,拔模斜度弱化。拔模斜度是母钱的重要标志之一。三是穿口和边轮立面不如图(1)钱光洁。图1钱的穿口和边轮立面如同地张一样平整、干净、细腻,没有任何冷加工痕迹。而图2钱同位处有明显的冷加工痕迹。这一点,可充分证明铸造图1钱所用铜材非常精良,所用的砂料更面细,流程更严格,工艺更讲究。从雕痕上看,图2钱雕母凹痕已经在铸造过程中被铜液冲平,即使用放大镜观察也看不出一丝凹线。而图1钱,用肉眼可以清楚地看到刀痕,如“寳”字尔部第一画起笔处立面转角刀痕非常明显;“崇”字下端地张与上边郭底口交汇处有一条清晰的雕母留下的凹痕;“寧”字左上部的两点底口与地张交汇处有一个狭长形小凸块,凸块周边留有明显的刀痕(看细节放大图),这个小凸块应该是雕母上的残留物,当时修模没有被清平。外轮底口与地张交汇处形成一圈清晰的凹线。这种刀痕、凹线和残留凸块是雕母留在母钱上的特殊标记,也是母钱区别于样钱的一个最重要特征。

  最后,图4钱与图1钱进行比较。两者的差异就更加明显了:图1钱材质优良,字口深竣,地张光洁,轮郭精整,拔模斜度鲜明,具有雕母风格。相比之下,图4钱在这些方面则逊色得很。如果将图1钱放在崇宁钱的大堆里比较,更是给人一种凤落鸡群的感觉。笔者还从古钱币网上调出近千枚崇宁通宝折十抽示类美品(其中,不乏有“母钱”或“样钱”的 标注),与图1钱在精度上逐一进行了对照,其结果无与伦比。

图1钱 正面与背面图1钱 正面与背面
图2钱 正面与背面图2钱 正面与背面

  图3钱 正面与背面

图4钱 正面与背面图4钱 正面与背面

  图1钱 细部放大图

  (五)

  第四组:大观通宝折十降通瘦金书四品四次比较。

  2005年冬,笔者入藏了一枚大观通宝折十钱即图1钱。是品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年)铸造,直径41·84毫米,厚3·18毫米,重17·8克。青铜质,色泽泛白,钱体光润细腻,黑中泛绿的传世包浆,钱文徽宗御书瘦金体,铁画银钩,神韵纵横,气势不凡。对于此品,多数泉友认为是母钱。到底是不是母钱,笔者找到三枚精度不同的同版对照品,按其精度依次为图2、图3、图4钱(拓片),进行了四次比较。

  首先,图4钱与图3钱进行比较。图4钱直径41·24毫米,厚2·88毫米,重16·2克,青铜质,黑龙江五常生坑出土,无锈,铜质较粗糙,制作不精,字口浅,钱文出现多处流铜,一眼看上去,就是一枚普通钱。图3钱直径41·36毫米,厚2·92毫米,重16·8克,青铜质,黑龙江阿城干坑出土,无锈,材质较好,做工较细,钱体较光洁,字口较深,转角较清晰,背郭方正,是一枚普品中的美品。

  其次,图3钱与图2钱比较。图2钱直径41·74毫米,厚3·08毫米,重16·9克,青铜质,河北邯郸出土,罐装,孔雀蓝锈,极美。是品各方面都比图3钱精致得多,铜质光润,做工精细,钱文纤细,字口利索,穿口打磨光洁,转角清晰,轮郭精整,钱体干净,看上去就是一枚初铸样钱。初铸样钱是从头炉钱中挑选出来的样品钱,它比普品中的美品更精美。初铸样钱是母钱最有力的佐证。

  再次,图2钱与图1钱进行比较。看铜质,图1钱铜质比图2钱的铜质更细腻。据检测,图1钱含铜61·85%,含铅19·38%,含锡11·48%。这样的金属元素配比体现了制作母钱的最佳材质,钱文起笔和落笔处都铸得到位。据测量,“寳”字首笔的“点”画比图2钱同笔画长出0.3毫米。因而显得舒展,气势不凡。看做工,图2钱虽然精致,但与图1钱相比还是有些差距:图1钱字口立面如刀切,转角分明呈直线,口内楔状四棱形,笔画间隙通到底,拔模斜度很明显……其精细的做工同上品崇宁通宝折十图1钱的做工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图2钱由于铸造时铜液冷缩的缘故,在这些方面显得逊色。看雕痕,图2钱雕母刀痕已经化尽。而图1钱,用肉眼可以清楚地看到刀痕和凹线,如“寳”字第一笔起笔处有一条1.9毫米长与点画垂直的明显的刀痕,外轮与地张交汇处形成一圈清晰的凹线(请看细部放大图)。这刀痕和凹线是雕母留在母钱上的“胎记”,是母钱的特殊标志。

  最后, 图4钱与图1钱进行比较。图1钱材质优良,字口深竣,地张光洁,内郭外缘精整,拔模斜度鲜明,具有雕母风姿。相比之下,图4钱在这些方面则逊色得很。如果将图1钱放在大观钱的大堆里比较,更是给人一种异常精美的感觉。

图1钱 正面与背面图1钱 正面与背面
图2钱 正面与背面图2钱 正面与背面
图3钱 正面与背面图3钱 正面与背面
图4钱 正面与背面(拓片)图4钱 正面与背面(拓片)
图1钱细部放大图图1钱细部放大图

  (六)

  不比不知道,一比清楚了。通过细致入微的比较不难看出,四组中每组的图1钱不是普品中的美品,也不是初铸样钱,而是母钱。母钱不是自封的,最终需要得到泉家们的认可。第二组的元祐通宝折二母钱,2004年2月6日《开元泉社》将是品鉴定为母钱,并作为珍品列入《北宋钱币精品展示》。2006年7月17日《古钱园地》(北宋折二篇)也将是品鉴为母钱,定为一级,作为珍品展示。后来, 《百度文库》又予以收录并展示。2009年11月11日,在黑龙江省民间藏品鉴定活动中,专家组将是品鉴为母钱 ,并列入《黑龙江省民间收藏精品展》(从上万件藏品中选出37件精品,是品为首件)。第三组的崇宁通宝折十母钱,2014年7月17日,《古泉园地》论坛版主“宣泉”和泉友“gb”、“黄山”等知名泉家、宋钱高手进行了集体鉴别,一致认为,是品铜质精,做工细,品相美,是一枚未经人工打磨、原滋原味、未曾使用过的母钱,称之为母钱“标准器”。 第一组的宣和通宝小平美制母钱第四组的大观通宝折十母钱,也经过了多位泉界高手的上手比较与鉴别,均得到了他们的认同,一致认为前者是用过的母钱,后者是未曾使用的母钱。这些充分说明 ,泉界对这四枚铜母钱已经形成了共识。母钱当年铸量就极少,留存至今的就更为罕见。此四枚母钱原本保管在当朝相关部门,然而不知何时何故流落民间,让藏家有序传承。古钱的精美与珍贵莫过于母钱。这四枚铜母钱铜质优,钱文美,做工精,品相佳,体现了书法艺术与钱币铸造艺术的完美结合,代表了北宋时期铸钱的最高水准,为研究北宋翻砂铸钱工艺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尤其是崇宁通宝折十母钱和大观通宝折十母钱,属当朝存档备查的母样,精美绝伦,绝无仅有,其文物价值、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极高,堪称至宝,弥足珍贵。

  (七)

  总结鉴别北宋铜母钱的实践,笔者有以下五点感悟:

  一是钱币铸造是有规律的。认识这一点对于鉴别铜母钱至关重要。通过每组同版四品钱币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通常情况下,翻铸的钱币,不仅材质越来越差,而且精度也越来越差。钱文越铸越粗,笔画越铸越短,字口越铸越浅,笔画间隙越铸越窄,轮郭越铸越平,流铜越铸越多,拔模斜度越铸越不明显……这是合乎钱币铸造规律的必然现象。由此可以推断,北宋钱币应该是采取滚动式铸造,即用母钱作模翻铸初铸钱,再用初铸钱(经过修穿)印范翻铸美品,再用美品(经过修穿)印范翻铸流通行用钱。这种上代作模铸下代的滚动式铸造,是由钱币铸造的量大决定的。铸量越大,印范钱的用量就越大,滚动铸造的次数就越多。这些印范钱,俗称“印范母”。它们名为母,实则非母,只不过是大量铸币过程中必要的环节而已。把这些“印范母”当作母,无疑是大大降低了母钱的标准,这正是一些泉友对母钱认识的误区所在。同时,混淆印范钱与母钱的概念,把“印范母”当母卖,也正是一些泉商以此赚钱的“奥秘”。

  二是母钱超出了一般等价物的范畴。此四枚母钱都是传世品,这表明:母钱是制造行用钱的模具,不是一般等价物,不应该同普通用钱一样进入货币流通领域,去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而且当朝对母钱的管理也相当严格,对作为钱样的母钱要存档,严格保管;对用完的母钱及时收回,进行集中保管或熔化销毁,严禁母钱流入社会,防止用母钱偷铸私铸流通行用钱,扰乱货币流通秩序。因此,母钱必然以特殊的方式得以保存和传世,这也是目前在原坑大堆里挑不到铜母钱的真正原因。

  三是母钱的个性中看出铜母的共性。事物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此四枚铜母钱分别以各自的币种、币型、版式和书体,表现着自己的母钱个性。从四枚铜母钱个性中不难看出铜母钱的共性,即:铜质精良,做工精湛,品相精美,再加上雕母留下的痕迹,这就是铜母钱的共性特征,也是铜母钱的基本标准,简言之:精制 + 雕痕=母钱。这一判断,已被身边的泉友们所认同,并称之为“母钱公式”。当然,这是指一般情况而言,并不排除没有雕母痕迹而又精美至极母钱存在的可能。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例外。如果雕母的地张和字根清理得非常干净,那么在母钱身上就看不到雕母的痕迹。要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把握母钱的特征和标准,对具体的钱币实物做出具体的恰如其分的判断,不能形而上学,绝对化。

  四是在精制版式中容易辨认母钱。铸造的钱币,没有最精,只有更精。因此,母钱鉴别,应该坚持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这四品母钱均出自于精制版式,这表明:精制的版式,容易看出钱币上下代之间的差异,容易找到合适的佐证品,进而从中鉴别出更精美的母钱。

  五是母钱的特征和标准需要在比较中认识和把握。认识北宋铜母同认识其它事物一样 ,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由此及彼”的比较中实现的。比较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钱币的品质相比较而认知。有比较,才好鉴别,才有对北宋铜母“由表及里”

  的认识。坚持“三看三比四同四品四次比较法,用普品佐证美品,用美品佐证初铸样钱,用初铸样钱佐证母钱,这是认识和鉴别母钱的有效捷径和基本方法,而且具有普遍意义。

  总之,比较是认识和鉴别北宋铜母钱的一把“钥匙”。谁掌握了它,谁就能够进入认识和鉴别母钱的“自由王国”。

  注:本文入选中国钱币收藏首届高峰论坛*窑湾论坛。              

  北宋母钱四品放大图

  (效果图)

宣和通宝小平美制母钱宣和通宝小平美制母钱
元祐通宝折二正字母钱元祐通宝折二正字母钱
崇宁通宝折十母钱崇宁通宝折十母钱

  大观通宝折十母钱

  (作者 :文博研究员,全国钱币收藏博览会成员,黑龙江省收藏家协会钱币收藏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联系方式:手机号  13936335796,微信18246071418喜林。)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铜母钱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