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浅析:金代铸币母样多

2017年12月20日 10:5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作者:北泉轩

  夫金承辽制,宣示存在,皇权名片,改元铸钱。历九帝,117年,纪元改元22次,皆有方孔铜钱母样遗世。或初样,或雕母,或铸母,由浅入深。且铸之必精,工艺超俗。书体多名家真迹,字字珠玑,或楷或篆,金帖照人。何也?汉家辅佐,汉化之深也。限于铜材所囿,乃行银、钞、钱并举之策,然终累钱荒所败。试析之。

  一,初期银钱并行。太祖至熙宗(1115——1141)沿用宋钱,银两,并开铸新钱,可见连续初样。例,国号大金,年号天辅、天会、天眷、皇统。金泉一改辽风,绝罕平漫钱背。虽存内外郭缺乏几何式方园,但面背外郭,必与地章形成垂足;内穿四侧面,必然对面平行修正利落。初样略薄,略粗;后母渐厚,渐精。如天辅样与贞祐母,差别明显。

(41.2;34.17克)。(41.2;34.17克)。

  立国必铸新钱。金国通宝,似应为迄今所见金代唯一国号魏体金样。

(43;23.9克)。(43;23.9克)。
(31.1;9.8)。(31.1;9.8)。
(30.2;7.91克)。(30.2;7.91克)。
(47.5,42.15克)。(47.5,42.15克)。

  二,中期,推行交钞。自海陵迁都进北京改元贞元,至宣宗贞祐(1153——1216)。贞元二年(1154),户部尚书蔡松年恢复钞引法,始置钞库。令“七年为限,纳旧易新”。类有两种,大小钞并行。大钞面值一至十贯文;小钞面值一至七百文。

贞祐宝券壹拾贯钞版。通长196毫米,通宽114,厚度4.5-6.5;银铜材质,重938克。贞祐宝券壹拾贯钞版。通长196毫米,通宽114,厚度4.5-6.5;银铜材质,重938克。

  

  —此为迄今查到的文字记载及仅存实物。至于何时始行钞引不得而知。或沿用宋引。先后铸有贞元、正隆、大定、明昌、承安、泰和、崇庆、至宁、贞祐母样。

(33;13.5克)。(33;13.5克)。

   因战事频起,军费剧增,财用困窘,或海陵起,采大宋通行惯例,始印关子交钞。后渐贬值,物价高启。

(合背。44.5;41.93克)。(合背。44.5;41.93克)。
(合背。26;8.19克)。(合背。26;8.19克)。

   大定十九年(1189),世宗罢交钞十年为限,为永久通用。破损旧钞可以旧换新,并加盖押印。

(43;28.48克)。(43;28.48克)。
(34.2,11.59克)。(34.2,11.59克)。
承安银锭,宝货一两。承安银锭,宝货一两。

  (引自华夏收藏) 承安二年(1197),章宗钞法改革,以旧易新,始收工墨费,12文/贯。

(44;22.74克)。(44;22.74克)。
(27,6.48克)。(27,6.48克)。
交钞伍伯八十足陌(引自华夏收藏)交钞伍伯八十足陌(引自华夏收藏)
(30;8.5克)。(30;8.5克)。
(27;8.85克)。 (27;8.85克)。

  三,末期,钱制崩坏。宣宗兴定起至哀宗天兴(1217—1232)铸钱衰止,交钞烂停,宝会无信。仅稀见兴定、正大、天兴银钱,或兼充银样。

(24.5;4.57克)。(24.5;4.57克)。
(24,4.2克)(24,4.2克)
(33.5;13.17克)(33.5;13.17克)
(24.5;6.05克)。(24.5;6.05克)。
(普品。23.5;3.38克) (普品。23.5;3.38克)

  天兴宝会是以银本位为计值单位的银钞。据说面额为1---4钱。成为金代皇权及其交钞退出历史的标志。金朝降将耶律楚材说,“以至万贯唯易一饼”。金末民力枯竭已甚,当为史鉴。可唏!民国末,亦在重蹈覆辙矣!后发辽沈等“三大战役”时,则凸显民心向背。

  于今,大开发虽未完结,出土新品尚未穷尽。但金代钱币按年号点数,轮廓业已清晰,体系已露端倪。综上可证,金代铸钱脉络可循:

  首先,金承辽制,宣示存在,立国改元必铸方孔铜钱。无脚名片走千家,改天换地喻万民。金融大计,皇权在兹,章宗尤甚,由是奇葩频出,泉苑增辉。

  其次,折当可简,按需续铸。年号元、通、重宝,参差不齐,或为常态。金银铜并铸,各有所用。

  最后,银、钞、钱,并行,缓急调控,平战相应。权钱未见当千,滥觞或为平缓,但交钞运行上下其手,信誉扫地矣!虽如此,金泉依然不失中华铸币风范。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铸币银钱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