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林
北宋钱币,在中国铸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铸量大,版式多,而且钱币精美,特别是母钱展示了北宋顶级书法艺术、高超雕刻艺术与翻砂铸造艺术的完美结合,把中国铸钱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峰。
下面,请欣赏笔者珍藏的四枚高铅母钱:
宣和通宝( 图1 ),徽宗钱,铸于1119一一1125年,传世品,黑漆古包浆。直径24.91毫米,厚1.46毫米,重3.7克,小平,美制版式,钱文隶书,端庄秀美。
元祐通宝(图2),哲宗钱,铸于1086一一1094年,生坑,黑漆古底包浆,钱面少许结晶泛白硬锈。直径30.20毫米,厚1.98毫米,重8.5克,折二型,细字阔缘版式,钱文相传为苏东坡行草,圆美如玉,隽秀飘逸。
崇宁通宝(图3),徽宗钱,铸于1102一一1106年,传世品,黑漆古包浆。直径34.46毫米,厚2.68毫米,重10.9克,折十型,抽示开口通版式(诸谱未载),钱文为楷书,神韵十足,别具一格。
大观通宝(图4),微宗钱,铸于1007一一1109年,传世品,黑漆古包浆。直径41.84毫米,厚3.18毫米,重17.8克。折十型,钱文御书,瘦金体,铁画银钩,神采飞扬。
以上四枚钱币,币种不同,钱型不同,版式不同,书体不同,却有着相同的特点和风格:
其一,含铅高,材质精。经国家专业检测部门检测:宣和通宝钱含铜66.797%,含铅21.512%,含锡9.060%。元祐通宝钱含铜57.698%,含铅31.029%,含锡3.264%;崇宁通宝钱含铜51.448%,含铅32.481%,含锡10.981%;大观通宝钱含铜63.059%,含铅26.753%,含锡7.981%。检测结果表明,四品钱币含铅量均高,超过常品铅含量的三倍左右,为铅铜合金钱币。这样的金属元素结构,其物理特性:一是材质泛白,长期氧化,形成黑漆古包浆。二是质地精良,抗氧化,耐腐蚀,不易生锈;三是材质软,延展性好,溶点低,液体流动性强,铸出的钱币其细节都非常到位,能够最充分地展现钱币神采。高铅材质,是制作母钱的最佳的物质要素。
其二,做工细,工艺精。四品钱币在优质物质要素的基础上,制作工艺考究,技术标准高,流程严格,操做严谨,做工精细。故而钱币实物精美:钱体光洁,细腻油润,地张平整如镜;钱文饱满,锋芒毕露,神韵十足;字口深峻,转角分明,笔画间隙清晰,轮郭上窄下宽,抜模斜度明显;穿口精整,无冷加工痕迹;内郭方正,外轮周整,边道规圆。精工细做,是母钱的技术要素。
其三,都有雕母留下的痕迹。四品的字根、字口立面、轮郭立面均可见雕母传导而来的走刀痕迹,边道底口与地张交汇处均呈现出一圈凹线。崇宁通宝的“宁”字左上部字根处清晰可见雕母留下的小凸块(修雕母时没清理干净)。这些记号(请看四品细部图,实物更清楚)是母钱胎带来的,是母钱的一个重要标志。
综上可见,作为用雕母翻铸而成用于铸造流通行用钱的母钱(原母),有它特殊的材质,有它特殊的工艺,有它特殊的记号。这四品具备了母钱的最佳要素,即材质精良,工艺精湛,有雕母留下的痕迹。宣和通宝,钱面磨损明显,是使用次数较多的母钱。元祐通宝,磨损较轻,是使用次数较少的母钱。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虽旧似新,是未曾使用的母钱。此四枚高铅母钱,是母钱中的极品,为研究北宋翻砂铸币工艺提供了非常难得的实物资料。
附:四枚钱币金属元素检测报告单
后记:笔者在研究北宋铜母的过程中还深切体会到,銅母材质精良,但各有千秋,表现多样:有青铜的,又有白铜的。其中白铜材质,有高锡铅的,有高铅的,还有高钙的,高铱的…………固而要具体实物具体检测,具体辨析。坚持理论与实物相结合,这是识别北宋铜母的认识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