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小型桥足币《彘釿》两版式珍赏

2018年03月20日 10:2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山岚溪韵

  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布。布本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当铜币出现后,人们因受长期习惯的影响,仍称铜钱为布。但前人也有的认为布即钱镈之镈的同音字。布币的形制到了战国时代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由空首变为平首、由大变小;这时的布大致在可分为四类: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杂形布。

  桥足布,战国早中期魏国的主要流通货币,这种布是由春秋时期的空首布演化而来,其币文纪地名兼纪值纪重,以‘釿’为货币单位,有‘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币制,亦称‘釿布’。

  《彘釿》为纪地兼纪值布。 彘,古地名,在今山西霍州市东北今霍州市七里峪 (出自 《实用汉字字典》),霍山七里峪三眼窑因有三股泉水从悬崖上渗涌而名,泉水长流不息,为霍州南涧河即古代彘水的源头,1862年(清同治元年)曾立碑于此。因山西霍州市战国时先属魏,后归赵国。而《彘釿》布币为战国中早期铸币,故而应为魏国铸币。

  在华光普先生所编著的《中国古钱大集(甲)本》中,载入此铭文“彘釿”的布币一枚,并批注曰:“孤品”。尽管在新的宝藏不断被发现的今天,“孤品”的论调已是老黄历,但足以证明此布币的珍罕程度。

  今日展赏的是两品战国中早期青铜布《彘釿》,青铜材质,圆裆、方足、平首,其形制属小型桥足布。两品《彘釿》桥足布皆生坑筒子而出,钱本遗藏于地下历 经两三千年,沧海桑田,大自然巧夺天工,给钱体裹馥上孔雀蓝、墨兰绿绣,美艳动人;两品版式不同但铸制都是异常精整。

  下面就让他们分别展示:第一品粗廓厚肉,地章平整,钱背平素;钱文粗笔画而字短小,与粗挺而又线条流畅的外廓相得益彰,布局在钱面上,非常舒缓自如。第二品细廓,边廓整齐,地章平整,钱背平素;钱文细挺,和第一品比字体较长,彘、釿二字接肩,钱文洒脱自如,钱面丰满而不溢。钱币自然传神,开门真品无疑。

上品,高50毫米,厚2毫米,重14·5克上品,高50毫米,厚2毫米,重14·5克

  下品,高48毫米,厚1·8毫米,重10·8克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足币彘釿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