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小型三孔布《安阳背十二铢》珍赏

2018年04月03日 11:59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山岚溪韵

  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从青铜农具镈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布。布本为麻布之意,麻布也是交易媒介之一。当铜币出现后,人们因受长期习惯的影响,仍称铜钱为布。但前人也有的认为布即钱镈之镈的同音字。布币的形制到了战国时代发生很大的变化,已由空首变为平首、由大变小;这时的布大致在可分为四类: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和杂形布“三孔布”是春秋战国时期首次在钱体上记铸地、记重量的钱币,分大小二等币值,大者一两,小者十二铢,因钱体有三孔,故称“三孔布”三孔布的铸地,有赵铸、中山铸、秦铸三说,综合三种说法,根据其出土区域、地名、形制因素考虑,目前倾向赵铸。

  赵国铸币,约铸于公元前422-公元前386年之间。世传三孔布面文有:上尃、下尃、上苑(艾)、安阳、南行唐( 鱼阳)、北九门、文雁乡、相、阿、妬邑等,计约十几种。战国时期三孔布铸造精工,形制奇特,品相端美,传世及出土数量极微,曾被泉界尊为中国古钱“五十珍”。

  今日展赏的即是一品战国小型三孔布《安阳背十二铢》,赵国铸币,面文安阳,纪地,背文十二铢,纪值,相当于当时半两。此“布”青铜材质,圆首、圆裆、圆足、;铭文古篆,也即大篆体,钱文洒脱俊逸;此布币生坑而出,自然形成美绣,锈色莽苍,红绿斑斓,入骨三分。从多角度赏此布币,无疑无邪,是一品开门见山珍罕布钱。币高56毫米,宽26·8毫米,重8、9克。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