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美术报网
中国近代机制银币,俗称“银元”,主要成份是银与铜的合金。于1949年退出流通领域后,从1980年前后开始又以“收藏品”的身份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机制银币则属于机制币中较为广泛的一种。其发展脉络以及再次登上历史舞台的价值值得深深考究。
机制银币的发展脉络
中国的机制银币始于清朝。清代中晚期,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西方的银币开始大量流入中国,市场上甚至出现了用外国银币套购中国白银的现象,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为了遏制这种现象,清政府开始自铸银币。
最早的机制银币是光绪十年在吉林机器官局铸造厂铸造的,全套共5枚,面额分别为一钱、三钱、半两、七钱、一两五种。此套银币铸造后未及盛行即被废止,因而传世稀少。光绪十五年清政府又在广东设局铸造“光绪元宝”银币,俗称“龙洋”,也称“七三反版”。
光绪十六年,“七三反版”停止铸造,改铸“七二反版”。“七二反版”银币试铸后,因将英文置于银币正面的中国年号之内,被清政府以与体制不合为由禁止发行。后广东钱局造币厂根据户部钦准体制,将正面记省名、币重的英文移于背面,背面的汉文移于正面。光绪十六年广为铸造修改后的第三版“七二反版”,亦被称为“广东龙洋”。后来又鼓铸银辅币数种,开始广泛流通。“广东龙洋”直径39.4厘米,重26.6-27.2克,成色90%。光绪三十一年,湖北省造币厂铸造大清壹两银币,因流通不广而告停铸。宣统三年五月,天津造币总厂开铸“大清银币”。
中华民国元年,天津造币总厂先后铸造孙中山开国纪念币、黎元洪开国纪念币、袁世凯共和纪念币。而四川造币厂则开铸大汉银币,于民国三年一月停铸。
1927年北伐胜利后,改铸一面为孙中山、一面为帆船的银币,自此外国银币逐渐被淘汰,“袁头像银币”和“孙头像银币”广为流通。1935年以后,国民党政府推行法币后,才禁止银币流通。
1928年井冈山造币厂也开始在革命根据地“苏区”筹建,铸造银币。井冈山造币厂的银币上都戳有防止假银币混淆的“工”字标记。1929年1月,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次“围剿”,红军主力撤出赣南、闽西,“工”字银币停止铸造。1932年-1934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后,各区又陆续发行过几种银币,统称为“苏区银行”。苏区银币发行数量不多、流通时间不成。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按一定比价收兑全部银币,近现代机制银币彻底停止流通,退出货币市场。
机制银币的鉴赏及收藏
中国机制银币制作精良、图案考究;银币系贵重金属所铸,存世量有限;近代银币很多种类上的图案、文字出于名人名家之手,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原因,让中国机制银币跻身藏家们追捧的焦点,然而正是人们对机制银币需求量的增加,使得机制银币作伪也日益兴盛。
对于中国机制银币的鉴定,可以从尺寸大小和币重、音质音色、铸造方式、文字图案以及齿边和包浆等方面判断。
尺寸大小和币重:由于是机制币,因此其尺寸大小额定。机制银币是银与铜的合金,所含银质精纯,成色重量准确。含银量在80%—90%之间。
音质音色:机制银币在受到外物敲击时,会发出不同声响,许多人会采用“听音辨器”的方法。—般情况下,真品敲击之下所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通透悠长,而赝品的声音有些短促发闷,有些尖利刺耳,都不自然。但这只能作为辅助方式。
铸造方式:机制银币采用的是冲压技术,银币底板平整,字体、图案深峻,立体感强烈。部分保存较好的银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还能清楚地看见机铸纹。
文字图案:机制银币在文字图案方面主要看有无改刻和修补。一般作伪者会通过修改年号,修补戳记,以普品替代珍品谋利。因此关于字体、图案的详细比对是破解这一作伪手段的良方。
齿边和包浆:这两点是机制银币辨伪的重点。机制银币在铸压后还需在滚边机上滚齿,所以—般情况下,真品的齿边清晰、整齐均匀,齿孔深峻。赝品齿边紊乱,混沌不自然。包浆是机制银币在使用过程中,长时间与空气接触,从而在银币表面形成的一层氧化层。在不同情况下会产生不同颜色的包浆。真币的包浆是常年累月形成的,十分自然。而赝品的包浆由于是人为加上去的,则比较生硬。
对于机制币在市场中的情况,有藏家介绍,对于一些机制银币,很多时候交易量很大,呈批买呈批卖,因为从这样的大量交易中可以获取差价利润。当然珍稀罕见的除外。
钱币收藏家舒文峰认为,一般来讲,经常在钱币市场转悠的人,有类似币商的交易色彩,他们会在全国各地转,找各地的差价,低进高出。
据市场人士介绍,最珍稀的钱币私下交易都是互相商量价格,很难定价,因为存世量太少,藏家很想要就出高价,卖家也不会把钱币身份降低,卖的太便宜。其中的交易理念就是,“用明天的价钱买今天的货”。
对于钱币购藏买家而言,或许最理性的方式就是分散购买各类钱币,切勿将所有资金全部投入在某一个版块。但是收藏要有明确的主线,比如以某一个造币厂的银币为主、以某个时期的银币为主或以某个专题为主线进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