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六年张作霖像背龙凤纹银质纪念币欣赏

2018年12月06日 09:5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 收藏快报  作者:安徽安庆 陈璟 

  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有一枚十分珍贵的机制币,这便是铸造于民国十六年(1927)的张作霖像银质纪念币(见图)。该币重26.6克,直径39.1毫米,系钢模机器冲压而成,正面为张作霖戎装像,人物形象以高浮雕形式呈现,刻画极为传神,面部特征亦相当细腻,该币正面上侧铸有纪年文字“中华民国十六年”,周圈饰以马齿纹;背面中心为北洋政府国徽“龙凤黼黻图”,以珠圈相隔,上书“纪念币”三字,下为英文面值“一元”字样,左右各饰以菊花。众所周知,张作霖是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也是北洋政府后期实际的掌权者,他为何要下令铸造这样一枚纪念币呢?我们不妨从他的戎马生涯中寻找答案。

  张作霖(1875—1928),字雨亭,奉天省海城县(今辽宁省海城市)人。张氏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逐渐壮大,后由新民府官员陈衍庶(字昔凡,陈独秀嗣父)招安,并拜陈氏为义父,遂跻身清军阵营。受到招安的张作霖,先后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平息多次内忧外患,由于战功卓著,得到逐步擢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职。张作霖利用清朝覆亡至民国初兴的这段时间里,迅速发展个人势力范围,并成为北洋军阀奉系的首领,人称“东北王”。

  由于张氏掌控重权,迅速成为各方势力纷纷巴结的对象,左右着政治局势的发展。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攻入北京,自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其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1928年北伐联军对奉系军发动进攻,奉军全线崩溃,当年6月2日,张作霖声言退出北京,被迫返回东北。6月4日,当张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专列驶到沈阳皇姑屯附近的京奉、南满两铁路交汇处桥洞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毁,这位乱世枭雄身受重伤,当日逝世,享年53岁。史称“皇姑屯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银币背面的“龙凤黼黻图”,原为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图样的设计是由时任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科长的鲁迅所拟定,纹样采用的是古代的十二章纹,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服饰上的等级标志,其分别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在帝制时代多绣于皇帝龙袍之上,并按照章数的不同而区分等级,帝王为满章,其中皇太子、亲王、世子俱九章,大小官员按职位高低可饰以七、五章等。总之,十二章是帝制时代的象征,民国初年亦曾作为铸币纹样入选,但因暗含帝制时代标志,遂被废除,铸币计划亦是搁置。既已废除之龙凤黼黻图,为何在废除多年以后再次用于币面之上呢?

  原来,民国时期特别是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北京城则成为各方势力较量的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政权更迭十分频繁。这些活跃于京城政坛的军阀政客,受孙中山、袁世凯头像的流通货币影响,纷纷下令铸造印有自己头像的纪念币,并作为馈赠之物用于拉拢各党派团体,大有舆论宣传和收买人心之意。身为“东北王”的张作霖也不例外,这枚珍贵的纪念银币铸造于1927年,这一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中张作霖大获全胜,并自封“陆海军大元帅”。刚刚入主京城的张作霖,想要坐好这把权利交椅,就必须要拉拢各方势力,加强自身统治力。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一年之后,这位号称“乱世枭雄”的张作霖被逼逃离北京,并死于日本关东军的暗杀行动中。1928年12月,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发表全国通电,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北洋政府统治宣告结束。

  目前所知,张作霖在担任“陆海军大元帅”期间,曾铸造多种纪念金银币(章),均出自天津造币厂,其币面选用的背图亦多采用“复古”之作,如曾用于徐世昌纪念币的“仁寿同登图”“袁世凯像七分脸”,以及这枚“龙凤黼黻图”,这些早已废弃并封存的铸币钢模,或许在张氏主政时期再度得到启用,依旧承担着为政客们提供宣传和服务的使命。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