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汗国钱币考略

2018年12月27日 17:09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契国长老

图1 青铜质图1 青铜质

  直径25.2mm 厚1.7mm 重5.1g

图2 青铜质图2 青铜质

  直径25.2mm 厚1.7mm 重5.3g

图3 银质图3 银质

  直径24.8mm 厚1.7mm 重6.2g

图4 青铜质图4 青铜质

  直径27.2mm 厚1.8mm 重6.4g

图5 银质图5 银质

  直径26.6mm 厚1.7mm 重7g

图6 青铜质图6 青铜质

  直径40.4mm 厚2.4mm 重19.6g

图7 青铜质图7 青铜质

  直径40.6mm 厚2.7mm 重21.2g

图8 银质图8 银质

  直径40.3mm 厚2.8mm 重23.5g

  直径41.4mm 厚2.9mm 重21.1g

图9 青铜质图9 青铜质

  直径41.4mm 厚2.9mm 重21.1g

图10 银质图10 银质

  直径40.9mm 厚2.7mm 重23.8g

图11 铜鎏金图11 铜鎏金

  直径41mm 厚2.9mm 重20.5g

  据《元史》记载,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元帝国。在(1217-1258年)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元王朝曾先后进行了三次西征,相继建立了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或窗国)及伊利汗国(又称伊尔汗国),即通常所谓的“四大汗国”,而其宗主国则是元王朝。

  在“四大汗国”中,其中伊利汗国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子旭烈兀第三次西征时所建,建于1256年。是“四大汗国”中,疆土最广,国力最强的藩国。其疆土东滨阿姆河,西邻地中海,北接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湾。其中包括今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中亚土库曼斯坦及阿富汗西部等地。横跨欧亚大陆,是陆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到合赞汗(旭烈兀孙子)执政时,伊利汗国达到鼎盛时期。

  关于伊利汗国是否曾铸过钱币的问题,《元史》对此没有记载。但按照市场流通规律来看,当时伊利汗国应是必有所铸的。然而长期以来,从未见到伊利汗国钱币有出土的记录,也未见到与之相关的著述。进入新世纪以后,在东北辽吉地区出土的元代窖藏古钱中,相继发现了一些未曾见过的古钱币,详见本文(图1)至(图11)所示,均为笔者所藏。其钱文有伊藩顺昌、伊国久长、伊藩吉昌及伊国延长;形制有小平、小平大样及折十型;币材有青铜质、铜鎏金及银质。根据钱文中“伊藩”和“伊国”之词义,此类钱应是伊利汗国铸币,且是一种国号吉语钱。而其形制多样,铸工精整,当系伊利汗国所铸之流通钱币。然而与元王朝相距万里之遥的伊利汗国钱币,怎会在中国东北辽吉地区出现呢?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最大的可能就是此类钱在当时元王朝境内曾经流通过。因为没有流通,就不会有窖藏,没有窖藏,就不会流传到今天。那么此类钱为什么会在元王朝境内流通行用?史料对此虽然没有记载,但要知道伊利汗国当时是藩国,其宗主国是元王朝。通常藩国向其宗主国朝贡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时伊利汗国将所铸之国号流通钱朝贡元王朝,其目的一是凸显自己国家的存在感,二是向元王朝表达自己的忠心。而元王朝为解决自己的钱荒,就将这些钱币作为流通钱而进入市场,因而才会导致类钱在东北辽吉地区被发现。

  对于此类钱,泉界目前也有不同的说法。郑轶伟先生在2004年出版的《中国花钱图典》中及华光普先生在2006年出版的《中国古钱大集》丙册中,均认为“伊藩吉昌”是“元王朝赐赠伊利汗国之特铸币。”而华光普先生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古钱新品集》中,亦将“伊国延长”说是“元王朝赐赠伊利汗国之特铸币。”笔者认为,此种说法,一是没有依据,二是有违常规。试想元王朝作为宗主国怎会为其藩国铸造国号吉语钱呢?而此类钱又怎么可能再回流到国内参入流通行用呢?

  以上所谈,有些只是个人的主观推测,故仅供参考。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伊利钱币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