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契国长老
(直径25.6mm 厚1.3mm 重4.3克)
提起驺虞峙钱,人们可能有些陌生,但确有此钱传世。最早载录此钱的是成书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的钱币巨著《古钱大词典》,见(图1)所示。据丁福保在该书中介绍,此钱原为清嘉庆朝狄道州知州赵宜暄所藏,后赠与当朝翰林、藏泉家刘青园。青园初得此钱,视为至宝,轻易不示人,据说当时只有少数几位知名泉家如李竹朋、刘喜海、戴熙等曾有幸亲睹此钱,观后赞不绝口,曾先后撰文介绍之:此钱径七分强,孔径三分强,钱文上驺下虞右峙左钱,书体篆隶之间,文极精好,色泽亦极古雅。形模之大小,轮郭之阔细,与常平五铢无殊,洵绝品也。刘青园逝后,家人以精泉十品为殉,驺虞峙钱即居其一。幸亏刘喜海在嘉庆乙卯(1819年)春日,曾得借此钱,拓墨本藏之,才使得该钱拓片得以流传下来。
2006年,华光普在《中国古钱大集》甲册中,转载了这枚驺虞峙钱,并注:“六朝厌胜品类”、“孤品”。笔者认为,将其定为六朝厌胜品类,应无疑义,但定为“孤品”,似有不妥。因为近些年来,出土的古钱币实物资料已经证明,远在六朝时期就已经采用母钱翻砂法铸造钱币了,按照此种铸钱工艺,先雕祖钱,后铸母钱,继而再用母钱翻铸子钱。由此可知,根据此种铸钱工艺,一次绝不会仅翻铸一枚钱,这是常识。因此现在可以这样说,凡是将六朝及其以后各朝所铸造的某某古钱称为“孤品”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驺虞峙钱并不是孤品,笔者就藏有一枚,见(图2)所示,上个世纪80年代中,出土于辽宁法库。今披露于世,与泉界同好共同鉴赏。细观此钱,不难看出,与(图1)酷肖,当系同一种版式。通体绿锈散结,间有红锈斑驳其间,古气盎然。钱文直读,字迹清晰,铸工精好,当系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