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浙江省博物馆藏唐琴 悟中国乐曲文化(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5日 15:56 东方收藏

  随着收藏家的精英化和收藏市场的成熟化,“藏琴成金”正成为近年艺术品市场的大势所趋。由于唐宋时期的古琴数量极为有限,在艺术市场中出现机会较少。因此此类古琴在众多拍卖品中分外惹眼,频频创下“天价”。2010年11月15日,在苏州吴门十周年庆艺术品拍卖夜场上,一张明代晚期的孔府“御书堂”乾隆御用无底蕉叶古琴以5800万元的天价拍出,大幅改写了2009年11月明代“月露知音”琴拍出的2184万元中国古琴拍卖成交纪录,从而成为当时中国最昂贵的古琴。短短20天后也就是12月5日,“天价”再次被打破,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的“松石间意”古琴以1.3664亿元成交,刷新了世界古琴的拍卖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乐器拍卖的纪录。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浙江省博物馆征集了二十余张古琴,其主体为九嶷琴派创始人杨宗稷的藏品,包括由他收藏、监制和修复的,其中大都见于其琴学名著《琴学丛书》著录。

  杨宗稷(1865-1933),字时百,自号九嶷山人,清末民初著名琴学大家。杨宗稷藏琴非常丰富,其中多有自己题刻的琴铭。他从1911年到1931年陆续编撰、完成了《琴学丛书》,共四十三卷,约七十万言。收录资料颇多。全书包括《琴粹》、《琴话》、《琴余漫录》、《琴学随笔》、《琴学问答》和《琴境》等卷。杨宗稷去世后其藏琴除天贶一琴外,其余全部转赠给好友、著名化学家、杰出古琴学者虞和钦,再由其后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法处处长、原浙江省政府委员徐桴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

  1955年秋,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曾受音乐研究所派遣来浙江文管会对这批琴进行鉴定和记录。除虞和钦遗琴外,另有一张系著名文史学者朱家溍所捐赠。这批琴中有十余张为明代以前的古琴,包括明代著名古琴家、虞山派创始人严澂使用过的古琴。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有出自唐代最负盛名的斲琴高手雷威、雷霄和李勉之手的。浙江省博物馆所藏的唐代名琴,是中国古琴艺术弥足珍贵的财富。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古琴,造型各异,各有特点,式样多种。馆藏传世古琴中最常见的仲尼、落霞、连珠、伏羲、神农、伶官等形式,还有一些变异的琴型,其区别只是在项、腰两处向内弯曲上有所不同而已。例如:仲尼式为孔子创制,在项腰处各呈方折凹入;落霞式的两侧有呈对称的波状曲线;连珠式为隋逸士李疑所制,造型精巧等等。南宋田芝翁所辑《太古遗音》中记载,古琴款式有三十八种之多。浙江省博物馆馆藏古琴从唐到近代共有30余件,据《琴学丛书》记载有5件为唐代的古琴珍品(其中一件为膝琴,在此不加描述)。

  除以上古琴外,其他几件珍贵的古琴也很具特色。如唐代的膝琴“秋鸿”、宋代的“号钟”、明“大成”七弦琴等,琴底腹部均有铭文题款,极具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以上这四张唐琴的造型、木质、漆色、断纹各不相同,制作的先后时间也不尽相同,但就其制作风格、漆质断纹、铭刻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在这四张琴上,就能清楚地看出它们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无疑就是唐代制琴的时代特点。

  古琴以其深邃、空灵、悠远的音色展现了古朴典雅、清渺溃远的精神境界,数千年来成为文人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乐器;古琴圣洁高雅,坦荡超逸的气质超越了音乐本身的涵义,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最突出的代表。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正式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王静,浙江省博物馆文博馆员)

  1、唐代“春雷秋籁”七弦琴

图1图1
图2图2

  仲尼式(图1),通长117.1、有效弦长107.3、岳山高1.4、厚0.9、额宽16.8、肩宽17.4、尾宽12、两肩之间最厚处厚度为5.2、龙龈3.3、龙池20×2.2、凤沼9.5×2.2厘米,凤沼下端有以木补短之迹。此琴面全新光滑,通体呈黑色。“春雷秋籁”四字近边处有数道剑脊(图2),二至八徽在内侧近边处有47厘米长的裂痕,十一至十三徽内侧近边处有长约10厘米的裂痕。底部自轸池以下,足孔以上,密布小蛇腹断纹。自龙池上方亦有长22厘米之裂痕,又有龙池下方向右斜出裂痕一道长8厘米。此外,凤沼上方亦有长15厘米之裂痕,沼右有5×16厘米不规则形状之漆片剥落,露出鹿角霜里胎。轸池右下方亦有一小片漆剥落,岳山内侧(近弹者)有裂痕延伸到下方轸池,岳山外侧亦然。上下板之接缝处亦起剑脊。缺失雁足、琴轸。配上丝弦后,音质中等偏上,声音均衡、干净、偏向润。此琴琴声较窄,腹内和琴名刻字书写方向均为倒题,琴名题在岳山和一徽之间的琴面上(很特殊),琴体很窄,琴面较鼓,琴体两侧转角较尖锐。根据《琴学丛书》记载,此琴的制作时间为唐兴元元年(784)。

  2、唐“彩凤鸣歧”七弦琴

图3图3

  此琴乃浙江省博物馆所藏古琴之珍品(图3)。朱漆,落霞式,通长124.8、有效弦长116.3、额宽16.3、肩宽18.8、尾宽12.5、两肩之间最厚处厚度为5.4、岳山高1.3、厚0.9、承露1.5厘米,三四徽间为琴面最宽处。“彩凤鸣歧”四字位于轸池下9厘米处开始,除“彩”字为5×3厘米外,其余三字约为4×3厘米。龙龈4、龙池21.8×2厘米,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龙池两端在方圆之间,凤沼11×2厘米,池沼内侧以木加厚,其厚1.5厘米。琴面弦路处全无断纹,弦路二旁隐约可见极细牛毛断纹(杨氏谓为冰裂断纹)。底部遍布细密之冰裂断纹。琴底部自轸池开始有一道14.5厘米之红漆修补痕迹,另自凤沼开始至龙池有长达22厘米之裂痕,自龙龈直凤沼有长达11.5厘米之裂痕。其纳音宽而不高,中间部分微凹。背部呈褐色,丝弦为后配。缺失琴轸,雁足,内侧冠托,内侧冠角连同部分琴面也已经损坏(长达8厘米,宽处达4.厘米)。第1、2、3、4、5、6、9、10徽处隐约可见比现有徽大的圆形痕迹,可能是原有的徽留下的印痕,在3、4、5徽处隐见点状梅花断的小圆圈,无轸池。

  此琴款题:“大唐开元二年(714)雷威制。”(图4)唐代雷琴已经不容易找到,唐代雷威琴尤其不容易找到,也就是传说中的“雷公琴”,声音绝佳的更是凤毛鳞角。九嶷山人杨宗稷当年以重价购得,并作长歌纪念,刻于龙池两旁。

图4图4

  池上原刻“彩凤鸣歧”四字,有人曾以为是“婚奁品,颁赏勋戚,复落人间是或然也”,后来经朗贝勒证明为“定府第一琴”,所以杨宗稷再题小楷六行并刻于池下。

  朗贝勒本名毓朗,辛丑后封镇国将军,称为毓将军,自宣统纪元授军机大臣晋封贝勒,当时长沙张文达公奉命以吏部尚书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兼管宗室觉罗八旗学堂,奏派将军为八旗学堂总教习,文达去世后,各学堂办事员、教习及文达的亲戚、僚友、各省督抚以下试图集资为文达建造了一个园亭取名“岳云别业”。每年逢文达生日祭日都要设公祭,凡与文达有交情的人都会前往祭拜,十年如一日。朗贝勒袭封定郡王后,曾详细记录此事:“庚申(1920)二月十七日,公祭张文达公于岳云别业,入门有弹琴者,杨君宗稷也鼓平沙落雁数段,声疏落异时曲初,余家有古琴制独钜,朱漆班驳,沉着不似他琴,作三弦音者,背镌彩凤鸣歧四字,琴身中镌刻:大唐开元二年雷威制。庚子之乱,此琴并钞本邻鹤齐琴谱皆为人掠去,至是,与杨君言及,杨君惊曰,从一小女子手购得一琴,即雷威也。亟使持来相示,徽轸如故而色少退矣,杨君嘱画其事为成七古一章,以纪实歌曰:‘年年清明风似虎,通衢僻巷皆尘土。今年有雨灑京尘,且喜新晴日卓午。呼僮整驾出南郭,文达园林寻夙约。下车一拜旧知音,廿载交情浑如昨。相公门下多正人,不以存亡失其真。闻道年年逢此日,只鸡斗酒来重陈。座中忽有弹琴客,四海知名杨时百。援琴三鼓有余哀,别有伤心托弦索。先生弹罢询邦族,故园劫后余松竹。当年有琴名雷威,庚子兵慌失不复。先生大笑出一囊,朱漆赫然四尺长。背记雷威唐时制,鸣歧彩凤声悠扬。我持此琴三叹息,人失依旧为人得。’曾存定府先人言,余家旧藏书画珍玩多有钤,先祖曾存定府行有恒堂章者概大观也。”由此可见,当年朗贝勒和杨宗稷都深知“彩凤鸣歧”的珍贵价值。

  《琴学丛书》还记载此琴曾经“一二弦如洪钟,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羯鼓”。2006年,当代琴家在浙江省博物馆抚琴聆听后也连连感叹“此琴有钟磐金石之声,在唐琴中属上乘”,可与故宫著名的唐琴“九霄环佩”相提并论。

  3、晚唐至北宋的“来凰”七弦琴

图5图5

  仲尼式(图5),通长120.4、有效弦长110.7、岳山高1.4、厚0.9、承露1.7、额宽5.8、肩宽22、尾宽13.5厘米,两肩之间最厚处厚度为5.6、龙池20.2×2.05、凤沼9.3×1.5、龙龈3.5厘米。“来凰”二字位于轸池下7厘米处,每字约2厘米。“来凰”琴面呈紫栗壳色,通体密布小蛇腹、牛毛、龟断纹,八徽以下牛毛断纹尤其明显,徽外近徽处有数道剑脊。六徽二分处有漆片剥落,露出葛布里胎。接缝处全无断纹。此外,琴头底部有以褐红漆修补之迹。外侧护轸、雁足、琴轸缺失,丝弦后配。琴背龙池上方右刻“雷霄制”三个楷字,左刻“赤城朱致远重修”七个楷字(朱致远是元代著名的古琴家),凤沼内右刻两行楷字“清同治十二年(1873)岳阳李绥复修”。轸池下方题道(图6):“庚戌(1910)春,予得鸣凤为二十四琴斋物,后得廿余琴,皆非其偶,唯此足以匹之,益徵雷宵制赤城朱致远重修款非伪作,喜极,因以来凰名。铭曰:有凰求偶兮,翱翔三年,良才邂逅兮,九德兼全,凰兮凰兮,天假之缘。”落款:“壬子(1912)腊月,九嶷山人杨宗稷时百甫自题于宣南后二十四琴斋。”并钤有“后二十四琴斋”、“时百所藏”、“子子孙孙永宝用”三方印章。杨宗稷经考证,雷霄及朱致远款不是伪款,认为此琴与得之于二十四琴斋的“鸣凤”可相媲美,所以借乐府琴曲《凤求凰》来命名此琴,表达了一代宗师对此琴的无限倾慕。

图6图6

  从这张唐琴的造型来看,其风格特征是,正面:由额至肩,由肩至腰,由腰至尾的三个部分,长短宽窄适度。没有耸肩、束腰、小尾之象,而是肩不觉太宽、尾不觉太狭,两者的比例十分协调。背面:龙池开在中部之中,长形的池上距肩约9厘米,凤沼在腰尾之际,双定置于腰部的中间,没有龙池偏上接近肩头和长大或短小的现象,极规矩有法。侧面:琴面的弧度由肩至尾完全一致,平度是自肩至额逐渐下斜,没有肩圆尾平或不低头的现象。其最为独特迥异之处,就是项与腰两处边沿的特殊处理。漫圆肥厚的琴面,其面与底的上述两处边沿,都是作了圆处理的。

  4、晚唐的“谷应”七弦琴

图7图7

  伶官式,通长124.5、有效弦长114.2、额宽19.3、肩宽19.4、尾宽13.7厘米,两肩之间最厚处厚度为5.6、龙龈宽3厘米、圆池直径7、厚1.5、圆沼直径6.5、厚1厘米,黑色略带褐色。龙池、凤沼均为圆形并镶有硬木边(这在唐琴中较少见到)。螺钿徽,第四徽重补绿色玉石,有低头,龙池凤沼大小相同,三徽到龙龈琴面的按弦部位修补过,无断纹,腹内面板木色发黑。丝弦后配,缺失雁足、琴轸,内侧护轸也有破损,岳山为新制,基本上完整。底面皆有小蛇腹兼流水断纹,惟接缝处无断纹,三徽以下到徽外弦路以内皆无断纹。音质中等扁上,余韵较长,高音区和中音区衔接较好。轸池下草书“谷应”二字,二字位于轸池下9.5厘米,每字约2.5×4.5厘米,圆池上大草三行(图8):“人迢迢乎,境寥寥乎,有声之遥遥乎,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图8图8

  落款:“乙卯(1795)闰二月,石菴题。”下钤“刘墉之印”四字。

  龙池下方中部题道:“梦禅居士藏”,印方一寸五分,左边有“闻妙龛”三字。

  篆体写道:“空谷足音兮,我思古人情之怡兮,坐不可驰与尔无间兮,朝兮。”在右方题:“解愠阜财四隸,铭其下云李唐物雷霄制,一千年今何世,琴有知应流涕。”

  据《琴学丛书》记载:“此琴徽间音如羯鼓,可谓清脆极矣,三弦雄隽无比,则苍松不足以概之,惟九德奇字相近,当知俗传究不如古法也。”

  此琴的项和腰部是内收的部位,是侧面出现厚度的所在。唐琴为了使琴面边侧的厚度协调,不使人感到蠢笨,用这种方法以减薄两处的厚度,达到造型上轻巧优美的效果,这是唐代斲琴家卓越的艺术创造,是唐琴独具的特点,也是唐琴的时代风格。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