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蹴鞠:世界足球之源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29日 14:13 《东方收藏》杂志

乐舞蹴鞠画像石拓本 乐舞蹴鞠画像石拓本 刘太公行乐图 刘太公行乐图 明·王圻《三才图会》蹴鞠图 明·王圻《三才图会》蹴鞠图

  山东  马国庆 朱淑菊

  《辞海》对于“蹴鞠”的解释是这样的:蹴,即踢;鞠,是指古时的一种皮球。蹴鞠就是指用脚踢球,这是我国古代对足球运动特有的称谓。

  四千六百年前,一场影响华夏文明进程的部落战争在河北涿县展开,黄帝与蚩尤大战了很多年,难分胜负。最终,黄帝擒杀了蚩尤,为了发泄余恨,黄帝将蚩尤的皮扒下来做成靶,让士兵射箭,并把他的胃填充起来做成鞠,让部下戏玩。这段故事记录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件帛书上,这是有关蹴鞠起源最早的传说。不过这个传说的真实性难以考证。两千多年后,中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此时,蹴鞠运动才开始得到真正的发展与兴盛,成为人们喜爱的活动,而它的发源地,就是当时齐国的都城——山东临淄。

  公元前三世纪早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当上了赵国的宰相,为了共同抵抗秦军,他来到齐国,在他对齐宣王的游说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著名的话:“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这段话被记载在《战国策·齐策》中,这里提到的蹋鞠也就是蹴鞠,蹴,即是蹋的意思。这是世界上对蹴鞠运动最早也是最明确的记载。至于两千多年前的齐国人是如何蹋鞠的,文中没有留下更多的信息。

  至于“蹴鞠”的叫法,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这篇传记,记录了两位名医——扁鹊与太仓公的故事。在《史记》中,司马迁收录了25篇被淳于意称为“诊籍”的病例,在其中的一篇病例中,淳于意以一个医生的视角,记录下了一位病人因不遵医嘱而导致死亡的全过程。这位病人名叫项处,是世界上有记载的第一位足球迷,同时也是第一位因迷恋足球而丧生的球迷。当时,项处生活在现今的青岛一带,由于患病来到临淄求医。淳于意诊断项处,嘱咐他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动,否则会吐血身亡,但是项处不听吩咐,仍然外出蹴鞠,结果出现了冒冷汗、吐血等症状。淳于意料定,项处不可能活到第二天傍晚,果然到第二天傍晚,项处就死了。这是中国和世界上有明确史料可查的、为足球而死的第一案例。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不仅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位足球迷,而且还第一次使用了“蹴鞠”这个名称。从这以后,两千年来中国古代的这项运动,就一直被称为“蹴鞠”。

  蹴鞠在汉代是非常兴盛的,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西汉初年,蹴鞠得到了贵族阶级的喜爱,进入宫廷。当时在皇宫及长安城内,还设有专门的“鞠城”,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足球场。那么汉代的鞠城和蹴鞠规则与现代足球有什么不同呢?

  大约两千年前的某一天,一位名叫李尤的东汉人为一座鞠城的完工题写了一篇铭文,叫做《鞠城铭》,这篇铭文为后世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足球竞技规则:“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由然,况乎执机。”短短六句四十八字,将汉代蹴鞠的比赛场地、比赛人数、运动特点等向千年后的人们传达了珍贵的信息。圆鞠方墙即球是圆的,城是方的。因为汉代人崇尚天圆地方的自然观念。圆鞠方墙,仿象阴阳,阴阳二元说贯穿于中国整个社会。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因为汉代人崇尚自然,自然规律中一年有12个月,所以场上队员有12名,双方各6名队员。另外建长立平,当时有裁判,裁判要秉公执法,不应该阿私、偏袒任何一方,这说明当时汉代蹴鞠设有专门的裁判,有专门的规章制度。

  汉代人还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足球的专业文献。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归为军事训练类,只可惜这本书在唐代以后就失传了,所以我们现在无法得知更加详细的信息。

  汉代的蹴鞠运动比较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现代足球,不同的是,上场的每队人数只有6人,而且还允许推摔这种现代属于犯规的动作。这种对抗激烈的蹴鞠运动在当时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培养勇敢、耐劳的精神。因此,在汉代,蹴鞠也是军事训练一种很好的手段。汉代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北征匈奴的时候,就让士兵训练蹴鞠,来锻炼他们的意志、体力和战斗力。汉武帝家中也养有鞠客,就是蹴鞠运动员,汉武帝除了在宫中观看蹴鞠,也到鞠城当中观看蹴鞠,另外还跟匈奴俘虏比赛过蹴鞠。

  在汉代,除了直接对抗性的蹴鞠形式之外,还发展形成了一种有音乐伴奏的乐舞式蹴鞠,在众多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女子梳着高高的发髻,挥舞长袖,脚踢足球,姿态潇洒,旁边还有乐器伴奏。

  蹴鞠运动的发展在汉代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当它延续到唐宋时,又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唐朝与宋朝的皇帝大都喜爱蹴鞠这项运动,皇帝带动宫廷、宫廷延伸贵族、贵族影响民间,蹴鞠的发展在唐宋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不过,汉代时那种激烈的直接对抗形式在这时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晚清蹴鞠花瓷残片晚清蹴鞠花瓷残片

  根据历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都非常迷恋蹴鞠。唐玄宗时有一名蹴鞠高手叫姜皎,人称姜七,唐玄宗未登基时就对他喜爱有加,登基后更是封了他“殿中少监”的职务,还允许他和后妃们床挨着床睡觉,而李隆基这样做就是为了能让姜七陪自己踢球。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匡义也都酷爱蹴鞠。元代画家钱选所作的《宋太祖蹴鞠图》就描绘了赵匡胤、赵匡义和大臣们,在公务繁忙之时,忙里偷闲一起蹴鞠的情景。此外,在唐宋时期,女子蹴鞠更加盛行,这一时期,蹴鞠也更加平民化,成为儿童的重要娱乐方式。

  唐代还开始出现了标准的球门,球门上面有风流眼,以队员踢过风流眼,不落地为胜。球门是在中间的,两边人员的站立、有哪些人、每个人员的名称也都有了,这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这种间接蹴鞠的形式激烈程度减少了,它强调技巧性,更加趋向于表演的性质。除了这种间接蹴鞠的形式之外,唐宋时期,一种自娱自乐的白打蹴鞠开始盛行。《水浒传》里的高俅高太尉众人皆知,而他就是一位白打蹴鞠的高手,因为球技高超而得到皇帝的赏识,从而官运亨通,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足球史上最著名的球星了。

  宋代是蹴鞠发展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出现了全国性的蹴鞠行业组织“齐云社”,和全国性的蹴鞠比赛“山岳正赛”。

  齐云社又叫圆社,类似于今天的足协,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专业组织。齐云社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组织全国性的比赛,“山岳正赛”就是齐云社组织的,每年举行一次,目的是对蹴鞠艺人的水平进行评价和考核。比赛时,通过二人白打蹴鞠的方式确定艺人的技术等级,裁判则由齐云社派人担任。

元代钱选的《宋太宗蹴鞠图》元代钱选的《宋太宗蹴鞠图》

  电视剧《水浒传》第一集“高俅发迹”中有一个白打蹴鞠的片段,专家们对剧中设计的白打蹴鞠场面给予了肯定,但是却对蹴鞠用球的形状和材质提出了异议。剧中高俅所蹴之鞠分明是一个藤球状的东西,而在元代画家钱选所作的《宋太祖蹴鞠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画中之鞠已经是一个与现代足球大小、形状都非常相似的皮球了。专家指出,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十二片皮子缝制而成的宋代充气鞠。这种十二片的充气鞠,制作方法非常绝妙,它的内胆是一个充满气的动物膀胱,古人将动物的膀胱充满气后塞进球壳内,就形成了充气鞠。充上气以后球的弹跳力就高了,当时的球最早的有四片的,后来出现六片的、八片的、十二片的,因为片数越多,球就越圆,球在运转时就越有规则性。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鞠都是实心的。在皮制的球中间塞满毛发,这种实心鞠弹跳力不大,踢得也不高。到了宋代,鞠的制造工艺最为先进,不仅片数增多了,而且缝制方法也发生了改变,球壳表面不露线角,采取内缝的方法,也就是缝好后再翻转过来。

  最初的球并没有发明内缝,都是外缝的,大小来说基本跟现代的足球差不多,稍微略小,有的也略大,因为当时并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宋代是手工业和商业较为发达的时代,由于蹴鞠已经进入了商业机制,因此还出现了许多制作鞠的手工业作坊。

  当时宋代的蹴鞠已经开始商业化了,有两个方面:第一,有专门卖球的,球的种类很多,史书上可以考证出的就有七、八十种,比如“一锭银”、“熊掌”、“葵花圆”等等,有专门的名字。第二,当时有专门的蹴鞠运动员,叫做“鞠客”,他们是专门从事这项活动并靠其吃饭的,这也是当时蹴鞠商业化的一个标志。宋代是蹴鞠运动发展的最后一个盛世。

  习惯于马上项目的蒙古统治者对汉民族的蹴鞠实施了打压,虽然蹴鞠在民间仍然十分流行,但却逐渐变成了一种纯娱乐化的活动。到了明朝,蹴鞠更成为女子取悦男子的手段,与赌博淫乐联系在了一起。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经下令严禁军人蹴鞠。在这之后,清代的满族一统江山,爱好骑射的满族统治者又对蹴鞠实行了禁止和改造,乾隆皇帝就明令禁止蹴鞠活动。与此同时,作为白打蹴鞠的代替形式,踢毽子运动的兴起,则从另一个方面消解了蹴鞠的影响力。种种迹象表明,蹴鞠运动从元到清走的正是一条衰落直至消亡的道路。

  后来暗弱了、沉寂了。当它发展到最成熟的阶段,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赋予它更多的创造力、想象力,让它再继续往下发展,没有新的发展,就只能在历史面前停住了脚步。

  幸运的是,到了今天,一项旨在全面发掘古代蹴鞠文化、蹴鞠运动的工程在世界足球起源地——淄博临淄正式展开。临淄足球博物馆的开馆、临淄蹴鞠表演队的成立、相关书籍的出版,现代的人们赋予了蹴鞠这一沉寂了200多年的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