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收藏:名人用过眼镜收藏价值高

2013年03月27日 07:52   《时代金融》  

  陶 琦

  当今的收藏领域,涉及面很广,普通收藏者受限于财力、鉴赏、资源等因素,想要达到一定的收藏境界难度不小。因此,有不少藏家独辟蹊径,专门收藏相对冷门的杂项藏品,如此不仅在经营方面更为得心应手,也容易取得成就。用料考究、制作精美的古董眼镜,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另类收藏。

  眼镜最早诞生于十三世纪的欧洲,明代中期时由胡人客商带入中国,属于极为珍异的物品,当时一副眼镜需以数匹良马才能换得。明宣宗曾将眼镜作为福利,赐给左右的近臣。当时的眼镜,已经初具现代形态,镜片采用玻璃(1458,-28.00,-1.88%)制成,比铜钱略大,镶嵌在金属的镜框内,可以折叠开合,专供年迈眼花、无法看清小字的老年人使用,名为靉(ài)靆(dài)。本意是形容云气浓郁弥漫、天色昏暗的样子,用作眼镜的名字,则有一扫阴霾、重见光明的意思。

  直到明代后期,眼镜还很少见,以至于当时不少人都以为眼镜是用出自西方的海贝制作成的。明代著名书法家丰坊说:“乃活车渠之珠,须养之怀中,勿令干死,然后可照字。”认为眼镜是用车渠贝制成,是有生命的物事,不用时须放在怀里养护,勿使其失去水分干死,才能用于照字。清初,眼镜随南洋商船大量进入中国,但价格依然贵逾珠玉。此时的眼镜,还无法直接戴在脸上,写字作画的时候,须以一条绫绢系在眼镜框的两边,然后缚于脑后,才能清晰了然。后来,广东的匠人根据舶来的眼镜用水晶仿制,品质更出其上。康熙年间,大臣孙岳颁因年老眼昏,获皇帝赐给水晶眼镜。庶吉士蒋廷锡时任内廷行走,见状也代自己的母亲曹氏向皇帝讨要一副眼镜,康熙满足了他的要求,被视为极为殊荣之事。眼镜在此时,还只是达官贵人、富有财力者的用物。

  而到了清代中后期,由于城市高度商业化,加之受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影响,不仅市井商贩戴眼镜是常事,一些视力无损的豪门闺秀,以及读书人,也以佩戴眼镜为时尚,表现自己的优雅高贵,彰显温雅的气质。清末讽刺小说《文明小史》的第二十四回写道:“他的名望也渐渐低下去,只好穿两件窄袖的衣服,戴上副金丝边的眼镜,风流自赏。”就是那一时期社会风气的真实再现。

  早期的眼镜,镜框多用玳瑁、象牙、兽骨、金银、白铜等材料制成,镜片则用天然水晶。一些眼镜的镜框上面还刻有花纹图案,以寓吉祥;或者刻有制作的店铺字号、使用者姓名、眼镜的生产年代及时代背景,可以一目了然。

  而收藏眼镜,材质的高低、外形制作的工艺、以及品相是否完整、纹饰图案的精美程度、文化情趣,都是需要参考的标准。如果是名家制作或为名人用过的眼镜,收藏价值也就更高。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