袜子已有五千年历史

2013年04月02日 10:42   北京青年报  

抗战时期八路军的老军服和老军袜 黄道婆发明的纺车 民国时期上海街 抗战时期八路军的老军服和老军袜 黄道婆发明的纺车 民国时期上海街

  我国首个专业的袜文化博物馆建成并免费开放———

  袜子和衣服一样,是人类服饰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袜子也被叫做“足衣”、“足袋”。有一种说法:我国在夏朝(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就出现了最原始的袜子。近期,我国首个专业的袜文化博物馆建成并免费开放,共展出馆藏文物、文献及复原品上千件。600多平方米的展馆主要分为历史区、科普区、未来拓展区、产品区及情感区五大功能分区。参观者在了解袜子历史的同时,还可以进入生产车间参观制作过程。

  原始社会鞋袜同源

  “袜子”一词最早见于《中华古今注》:“三代及周著角韈,以带系于踝”。“三代”指我国最早有记载的夏、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四千年历史。“角韈”是用兽皮制作的原始袜子,故写作“韈”。后来发展到用布、麻、丝绸等材料制作,“韈”才改为“襪”。如今简化成为“靺”、“袜”。通过“袜”字数千年的演变过程,直观地表现出不同时期的袜子形态变化。

  在建馆初期搜集展品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偶然看到了一张在亚美尼亚山区山洞中出土的约5500年前的一双皮革缝制品的照片,虽然形态介于鞋和袜之间,但经过求证和比对,工作人员认定它更接近于袜子的原始形态——完全具备了袜子保护足部,遮体御寒的基本功能。

  1.8万—3万年前,北京房山区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的文物中,有一枚古(骨)针,针体光滑,长82mm,直径3.3mm,针身略弯,尖端锋利。表明这个时期的人类已会缝制兽皮。北京人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保护身体和取暖的需求以及缝纫技术的出现,为袜子在这一时期出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至此,袜的出现至少可以推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少1.5万年前)。原始社会,鞋袜同源,功能是没有明确区分的。

  古代东北朝鲜洌水之间的鞋叫做靳角,南楚江沔之间叫做麤,徐土邳圻之间大麤叫做抑角。这也证明了在纤维纺织的“襪”出现之前,鞋袜是同源的。

  西周出现了原始的纺织机:纺车、缫车。汉朝时发明了提花机,宋朝宋应星编撰《天工开物》将纺织技术编入其中。夏商周时期的袜子呈三角形,属于系带袜,只能套在脚上,然后再用绳子系在踝关节上,这种袜子一直延续到汉代。《韩非子》中曾记述:“文王伐崇,至凤黄(凰)墟,袜系解,因自结。”意即为周文王征讨崇国,在凤凰墟手扎袜带。直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三角袜才开始被接近今天形态的袜子代替。

  五千年袜文化演变

  周代袜礼仪规范极为严格。臣下觐见君主时,必须先脱履袜。时以跣足为敬,脱袜上堂。袜子多为上层人士穿着,是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秦汉时期的袜子是用熟皮和布帛做成,富贵人家可穿丝质的袜子。袜最精者用绢纱,并绣有花纹。袜子形制多为袜头齐,靿后开口,开口处并附袜带,用绢、纱制成。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女袜表明,这一时期的制作技术已相当高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袜子多用麻布、帛、熟皮制成。袜子也由过去的“附加式”换成了贴脚的“依附式”,这种袜子叫做罗袜。

  唐代的袜子多用锦织成,宋代出现了裤袜,这种袜子一般呈圆头形,靿后开口,并钉有两根丝带。元代,因棉花的广泛种植,袜子多以棉布为原料。明代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供贵族使用的白色羊绒袜,平民则穿旱羊绒袜。

  清代民间的袜子一般也用棉布制成,贵族则用绸缎制袜。故宫所藏皇帝的袜子多以金缎为边,通绣纹彩。

  1879年,欧洲针织品输入中国,洋袜通过上海、天津、广州等口岸传入内地。

  从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中出土的两双绢夹袜来看,均用整绢裁缝而制成,缝在脚面和后侧,底上无缝。袜筒后开口,开口处附有袜带。袜的号码为23cm和23.4cm,袜筒高21cm和22.5cm。头宽10cm和8cm,口宽12.7cm和12cm。由此可见,我国缝制袜子的工艺至少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比欧洲国家要早得多,所以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袜子鼻祖。

  一位老兵的袜子情缘

  在袜文化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套八路军的老军服和老军袜,这是一位在20世纪40年代参军的老兵放在这里展出的。他在回忆中说道:“抗战时期从来都没有发过袜子,连鞋都是自带的,行军的时候,没有袜子实在是不行。老兵告诉我,一个办法是把鞋绑上绳子,尽量让鞋口贴着脚,避免进去沙子和石头子;再一个办法是,用一块布把脚包起来,不过包得不好的话,走着走着就掉了……

  战争年代士兵靠的就是两条腿,胜利是走出来的,两条腿靠一双鞋,一双袜子。光着脚肯定是走不了的。别看鞋袜这个东西不起眼,但是在战争年代,除了枪,它是第二生命。衣裳无所谓,大点儿小点儿都行,可是鞋袜不合适就不行。我们一天最多走过160里,中间只吃点饭,不睡觉。如果没有很好的鞋袜,都得掉队。所以当过兵、打过仗的人都知道,战争年代,最需要的就是鞋合脚,袜子结实。走起道来,60里、70里、80里掉不了队。

  我当兵后,一直从太行山走到了东北,到了中苏边界,又从中苏边界解放东北、华北,一直走到睦南关。从中国的北面走到南面,就靠两条腿,一双鞋,一双袜子,那时候也没有汽车。

  最好的袜子就是经过老百姓、妇女们改造的那种袜子,织的袜子豁开,加底儿,那种袜子是最好的,行军最实用,穿的时间也长。缝的那种鞋垫、袜垫儿,是缝在袜子底儿上的。怎么往上缝呢?把袜子从底下豁开,翻出来,在边上把袜垫儿缝上。这种袜垫儿可以穿几个月。这么好的袜子哪儿来的呢?抗战的时候,到了根据地以后,跟妇救会一说,一晚上准给你赶制出来。那时候的军民关系,没经历过的人难以体会。住这么多人,一晚上,全把衣裳给你换了。那个时候,袜子、鞋垫儿基本是妇救会送的。”

  文并图/泳衡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