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如何更艺术

2014年01月21日 09:48   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冯智军    

  “玻璃”,这个词的第一印象,是清澈、透明、冰冷、锋利等,它往往与日常生活中的容器、工具属性分不开。当玻璃与艺术结合时,给人的想象不外乎是漂亮的花瓶、通透的玻璃装饰等工艺品。但当玻璃作为材料进入艺术世界后,则为艺术家们打开了艺术创作的多种可能性。

  1月13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的“透器·透气——2014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给普通观众带来了关于玻璃的另一种阐释。来自国内外的28名玻璃艺术家,用各种充满实验性、探索性的百余件作品,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打造成一个充满梦幻色彩的玻璃艺术王国,颠覆了许多观众以往对玻璃艺术的认知。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玻璃艺术工作室的刘立宇说:“我做艺术玻璃有十几年了,有很多的感触。因为身份的定位,在国内,以玻璃为材料来进行创作是很尴尬的。一般人想到玻璃,就是花瓶之类的。其实玻璃就是创作的一种媒介,就像用石头、用金属等一样,只是需要一些设备和技术的支撑,这是它比较特别的地方。我们自认为在做雕塑,可雕塑界则认为我们是在做工美。”

  对玻璃的惯性认识,不仅造成玻璃艺术家们身份认同上的尴尬,也让人们不自觉地忽视了玻璃艺术。策展人周武说:“从特定角度而言,首届‘透器·透气——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是玻璃古老传统手工艺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新演绎,同时,也是通过艺术家的文化视角,对玻璃艺术的根源进行一次全新审视和阐述。”

  当代玻璃:“重生的后来者”

  当我们的祖先选择了陶瓷之后,就形成了悠久而独特的陶瓷文化。而玻璃的窑制技术却是新类,其工艺的风采几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显露出来的。“玻璃烧制、吹制、窑制的技术,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还是处于造型阶段。”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新世纪之交,全国各类美术院校加强国际交流,纷纷建立玻璃专业,迅速建立起来的师资队伍大多从国外新学归来。与陶瓷、漆艺等手工艺相比,玻璃的艺术更需要展览的砥砺、国际交流的支撑。玻璃艺术既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

  “对于中国玻璃艺术家而言,当代玻璃艺术是一种新的艺术,正如现代陶艺之于中国陶瓷艺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杭间说。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国向东欧派出第一代学习玻璃艺术的留学生,当他们学成归国时,欧洲的玻璃艺术已经转向当代艺术的创作,而中国还在装饰风格的玻璃器物上行进。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才在宝山新校区首先成立玻璃艺术专业,并通过英国著名玻璃艺术家安德鲁·布华顿的帮助,开始当代玻璃艺术的教学和创作。

  杭间说:“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性,投入当代玻璃艺术行列中很多是陶瓷设计出身的艺术家,早年以装饰为主的设计痕迹难以彻底割裂。”同样是这一时期,一批在英国追随布华顿学习的年轻玻璃艺术家陆续学成回国,分布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学校,成为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的重要力量,他们之中,庄小蔚、关东海和刘立宇等人,渐渐成为活跃的当代玻璃艺术家。到了21世纪,玻璃艺术的表现特质更是引起许多艺术家的兴趣,“这其中有已经成名的画家,还有与玻璃艺术的形态相邻的雕塑、陶艺从业者。一些著名艺术家对自己已经成为风格的艺术样式转换为玻璃的表达十分感兴趣,因为这种转换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结合新材质和技巧的新的创作。”杭间说。

  杭间表示,相对而言,中国的当代玻璃艺术与现代陶艺一样,还是一个“重生的后来者”,并且从中国整体当代艺术的状况看,玻璃艺术的发展滞后于陶艺和漆艺等相邻的以材料为特性的艺术类别,这也是中国当代玻璃艺术至今还没有形成气候的主要原因。

  技术难,更难的是创造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主任、玻璃艺术工作室主任关东海介绍,国际上对玻璃艺术通常分两类,一类是日用玻璃制品,还有建筑空间的玻璃、玻璃的工艺美术。另一类是艺术玻璃,在国际上也是比较新的一个艺术门类,到现在也才半个世纪。在中国,艺术玻璃作为一种专业,只有十几年的历史。相比之下,我们是小学生。尽管中国的铸造玻璃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但吹制玻璃艺术却相对落后,以致于中国的玻璃艺术中90%是铸造玻璃。

  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助理李玉普分析,吹制玻璃发展慢,从事吹制玻璃的艺术家很少,原因就是吹制玻璃需要几个工种配合而成,需要综合的技巧。来自中国香港的玻璃艺术家王铃蓁说,吹制玻璃不仅需要相关的工具,工具的使用和维修也是一门技术。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玻璃工作室讲师薛吕说:“我们通过快速的学习掌握西方的窑制技术,然后带着西方的先进技术回到中国。但掌握吹制则还要10年的时间。另外,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中国有着悠久的玻璃文化,但是主要是受玉石文化的影响。所以我们对玻璃的审美和理解都是从玉石而来的,所以窑制铸造玻璃相对更受欢迎。”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王建中看来,吹制玻璃上的不足并不是致命的缺憾。“目前,中国的窑制铸造玻璃发展很快,快到我们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玻璃艺术在美国走了半个世纪,我们现在的发展已经够快了,不要再拔苗助长了。现在很多院校的吹制工作室建立起来了,但没有运转,原因就是不合时机。”

  同这种技艺与工具上的差距相比,玻璃艺术家们更为关注的是艺术本身。薛吕认为,我们怎么来看待玻璃材料,尤其是怎么利用玻璃材料来进行创作,而不是过度地使用材料值得深思。

  中国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创办者李文认为,我们与国外的差距,不光是技术层面,而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技术的运用,即如何通过技术传达艺术家的理念。“就像一门外语,当我们说英语的时候,我们所使用的习惯和语境与英国人或美国人是有差异的。只有当我们完全学会玻璃工艺,用我们自己的语境和思维方式来表达时,玻璃艺术的创作才会有我们自己文化的内涵。”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当代玻璃艺术中心负责人吴永平更是直言:“玻璃其实就是一个艺术的门类,与别的门类没有什么不同。我们现在讨论的都是技术问题,其实抛开技术,我们应该多谈谈创造,技术是可以解决的。艺术创作中,技术不要放在最高的位置,技术只是支持我们创作的一个衍生的问题,创造应该在前,技术可以革新。”

 

分享到: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