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街串巷收集乡村闽南旧物 收藏品已达上千件


本报及“百家村之声”网络电台关于传承闽南文化的专题报道触动了厦门人的乡土情怀。尽管同样热爱着闽南民俗,但与陈朝远不同的是,出生于1975年的张志平,收藏了大量来自乡间的闽南老物件。
大到旧衣橱、理发椅,小到农具,蓑衣。耗时两年,张志平深入闽南山区腹地,收集了上千件本土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具。之所以这么做,张志平说是因为根植于心的家乡情结。
走街串巷收集老物件
1975年,张志平出生于闽南农村。日益现代化的都市生活模糊了他的儿时记忆,想起曾经的木门、水车、柴火灶,张志平萌生了收集乡村老物件,为后来人呈现闽南乡土风情生活的期许。
提起老物件的来源,张志平说是自己逐家逐户“讨”来的。2013-2015年间的每个周末,就是张志平走街串巷的日子。“一发现上了年纪的老人,我就吆喝着问有没有旧农具、老物件卖?”奇怪的举动让张志平成了围观对象。就这样,张志平东一家、西一家,收了上千件旧时物件。既有风鼓、石磨等传统农具,也有摇篮、斗笠、蓑衣等传统生活用具。张志平期待有机会办一个展览馆,让更多人了解闽南乡村生活。
一张理发椅一份乡土情怀
最让张志平记忆犹新的却是一张老式理发椅。
那次,他穿过永春崎岖的山路,一家古朴的乡村理发店让他眼前一亮。“上了年纪的客人躺在一张年纪不小的理发椅上,一位70多岁的理发师傅忙前忙后。”张志平看上了这张缺了一条腿的老式理发椅,“小时候到处都是,现在几乎难觅踪迹”。得知张志平的来意后,理发师傅却怎么都不干了。“他担心我也在村里开一家店,与自己构成竞争。”被拒绝的张志平干脆在村子里住下了,每天就干一件事,去理发店找老师傅、老顾客聊天,讲述自己的乡土情怀。或许是感动于张志平的执着,理发师傅最终贡献出了这张80岁高龄的理发椅。当然,这也让张志平付出了上千元的代价。
缝隙里满是毛发、污垢,由木板与铁架组合而成的老式理发椅,让张志平如获至宝。认真拆洗干净,理发椅被张志平放在显眼位置。张志平经营一家餐厅,收集而来的老物件大部分被陈列于此。每逢有客人感兴趣,张志平总会不厌其烦地述说每一件物品名称、来历及用途。
来源:厦门日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