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皖剧团老证章勾起一段陈年往事

2016年07月19日16:29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曾名为“皖剧”的黄梅戏 曾名为“皖剧”的黄梅戏

  (原标题:“安徽皖剧团”证章)

  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所陈列的展品中有两枚“安徽皖剧团证章”(见图)。这引起笔者浓厚的研究兴趣,并查阅了相关资料探知其背后的历史。该徽章为圆形,铜质,直径30毫米,上方文字为“安徽皖剧团”,中间心形图案中是“演员”二字,下方为“证章”,一左一右两朵五瓣梅花图案。不同的是,两枚“安徽皖剧团演员证章”上的文字与图案,一阴一阳,正好相反。依据这条信息,“安徽皖剧团”虽然已经构造好框架,但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机构,起码“安徽皖剧团演员证章”没有最后发到演员手中。“安徽皖剧团”也只是一个半成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黄梅戏发展的最初阶段,有称“采茶戏”的,有称“花鼓戏”的,也有人谓之“黄梅小调”。后来黄梅戏传至怀宁县境内,并渐渐盛行,因而又被称之为“怀腔”。民国后,黄梅戏唱进安庆城区,又有“府调”新说。1926年北伐军进入安徽后,带来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省城文化界人士群情激昂,纷纷动议将流行于地方的“怀腔”定名为“皖剧”,民国二十六年(1937),一群演唱“府调怀腔”的民间艺人,在安庆市区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租借了吴越街中兴旅馆二楼),分散活动的黄梅戏艺人得以集中起来登“台”演唱。这是尚没有正式剧种名称的演唱形式,进城后第一次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也是它有史以来在闹市中公开演唱。

  然而,没过几天反动军警找上门来。正当演出《余老四反情》时,有几个便衣警察抓住戏里几句唱词,说“有伤风化”,逮捕了几位主要演员,将其关进看守所。热心的观众对艺人们表示支持,他们到处奔走,争取到法院公开审判。当时,一位知识分子观众捎信给演员们说:“法官要问你们唱的是什么戏?就说是‘皖剧’。人家的京剧、楚剧能唱,为什么我们的皖剧不能唱?”演员们得到支持,在法庭上进行了理直气壮的辩论。旁听席上的观众又给他们撑腰打气,终于驳得法官哑口无言,宣布将其无罪释放。

  这些民间艺人被释后,即在原来的地方恢复演出。同时,他们还决定将自己所表演的艺术样式定名为“皖剧”,并刻下了这枚“安徽皖剧团证章”。“皖剧团”也在积极筹办中,但后因抗战爆发而搁浅,这个尚未有正式名称的剧种也未能冠名为“皖剧”。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安徽安庆 许志勇)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剧团证章往事陈年黄梅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