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件公安特色藏品亮相 记录警察成长发展史

2017年06月08日 11:02 新浪上海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一件藏品,就是一段历史。在6月5日开幕的南京警方第二届“警营文化周”活动现场,首次亮相的公安特色收藏品展览令人耳目一新。警徽荣誉、刑侦鉴识、证照掠影、警服更迭、历史脚印五大板块200多件展品,充满了浓郁的公安元素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岁月长河,聆听特色藏品背后的故事。

  警徽帽徽记录时代变迁

  “我国具有近代意义的警察诞生于清末,这是1908年即光绪三十四年的警徽; 这是北洋政府时期的警徽,里面是金星外面绣嘉禾;这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警徽……”展厅里的14枚警徽和帽徽,见证了我国警察的成长发展史。

  这14枚藏品是南京市公安局警察协会胡剑明的心爱之物。这位明年就要退休的民警,当过知青当过兵,还做过交警,多年来一直与文字打交道。

  “为什么民国时期的身份证上会有指纹,而且还不止一个?”原来,早在清朝末年就开启了现代意义上的警政建设,而民国时期,现代指纹技术的回归和接收不仅受到警察当局的重视,而且成为当时的政府行为。孙中山曾大力倡导应用指纹技术来防伪。“要知道,在民国时期,警察机关从事指纹技术工作的人员已达数万人之多!”胡剑明为记者一一答疑释惑。

  指纹采集仪助侦破内盗案

  聊到指纹,不得不提到本次展出的老式指纹采集仪和便携式新型指纹采集仪。

  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南京某钟表厂发生重大盗窃案件,初步侦查发现内盗可能性很大。公安机关顶着重重压力,采集了相关指纹,和现场提取到的指纹进行详细比对,最终仅从3个相对应文线特征点进行了同一认定,成功告破此案。“要知道当时苏联专家认为检材和样本必须不少于8个相对应文线特征才能进行同一认定。”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便携式指纹采集仪应运而生。只需将手指放在毛玻璃上,就可自动读取指纹信息,机打图像,应用方便信息准确。

  刑侦所提供的藏品不仅有指纹采集仪,还有单孔显微镜、检验人体组织的切片机,以及不同时期的照相机。“此次参展的林哈夫相机,是当时的西德生产,1958年由公安部配发给南京市公安局使用的。”市公安局刑侦局原照相室主任袁玉林透露,这部当时堪称“高档”的照相机,配有三脚架、翻拍台和多个镜头,不仅可以拍摄指纹和现场,还能进行紫外和红外等特种拍摄。

  小小警笛承载警民淳朴情谊

  公安老物件展览,不仅有重量级的“大咖”,也有普通民警耳熟能详的小工具。本次展览中,有两枚普通的警笛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枚是1982年,我干户籍民警时配发的,由于爱护有加,至今光彩依旧;这枚有锈迹的,是十几年前我去北京出差,在潘家园淘来的,不值钱,但我很喜欢。”两件警笛的主人、玄武公安分局已退休2年的原禁毒办副主任杨洪利如是说。

  30多年前,民警办案没有手机,遇到紧急状况很多时候就靠这枚小小的警笛联系群众。据杨洪利回忆,1982年夏天的某个傍晚,他在“总统府”对过的大隍城巷走街串巷熟悉情况。进到一户人家时,发现有4个人正在赌博,桌子上摆的现金还不少。杨洪利一边喝令赌徒们不要动,一边迅速吹响警笛。周边许多群众“闻笛而来”,按照杨的指示,赶紧到最近的某招待所打电话给派出所请求支援。“当时的警民关系就是这么淳朴融洽!”

  本次展览,杨洪利一口气提供了41件藏品,每一件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

  通讯员 宁公宣本报记者 卢淑英 史骏

  来源:东方卫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