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美术文献资料专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8日 16:53 新浪收藏 微博
古美术一词,即指古代工艺美术而言。20世纪,伴随着海外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兴起,对中国古美术的研究日益高涨,进而形成海外东西方研究和流转中国古美术品的繁荣与兴盛,其表现即为古美术文献资料的出版与发行。
古美术文献资料,即为涉及古代美术品研究与市场之文献,具有学术资料性与艺术代表性之特点,其中部分文献因出版距今已百年以上,而又兼历史文物性,可视为善本。是次中国古美术文献资料专题,提供相关拍品近四十件,既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百年来世界研究中国古美术之历程,亦可从中发现现存海外中华之瑰宝,并可证实流传市场珍品之来源,相信会为喜欢中国艺术品的藏家带来喜悦与帮助。
20世纪初期,伴随着中外战争与清王朝的覆灭,大量古美术品流往海外。是次拍卖之图录编号523,伦敦出版《中国瓷器与玉石》(CHINESE PORCELAIN AND HARD STONES)两册,出版于辛亥革命之1911年,为庚子事变后出版较早的大型陶瓷、玉石收藏类文献,书中收录西方收藏家及博物馆所藏瓷器229件,玉器、翡翠、玛瑙、青金石及玻璃等其他硬石雕刻品25件,皆为民国以前欧美博物馆与收藏家所藏精品器物,其中部分藏品,标明源自北京宫廷,可为清代灭亡前西方收藏中国陶瓷与玉石器精品之集大成者。此书装帧豪华,精装、毛边、书顶刷金、限量编号、金彩涂绘、两种以上文字印刷特点,表明该类古美术文献资料,在印制之初,即是被视为奢侈品印制,当时价亦不菲。
1915年伦敦出版限量编号版《中国陶瓷》(CHINESE POTTERY &PORCELAIN)两册全(拍品编号519),为20世纪早期,世界著名陶瓷学者霍布森(R.L.HOBSON)所著,书内图片标明藏品藏家,为当时完整、系统地论述中国陶瓷史之权威著作,书内所载藏品,于近百年后的今天,仍流通于市场并创下惊人记录。拍品编号520与521,1923年限量编号伦敦版《中国陶人艺术》(THE ART OF THECHINESE POTTER)、1923年限量版《明代陶瓷》(THE WARES OF THE MINGDYNASTY)与1925年《中国清代(近期)瓷器》(THE LATER CERAMIC WARES OFCHINA)多为霍布森所箸,采编大英博物馆及尤摩弗帕勒(George Eumorfopoulos)等著名博物馆和收藏家珍品,开启陶瓷断代史之先河,反映霍布森于中国陶瓷之认识,并为其作为英国官方瓷器专家,担任伦敦参加中国艺术展览会展品评选委员,于1934年赴北平故宫博物院选定伦敦参展展品之责奠定了学术基础。
上世纪20-30年代,是西方研究、出版中国艺术品的高峰时期。本场拍品编号524,1923年《中国早期玉器》(EARLYCHINESE JADES。)、1936年《中国玉器源流考》(CHINESE JADE THROUGHOUT THEAGES)与拍品编号525,1926年限量版《中国漆器》(CHINESE LACQUER),反映并保存了西方研究中国玉器与漆器的大量珍贵资料。后者精选1925年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 & A)与Spink公司1925年“15-18世纪中国雕漆展”之精品,并兼及欧洲重要藏家珍品数件,内容以明清宫廷漆器为主,部分藏品标明来自1860年英法联军圆明园之役与北京南海子猎宫(南苑行宫),前文后图,标明藏品尺寸、归属,并用多幅图片展示同一藏品不同之局部,资料价值颇高,且Spink公司藏品其后大多流入市场,而使本书更加极具参考价值。
在当时的日本,作为20世纪上半叶国际最大的中国古董销售商山中商会(YAMANAKA)扮演了国际上第一次中国古美术热潮重要推手的角色。拍品编号503,1926-1939年发行的日本山中商会日本展览中国艺术品目录七种,内容涵盖书画、陶瓷、青铜器、石雕佛像多类,不仅包含了日本首次以清官窑为陶瓷主体的大型展览目录,其中更有《西清古鉴》著录青铜器、端方旧藏并《陶斋吉金录》著录青铜器数件、清宫旧藏书画、明清官窑名品,如明万历五彩大花觚,清雍正胭脂水料彩龙纹玉壶春瓶、清雍正珐琅彩花卉盘、乾隆青釉透雕牡丹纹长颈瓶等多件著录图录。此外,另有山西天龙山石雕佛首数十尊,系天龙山雕刻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手资料。当时因山中商会当时确定了将从中国征集到的珍贵文物先展览于日本,再销往欧美的销售战略,而使山中商会在日本的中国艺术品展览,成为检索当时中国古美术品海外流失的重要依据。此外,与山中商会齐名的日本中国艺术品商人,为龙泉堂店主茧山顺吉。陈重远先生曾写“龙泉窑梅子青双耳三足炉和日本古董商”一文(参见陈重远著:《古玩谈旧闻》,北京出版社,1996年,页154-157),讲述其店名由来故事。拍品编号504,1976年出版精装《龙泉集芳》两卷,系时任龙泉堂社长之茧山顺吉签赠本,为纪念龙泉堂创业七十周年特制画册,精选龙泉堂历年精品佳物,并于图片下标明文物尺寸及所归博物馆,其中内含金石书画,陶瓷漆器,重要品类甚多,为中国古美术品市场重要参考书之一种。拍品505,1965-1996年出版之日本博物馆藏中国陶瓷名品图录十四种,内《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横河名辅捐赠中国古陶瓷》一书,系为纪念日本上世纪重要收藏家横河名辅捐赠五十周年而作特展,展现20世纪早期日本收藏中国陶瓷顶极藏家之面貌。横河名辅(1864-1945),为日本最早的中国古陶瓷收藏家,他于昭和七年(1932)开始,陆续将自己收藏的中国陶瓷不断捐赠于帝室博物馆,即今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前身,其捐赠总数多达八百件,内容包括汉唐出土器物,宋元单色釉瓷,明代青花、五彩,以及清代单色釉、粉彩瓷器,几乎涵盖了当时可以见到的最好的中国历代陶瓷名品,因他捐赠,方始今天的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举拥有了日本最大规模的中国陶瓷名品佳器的收藏。
其后,20世纪70年代,日本各出版社携经济起飞之资与台北故宫合作,出版了一批豪华型限量版大型图录,以其印刷精美、色彩逼真实物,而历来受收藏界及业内追捧。如本场拍品1974-1978年讲谈社出版之限量版《东洋陶磁大观》12册(图录编号510)、学研社出版之1973-1974年学原盒原函精装《宋瓷名品图录》一套四册(图录编号515)、 1977-1978年原盒精装《明瓷名品图録》一套三卷(图录编号516)、二玄社出版之1974-1976年限量编号原函精装《古名砚》五卷(图录编号536)等皆是。
中国国内于古美术品之官方发表,源自1925年10月10日,北平故宫博物院之建立。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随即6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故宫博物院,其后任命院长并颁布相关条例,方使故宫博物院大局初定。次年10月10日,院长易培基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四周年而出版发行《故宫周刊》,为故宫所出版最早刊物。本场拍品编号531,1936年《故宫周刊》合订本含总索引22册全,合订1929年至1936年出版刊物五百一十期,并加印《《故宫周刊总索引》一册,用以方便读者查阅,而使其具有工具书性质,为故宫发表出版物之先河。
20世纪,是中国古美术品由史以来研究、发表、出版最多的世纪,而这一百年对于未来而言,却仅仅是个开始。中国古美术文献资料,因其具有工具性、考证性、艺术性、历史文物性,历来即受藏家及业内追捧,而且其本身印量有限,数目可查,其中除会有自然损耗外,还会有相当一部分收藏于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中,而使市场流通量更为稀少,相信今后会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中国收藏队伍的扩大与专业化,成为市场新的焦点。